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书的基本观点

由于本书后文多具体考证,为便于读者把握,兹先提炼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章《歧路灯》的存世版本。本章是对现阶段所知《歧路灯》存世版本的综合考察,包括学界已知的存世钞本八部、民国印本三种,以及笔者新发现的钞本六部。本章将首先著录诸本概况,在此基础上,围绕诸本所涉及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考证。有必要说明的是,对于已经确认亡佚的《歧路灯》钞本,由于前人著录未能详尽地反映其文字面貌,考其原貌殊为不易,对具体校勘工作的参考意义有限,暂不列入本书讨论范围。

第二章《歧路灯》的甲、乙钞本系统及划分依据。本章将首先分析学界既有的《歧路灯》版本划分法及其得失,确立划分《歧路灯》钞本源流系统的学理依据,进而基于《歧路灯》存世钞本的校勘,根据第九回《柏永龄明君臣大义 谭孝移动父子至情》及其前后的一万二千字情节存佚,将《歧路灯》存世钞本划分为甲、乙钞本系统,对《歧路灯》甲、乙钞本系统的主体形态和分支形态作初步界定,对其祖本产生时间作出“甲先乙后”的基本判断,作为后续章节的论述基础。本章还将对《歧路灯》的小说回数、《家训谆言》位置等基本问题,以及《歧路灯》钞本的复杂性及其研究意义进行讨论。

第三章《歧路灯》甲、乙钞本系统间的整体性差异。本章将基于文本校勘,从五个方面归纳《歧路灯》甲、乙钞本系统间异文的整体性规律:乙本系统对回末诗的增补与调整、乙本系统对叙述语言风格的调整、乙本系统中人物形象的变化、乙本系统对情节的增补、乙本系统对描写的简化。本章结语部分将对乙本系统的异文性质及其优劣作进一步讨论。

第四章《歧路灯》甲、乙钞本系统内部诸钞本关系。本章将考察范围细化至甲、乙钞本系统内部,以甲本系统主体形态、甲本系统的分支形态、乙本系统主体形态、乙本系统的分支形态为序,逐一论述《歧路灯》甲、乙钞本系统内部诸钞本的底本源流、文字特点及校勘价值。同时,本章还将对甲、乙钞本系统中具有“中间态特征”的分支形态钞本(张廷绶题识本、国图本、马廉旧藏本)作进一步探析。

第五章从异文再论《歧路灯》诸钞本关系。囿于文献材料,现阶段的《歧路灯》钞本研究中仍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幸的是,在《歧路灯》存世钞本之间,存在一部分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异文,其成因及性质相对明晰。本章将选取“庙后街”、“格子眼”等六个具有代表性的细节问题,从微观入手,为判断诸钞本关系提供一些切实的、原始性的材料,由此为本书对《歧路灯》钞本系统的划分结论提供微观层面的佐证。

第六章《歧路灯》钞本中的评点。在既有的研究中,《歧路灯》的评点尚未受到学界关注。本章将基于对《歧路灯》存世钞本,特别是吕寸田评本、马廉旧藏本等几部新见钞本所载评点的考察,从文学分析、文献校勘、传播考察三个层面,首次对《歧路灯》评点的研究价值及小说史意义进行探讨。

本书所引用的《歧路灯》文本情况如下:在具体的版本比勘中,会逐一注明所据钞本。在没有注明的情况下,引用甲本系统文字时,以吕寸田评本为底本,辅以甲本系统的分支形态国图本的校勘;一般情况下,不对甲本系统其他钞本单独出校勘记。引用甲本系统分支形态钞本(张廷绶题识本、国图本)时,以国图本为底本,由于张廷绶题识本可确定抄成时间较晚,不单独对其出校勘记。引用乙本系统文字时,以上图本为底本,辅以乙本系统的分支形态马廉旧藏本的校勘;一般情况下,不对乙本系统其他钞本单独出校勘记。为尽可能体现底本的原始面貌,对底本中的明显讹误不作修改,径以校勘记形式予以订正。此外,由于《歧路灯》存世钞本间回数出入较大,为便于读者查考,本书在涉及引文回数时,若非特别注明,将统一以现今通行校本——栾星校注本《歧路灯》(中州书画社1980年版)为准。下文不另出注。


[1]蒋瑞藻:《小说考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156页。

[2]关贤柱:《〈歧路灯〉札记》,《〈歧路灯〉论丛》(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89页。

[3]郭绍虞:《介绍〈歧路灯〉》,《〈歧路灯〉论丛》(一),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2页。

[4]蓝翎:《“埋没”说质疑——读〈歧路灯〉札记之一》,《〈歧路灯〉论丛》(一),第88页。

[5]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外二种》,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50页。

