第一章 李渔生平研究
据敦睦堂《龙门李氏宗谱》[1]记载:李渔初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字笠鸿,号笠翁。《宗谱》又尊称其为佳九公。因创作、编刻之故,李渔别号甚多。有伊园主人(《伊园十便》小序)、[2]笠道人(《十二楼·闻过楼》第一回)、随庵主人(黄鹤山农《玉搔头》序)、觉世稗官(《十二楼》题署)、觉道人(杜濬《十二楼》序)、湖上笠翁(《闲情偶寄》题署)、新亭樵客(《芥子园画谱》初集《青在堂画学浅说》跋),还有别号回道人、情隐道人、情痴反正道人等。
李渔祖籍浙江兰溪,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八月初七日出生雉皋(即今江苏如皋),卒于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正月十三日,年七十岁,葬杭州方家峪九曜山之阳,当时钱塘县令梁允植为其碣题曰“湖上笠翁之墓”。[3]
李渔鼎革之前的生活情形,由于记载甚少,今人已难知其详。根据李渔诗文记载和其他记述,李渔早年的经历大致有如下点滴:累世学医(《午日王使君问病,兼赐蕲艾、彩胜,赋谢》提到“累世学医”),“髫岁即著神颖之称,于诗赋古文罔不优赡”(黄鹤山农《玉搔头》序),垂髫即于树上刻诗纪年(《闲情偶寄·种植部》),作《续刻梧桐诗》(《笠翁诗集》卷一首篇),十九岁父亲病逝(《回煞辩》),二十五岁在金华应童子试,以五经见拔(《笠翁文集》卷二《春及堂诗跋》),二十七岁为府学生(《宗谱》),二十九岁赴乡试落榜(《耐歌词》《凤凰台上忆吹箫·元日》),三十二岁再应乡试,闻警折返(《笠翁诗集》卷一《应试途中闻警归》)。
由于李渔早年的教育与生活状况关乎他以后的个性定型、观念形成和人生选择,因此,早期生活的探讨对李渔研究尤为关键。然而在当今的李渔研究界,研究者却很少涉及,即使涉及,或语焉不详,或随意揣测,甚为草草。笔者拟就李渔早期生活的几个关键环节作比较详细的考述,以澄清一些目前尚疑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