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初露锋芒的少年

上回说到,始毕可汗心中憋着气,想要报仇雪恨,果然,天不负有心人,最终被他等到了一个绝佳时期。

大业十一年四月,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随家眷前往河东。八月,爱好巡游的隋炀帝带领文武大臣再度北巡,虽然名义上是游玩,但也有军事目的,想借机向分裂的突厥展现威势。

雁门素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说法,战略意义重大。始毕可汗听闻此事,决定集中兵力发起偷袭。

突厥大军的突然袭击令隋炀帝措手不及,狼狈撤回雁门郡。突厥军队紧随其后,接连攻下三十九座城池,将雁门围得水泄不通。隋炀帝惊愕于局势,悲痛地抱住年仅十岁的儿子杨呆,感叹:“若长孙晟在,何至于此!”

随行的大臣纷纷献策,萧瑀提到义成公主是隋朝的血脉,或可联系以解围。兵部尚书樊子盖则认为,若宣称胜利后不再征伐高丽,将士们会无后顾之忧,士气会提高。隋炀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局势随之好转。

樊子盖还建议募兵,但雁门被围,谁去传诏呢?有人提议将诏书绑在巨木上投入汾河,顺流而下,各地都能看到。

募兵的消息传出后,河东的军民纷纷前往雁门。李世民当时十八岁,正随父李渊驻扎河东。募兵的事让他热血沸腾,毅然告别家人,应召入伍,留在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大营中。

李世民详细分析了局势,向云定兴建议:“始毕可汗调动全国兵力围困天子,显然认为我们无法迅速找到援军。我们可以白天摇旗呐喊,夜间击鼓,以迷惑敌人。只要让敌军误以为我们人多,他就会望而却步。否则,我们寡不敌众,难以取胜。”

云定兴采纳了这个建议,士兵们举起更多的旗帜,四处敲鼓,果然引起了突厥人的疑虑。与此同时,各地援军陆续赶到,突厥的义成公主也派人向国内求救,导致始毕撤兵。

雁门被围三十三天后,隋炀帝终于逃过一劫,得以返回洛阳。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初显锋芒,展现了非凡的军事眼光和胆略。这次成功极大鼓舞了他的斗志,也增强了他的自信。

公元616年,李渊奉命担任太原留守,负责镇压农民起义。炀帝委任他的同时,派亲信高君雅、王威为副留守暗中监视。

当李世民随父亲来到晋阳时,起义已席卷三晋。在镇压过程中,李世民的人生迎来了重大转折。李渊在太原面临南北两大威胁:南有“历山飞”的魏刀儿起义军,北有突厥军的威胁。

李渊对李世民说道:“我们的祖先在唐朝被封于太原,今天我能在这里做官,实在是上天的恩赐。如果不争取,灾祸就会降临。‘历山飞’无法消灭,突厥也无法和解,国家难以兴盛。‘历山飞’人多势众,劫掠多年,擅长攻城,南侵上党,北犯太原,确实是心腹之患。”

当起义军魏刀儿部的甄翟儿率领两万余人骚扰太原时,隋朝将领潘长文被杀。李渊带着李世民率领五六千人前往征讨。在西河郡永安县的雀鼠谷,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李渊安排老弱病残的士兵在阵中央舞动旌旗,制造兵力众多的假象,然后率领精兵突入敌阵。由于农民军人数众,李渊被困在阵中,难以脱身。

危急时刻,李世民率轻骑突围,连射数箭,所向披靡,成功救出李渊,并与适时赶来的步兵联合,击败农民军。随后,李渊父子收编甄翟儿的余部,势力逐渐壮大。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表现出色,沉着应对,战斗勇猛,让敌人望而却步。

隋朝末年,隋炀帝奢侈无度,开凿运河,巡游江南,百姓疲于劳役,土地荒芜,积累的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公元617年,农民起义如燎燃之火般席卷全国,最终形成了三大起义力量:李密和翟让领导的瓦岗军、中原地区,窦建德的河北义军,以及杜伏威和辅公祏的江淮义军。

与此同时,隋朝内部也开始分崩离析,许多豪强割据称霸,甚至包括西关中地区贵族和南朝覆灭政权的后代,纷纷加入反隋的行列。

这一切都预示隋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此时,李渊父子仍在隋朝统治集团内,他们在镇压起义过程中招降纳叛,逐渐扩充自己的实力,静待局势变化。

当隋朝即将倾覆时,李世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是继续作为隋炀帝的手下镇压农民起义,还是果断加入反隋的浪潮,创造自己的功业?

他逐渐认识到农民起义军的强大力量,各地的起义已经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势头,单靠镇压是无济于事。他对李渊说道:“您受命讨伐起义军,真的能全部平定吗?如果不能,最终也会受到牵连。”

一个曾积极应募勤王的士兵,现已心生夺取天下之志。李世民意识到隋朝即将灭亡,于是开始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聚集人才。

接下来,在李世民的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下面的故事更精彩,让我下回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