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园诗话校注

自序

一秋杜门养疴,惟与药炉经卷相伴,甚苦岑寂。郡中同人偕及门二三子[一],日载酒过从,争问诗法于予。愧无以副诸君厚意,乃以笔代口,述予见闻所及,为诗话四卷付之,各录一通,用塞其请。虽落语言文字之迹,然渡迷津者必假宝筏,识歧途者莫如老马,姑导先路,未始非学绣金针之度也。夫无上妙谛,贵心契于言外,拈花微笑时,悟澈三昧,讵复有法可说哉!要所能言传者略尽于是,区区之心亦略尽于是矣。甲子[二]仲冬月朔,朱庭珍题于临安郡署[三]

[一]及门: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

[二]甲子:指同治三年(1864)。

[三]临安郡署:在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其时正值咸同滇变,朱庭珍及其堂兄朱在勤在云南临安府知府熊家彦幕府中。

是编甫脱稿,即为同人持去,转相传抄,遂失原本。戊辰客游昆华[一],友人争索观之,予无以应也。会李韵萸大令至自开化[二],携有钞本,谓得于临郡友人(一),以未窥全豹为恨,遍访不获(二),今幸遇吾子,当为我补成全书,他日请任手民之役[三],以公同志之好也(三)。出以见示,乃节录本,仅及其半耳。旅居多暇,呵冻增修,历三月而告卒业,较原稿加益焉。时省围正急[四],壁垒密于布棋,日夜鏖战,枪炮声震天地。自官吏以迄缙绅先生(四),莫不惶惶有戒心怖色。惟予与韵萸意气闲暇,谈诗自若。予更围炉著书(五),几忘身在危城也。朔风宵鸣,一灯如豆,摊卷泚毫,苦心淫思,岂非膏以自煎,香以自残耶?后世若有子云,固所愿也,否则藏诸名山尔(六)。书罢为之三叹。戊辰十二月醉司命日[五],又识。

[一]戊辰:指同治七年(1868)。昆华,昆明旧称。

[二]李崇畯:字韵萸,湖南省临武县人,1868年为候补同知,故朱庭珍以“大令”相称。开化府,清代云南的行政区,隶属临安开广道,府治在今云南省文山县。

[三]手民之役:谓雕版刊刻。

[四]省围:指同治七年春,杜文秀起义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昆明,围城达两年之久。

[五]醉司命日,约指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腊月二十四日。司命,即“东厨司命”,汉族民间对灶神的一种称呼。《辇下岁时记》:“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醉司命日,宋代多在腊月二十四日,明清以来也有在腊月二十三日者。

(一)《云南丛书》初编本作“得诸临郡友人”,据《筱园先生自订钞本》改作“得于临郡友人”。

(二)《云南丛书》初编本作“遍访未获”,据《筱园先生自订钞本》改作“遍访不获”。

(三)《云南丛书》初编本作“以公天下同好”,据《筱园先生自订钞本》改作“以公同志之好”。

(四)《筱园先生自订钞本》作“缙绅”,《云南丛书》初编本作“搢绅”,可通用,此处以自订钞本为准。

(五)《筱园先生自订钞本》作“箸书”,误。《云南丛书》初编本作“著书”,以初编本为准。

(六)《云南丛书》初编本作“藏诸名山耳”,《筱园先生自订钞本》作“藏诸名山尔”,二者可通用,此处以自订钞本为准。

丁丑九月,予客盐井署[一],复取旧作诗话而重定之,删复补缺,修改字句,逾两月告竣,至是三易稿矣。珍附记。

[一]丁丑:指光绪三年(1877)。盐井署,明清时,云南省共设黑盐井、白盐井、安宁井、五井四大盐课提举司,据朱庭珍年表,光绪三年,朱庭珍应在昆明,故推测此处所谓“盐井署”应在今云南省安宁市境内。

旧作诗话,仅成四卷,庚辰岁游幕丽江[一],郡斋多暇,长夏昼倦,复取旧稿续之,借此销遣,久之又得四卷,于是遂成书矣。上下古今,仆非其人,聊抒己见,就正来哲,僭妄之罪,知不免云。辛巳[二]仲春珍自识。(一)

[一]庚辰:指光绪六年(1880)。

[二]辛巳:指光绪七年(1881)。

(一)此则据《筱园先生自订钞本》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