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与刘文静命定相遇

上回说到,李世民在做忠臣和义军之间,已经做出了取舍,接下来,他开始积蓄力量,挖掘人才。

而在李世民于结交的友人里,有一人不得不提,那便是太原认识的刘文静。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刘文静,让李世民坚定了起兵的决心。

彼时,李渊前来太原出任留守,刘文静时任晋阳令。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且才干谋略过人。当时,他预感到隋朝的覆灭已近在眼前,于是极为关注天下大势,一心想寻觅一位雄才伟略的“真命天子”去投靠。李渊父子刚到太原不久,刘文静就察觉到李渊心怀远大志向,日后必成大器,便有意与李渊交往,渐渐地,二人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

也就在这个时候,刘文静结识了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他发现,李世民的才能与见识在同龄人中简直是凤毛麟角。他还曾对晋阳宫副监裴寂如此评价李世民:其英明神武恰似曹操,宽容大度可比汉高祖,年纪虽轻,却拥有非凡的天赋,将来必定不是泛泛之辈。经过一番细致的观察与分析,刘文静认定,李世民就是自己一直在苦苦寻觅的真命天子。

而李世民在对刘文静深入了解之后,也发觉他是一位可共谋大业的奇才。两人就像伯牙与子期一般,惺惺相惜,十分投缘。

可是世事难料,刘文静很快就遭遇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当时,瓦岗寨义军首领李密与刘文静结为儿女亲家。瓦岗军击败隋军后,隋炀帝迁怒于李密的亲人,刘文静也被以勾结乱党的罪名投入了太原监狱。

出于朋友间的情谊,李世民前往狱中探望刘文静。此时的刘文静身为囚徒,深知要想保命唯有造反这一条路,李世民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于是,他试探性地问道:“如今这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也不知何时才能天下太平啊?”

李世民回答道:“非得有胸怀拯救天下苍生大志的能人出世,才能够天下太平啊!”

刘文静长叹一口气,满脸惆怅地说:“国家陷入如此大乱,百姓的境地在令人痛心。可是,想要再有像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那样的能人出现,简直比登天还难啊!”

李世民意味深长地看了刘文静一眼,说道:“如汉高祖和光武帝那样的能人现在肯定是有的,只可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是难寻,就算当世有这样的人,也很难被发现。”

刘文静内心一阵激动,不过他还是强行按捺下来,神色坚定地说道:“我一直都把自己当作伯乐,现在我想看看你是否是那千里马,您可愿意?”

经过一番交谈,两人都打开了心扉,开始秘密地商量起来。李世民称,他来探望刘文静,并非仅仅是出于对朋友遭难的同情,更重要的是想跟刘文静商议一件大事,不知他有什么高明的见解。

李世民所说的大事,刘文静心里自然清楚得很。他稍作沉思后讲道:“如今天下起义造反之人多得数不清,义军领袖李密已将东都洛阳围得严严实实。而那荒淫的昏君还在南方肆意游乐,隋朝灭亡已是必然。若能把握这个良机,夺取天下并非什么难事。我做晋阳令多年,对本地情况了若指掌,也结识了不少有真才实学之人。现在太原的百姓为躲避战乱,能进城的都进来了。若方法对头,召集十万人马也就是几天的事。您父亲唐国公手上还有几万兵马,到时候振臂一呼,谁会不响应呢?有了这十几万人的军队,趁此时机攻入关中,只要能安抚好人心,半年之内必然可以成就帝业。”

刘文静这番话,正合李世民心意。李世民听完,兴奋地说道:“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想当年,汉朝尚未建立之时,张良苦读《太公兵法》十载,却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直到偶然邂逅刘邦,才学抱负才得以施展,最终协助刘邦成就帝业;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赵云四处奔波,始终没有立足之地,最后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妙计频出,助刘备建立蜀国。刘文静的话语让李世民有了一种刘备得遇诸葛亮、刘邦幸逢张良的感觉。虽说刘文静的才能比不上张良、诸葛亮,但他确实给了年轻的李世民莫大的信心。

这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谈话,它改变了二人一生的命运轨迹。从这之后,李世民与刘文静成为挚友。唐朝建立之初,李渊论功行赏,封刘文静为司马,在当时的朝堂之上,这个职位仅仅次于裴寂。

在后来那场残酷异常的大唐储君之争中,各方势力纷纷站队。刘文静立场坚定,毫不犹豫地与陈叔达、萧瑀、宇文士及等人站在一起,全力支持李世民。与之相反,裴寂却站到了太子李建成那一方,成为李建成阵营中的一员。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