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天说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

“浑”是什么意思?古人解释说“立圆为浑”,“浑”就是“球”。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而浑天说认为天在外、地在内,天是一个大圆球壳,把地包在里面,日月星辰附在天上,可以随天壳转到大地下面去。这样就符合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直观感觉了。

到了东汉,浑天说已经非常成熟,它的集大成者是著名科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他在《浑天仪注》里明确解释道:天的形状是浑圆的,像个鸡蛋壳;大地就像蛋黄,靠海水或气的浮力托着,于是悬在天壳的中央。天壳总有一半位于大地之上,一半位于大地之下,日月星辰随着天壳转动。太阳在大地上方运行时是白天,在大地下方运行时就是夜晚。

按这种学说推想,太阳应该是在海水中升起和落下的,这很可能是古人的共识。《西游记》中描写唐僧师徒四人走近火焰山时的一段对话,生动地表现了作者按浑天说想象的天海交界处太阳落入海中的景象:

师徒四众,进前行处,渐觉热气蒸人。三藏勒马道:“如今正是秋天,却怎返有热气?”八戒道:“原来不知,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为天尽头。若到申酉时,国王差人上城,擂鼓吹角,混杂海沸之声。日乃太阳真火,落于西海之间,如火淬水,接声滚沸;若无鼓角之声混耳,即振杀城中小儿。此地热气蒸人,想必到日落之处也。”大圣听说,忍不住笑道:“呆子莫乱谈!若论斯哈哩国,正好早哩。似师父朝三暮二的,这等担阁,就从小至老,老了又小,老小三生,也还不到。”

古人认为,太阳是“火之精”,那么熊熊燃烧的太阳落到海水里该是怎样的情景?在古人的经验里,最贴近的比方就是把烧红的铁块浸到冷水里的淬火景象了,那冷水瞬间滚沸的巨响、热气扑面的气势一定是非常吓人的。孙悟空说的最后那段话还告诉我们,古人所设想的大地尺度太大了——西天虽然遥远,走几年也就到了,但如果按他们西天取经走走停停的节奏,想走到日落之处,恐怕三辈子也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