[6]向楷:《世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7]持此说者,如翟纲绪《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小说——〈歧路灯〉》,《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徐云知《教育小说〈歧路灯〉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刘莉《清代教育小说鸟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等等。

[8]蒋瑞藻:《小说考证》,第156页。

[9]例如,[韩]李昌铉《〈歧路灯〉研究八十年》分为20世纪20—30年代、60—70年代、80年代三个阶段[《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杨海中《〈歧路灯〉研究九十年》分为1980年之前、其后十年、近二十年三个阶段,分别以“初出深闺,学界惊艳”、“撩开面纱,楚楚有韵”、“得识全豹,成就不凡”概括其阶段特点(《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刘畅《20世纪以来〈歧路灯〉研究回眸》分为20世纪20—30 年代、60—70年代、80年代、80年代末至21 世纪初四个时期,分别以“研究工作的发轫”、“原始资料的梳理”、“研究进入高潮”和“潜流涌动的深入研究”概括[《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孙振杰《〈歧路灯〉的传播研究》分为20世纪20—30年代、40—5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四个时期,分别以“发轫期”、“沉潜期”、“高潮期”、“深化拓展期”概括(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杜贵晨:《李绿园与〈歧路灯〉》,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1]吴秀玉:《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6年版。

[12][新加坡]吴聪娣:《〈歧路灯〉研究——从〈歧路灯〉看清代社会》,新加坡:春艺图书贸易公司1998年版。

[13]李延年:《〈歧路灯〉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4]刘畅:《〈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

[15]徐云知:《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相关成果包括张生汉《〈歧路灯〉语词汇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谢燕琳《〈歧路灯〉称谓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崔晓飞《〈歧路灯〉语言研究:基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等研究专著,以及多篇学位论文和研究论文。

[17]刘畅:《20世纪以来〈歧路灯〉研究回眸》,《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8]张青莲:《〈歧路灯〉书后》,[清]李海观《歧路灯》,1924年洛阳清义堂石印本卷首。

[19]徐玉诺:《〈歧路灯〉及李绿园先生遗事》,《〈歧路灯〉论丛》(二),第271—275页。

[20]徐玉诺:《墙角消夏琐记》(一、二),《〈歧路灯〉论丛》(二),第276—281页。

[21]栾星:《〈歧路灯〉及其流传》,《〈歧路灯〉论丛》(一),第183—191页。

[22]栾星:《李绿园家世订补》,《〈歧路灯〉论丛》(二),第297—303页。

[23]栾星:《李绿园家世生平再补》,《明清小说研究》1986年第1期。

[24]被收入栾星编著《歧路灯研究资料》,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25]胡世厚:《〈歧路灯〉的流传与研究概述》,《文献》1983年第2期。

[26]刘济献:《徐玉诺与〈歧路灯〉》,《〈歧路灯〉论丛》(二),第282—286页。

[27]郑逸梅:《〈歧路灯〉小考证》,《〈歧路灯〉论丛》(一),第192—193页。

[28]吴秀玉:《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第三章《〈歧路灯〉的流传出版》,第135—143页。

[29]徐云知:《〈歧路灯〉版本考》,《学术交流》2004年第1期。

[30]王冰:《〈歧路灯〉版本考论》,《求索》2012年第7期。

[31]刘畅:《〈歧路灯〉传播与接受之难探因》,《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32]刘畅:《从〈歧路灯〉的传播接受看明清中原出版业的发展》,《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33]孙振杰:《〈歧路灯〉的传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4]王以兴:《〈歧路灯〉弟子过录本的时间辨误及其他》,《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

[35]余辉:《〈歧路灯〉校注的问题》,《河南图书馆学刊》1994年第3期。

[36]王恩建:《〈歧路灯〉栾校补正二则》,《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7]苏杰:《〈歧路灯〉文言词语考异》,《兰州学刊》2010年第3期。

[38]苏杰:《〈歧路灯〉校点与明清社会生活》,《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2期。

[39]苏杰:《略论〈歧路灯〉文本流传过程中的窜改》,《薪火学刊》第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7—247页。

[40]苏杰:《〈歧路灯〉校勘评议》,《薪火学刊》第4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11—231页。

[41]崔晓飞:《〈歧路灯〉栾星校注本献疑》,张清廉主编《首届〈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79—285页。

[42]王冰:《〈歧路灯〉词语校勘补遗》,《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3]刘洪强:《栾星本〈歧路灯〉校勘疏漏举隅》,《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1期。

[44]朱姗:《栾星校注本〈歧路灯〉校勘疏漏补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