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诗也者,无定法而有定法者也。诗人一缕心精[一],蟠天际地,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笔落则风雨惊,篇成则鬼神泣,此岂有定法哉!然而重山峻岭,长江大河之中,自有天然筋节脉络,针线波澜,若蛛丝马迹,首尾贯注,各具精神结撰,则又未始无法。故起伏承接,转折呼应,开合顿挫,擒纵抑扬,反正烘染,伸缩断续,此诗中有定之法也。或以错综出之,或以变化运之;或不明用而暗用之,或不正用而反用之;或以起伏承接而兼开合纵擒,或以抑扬伸缩而为转折呼应(一);或忽以纵为擒,以开为合,忽以抑为扬,以断为续;或忽以开合为开合,以抑扬为抑扬,忽又以不开合为开合,不抑扬为抑扬;时奇时正,若明若灭,随心所欲,无不入妙,此无定之法也。作诗者以我运法,而不为法用。故始则以法为法,继则以无法为法。能不守法,亦不离法,斯为得之。盖本无定以驭有定,又化有定以归无定也。无法之法,是为活法妙法。造诣至无法之法,则法不可胜用矣。所谓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若泥一定之法,不以人驭法,转以人从法,则死法矣。

[一]心精:包括心情、心神专一、深思三种含义,此处为“心思、神思”之义。

[二]“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语出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

(一)《云南丛书》初编本在“或以抑扬伸缩而为转折呼应”后有“或不承接之承接,不呼应之呼应”一句。据《筱园先生自订钞本》,删去“或不承接之承接,不呼应之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