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
緒論的內容較多,在此做一個小結。以上主要介紹了三個問題。
首先,簡單地梳理了《國語》文獻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按不同時期學者對《國語》研究的不同內容來分類列舉,突出重點,也盡量不遺漏那些非熱點問題的成果。同時簡單歸納了國際漢學中的《國語》文獻研究的成果。
從兩漢至今二千餘年的研究,資料可謂浩繁,我們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研究成果,只能選取有代表性的論說。按時代先後對《國語》作者問題進行梳理,學界的主要觀點如下:
1.堅持司馬遷、班固等人的觀點,認爲左丘明編撰了《國語》,又作了《左傳》。
2.作者不是左丘明。可能是左氏弟子門人,可能是楚國人,可能是趙國人,可能是三晉的史官。
3.《國語》和《左傳》一樣,爲劉歆整理而成。
這些聲音今天我們仍然能夠聽到,學界普遍的觀點是《國語》非一時一人之作,但其成書應該和作《左傳》的左丘明有關。
《國語》的成書年代,主流觀點是《國語》成書於《左傳》成書之後。也有相反的意見,如徐中舒、顧頡剛、童書業等人。據出土文獻資料《國語》成書當於戰國中期以前,在戰國中期就已經流傳了。其他如王樹民、沈長雲認爲《國語》成書更晚,不能早於戰國末期。也有認爲成書於春秋末期的,也有認爲成書於西漢漢武帝之後的。
除了歸納《國語》作者和成書年代的觀點外,這裏對學者研究《國語》的其他問題也進行了相對詳細的說明,包括《國語》的性質、韋昭注、輯佚、版本源流、小學要籍徵引、與相關文獻的史料對比等問題。對港臺學者,特別是中國臺北張以仁先生研究《國語》的其他問題作了分類的、相對全面的介紹,包括他對《國語》舊注的輯校、對《國語》書名和版本的探討以及從語言學角度對《國語》的研究等。對當今學者研究成果的介紹,主要介紹郭萬青十餘年來在《國語》異文比勘、版本的梳理以及在小學方面等研究成果。
國際漢學研究中對《國語》的研究,以日本的研究成果最多,也最細緻。德國有文字索引的著作,法國和俄羅斯則有對《國語》的專門譯注。
其次,是我們研究《國語》文獻的意義。主要有三個方面,卽有助於我們從多方面了解西周末年到春秋末年這一時期的歷史,更爲清晰地立體化再現歷史。通過研究,彰顯《國語》重要的史學價值和文獻學價值。通過研究,體現其現實意義。
最后,闡述我們研究《國語》的思路和方法。思路卽圍繞突出《國語》的史學價值和史學史價值展開,方法主要運用傳統考據的方法和歷史文獻學的方法,但在運用這兩種方法的同時,也兼用文獻之間對比的方法。
[1] 張政烺先生認爲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春秋事語》體裁是“語”,是春秋時期書籍中一種固定的體裁。王樹民、顧靜、沈長雲等人也認爲先秦存在“語”書。《國語·楚語上》申叔時談教育太子時提到使用的教材中,除了要用“春秋”“詩”“禮”“樂”等文獻外,也提到“語”,可知“語”書是貴族教育所需的一種教材。“語”,韋昭注:“治國之善語”,是爲性質。記言史官所記以及經整理的瞽矇口述歷史,成爲“語”類文獻重要的資料來源。“語”書的編撰意圖在於“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以期達到“求多聞善敗以監戒”的目的,《國語》恰恰有著這樣的編撰意圖。
[2] 王樹民:《中國史學史綱要》,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2頁。
[3] 《史記·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少卿書》均有這樣的話。詳見後注。
[4] 近人黃暉《論衡校釋·案書篇》注引《釋名·釋典藝》:“國語,記諸國君臣相與言語謀議之得失也。又曰外傳。”《說文》、《風俗通》引《國語》“稱春秋國語”,以國語爲春秋外傳故也。《漢書·律曆志》引《國語》“少昊之衰,九黎亂德”等語,稱“春秋外傳”。《隋志》:“春秋外傳國語二十卷,賈逵注。”以上諸文,並以國語爲外傳者。至所以名“外傳”者,韋昭謂:“其文不主於經,故號曰外傳。”《釋名》曰:“春秋以魯爲內,以諸國爲外,外國所傳之事也。”畢沅曰:“外傳也有魯語,則此語爲不可通。韋說得之。”
[5] (唐)劉知幾:《史通·六家篇》,見清浦起龍《史通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頁。
[6] 譚家健:《歷代關於〈國語〉作者問題的不同意見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年第4期。
[7] 梁濤:《20世紀以來〈左傳〉、〈國語〉成書、作者及性質的討論》,《邯鄲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8]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爲其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又有“於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的話。
[9] 《太史公自序》所言見中華書局三家注《史記》第一〇冊,1982年第2版,第3300頁。《報任安書》,見班固《漢書·司馬遷傳》第九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735頁。
[10] (漢)班固:《漢書·儒林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2007年重印,第3620頁。
[11] (漢)賈誼:《新書》。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378—380頁。
[12] 據董增齡《國語正義序》,見《國語正義》,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影印本,第3頁。
[13]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彪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325頁。
[14] (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2007年重印,第2737頁。
[15] (漢)王充《論衡·案書》所言,見黃暉撰《論衡校釋》第二十九卷,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65頁。
[16] (三國吳)韋昭:《國語解敘》,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本《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61頁,亦見於徐元誥《國語集解》等。
[17] (清)朱彝尊:《經義考》卷二百九引,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071頁。
[18] 《左傳注疏》哀公十三年吳晉爭盟“乃先晉人”句下孔穎達疏引,阮刻本《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
[19] (清)王先謙撰集:《釋名疏證補》釋典藝第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07頁。
[20] (清)王先謙撰集:《釋名疏證補》釋典藝第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07頁。
[21] 《左傳注疏》襄公二十六年“欒范易行以誘之”句下孔穎達疏引。阮刻本《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
[22] 顧頡剛主編:《古籍考辨叢刊》之《唐人辨僞集語》,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76頁。
[23] 顧頡剛主編:《古籍考辨叢刊》之《唐人辨僞集語》,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72—82頁。
[24]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四十四《非國語序》,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328頁。
[25] 說見葉夢得《春秋考》卷三《統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9冊,經部143。
[26]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頁。
[27]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八十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01冊,臺北商務印書館發行。
[28] 宋黃震云:“今《國語》避漢諱,謂魯莊嚴公,又果左丘明之作否耶?”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黃氏日抄》卷五十二《國語》。
[29] (清)趙翼:《陔餘叢考》,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48頁。
[30] 司馬光、晁公武、陳造、朱熹和李燾等人的意見引自(清)朱彝尊《經義考》卷二百九,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071—1072頁。
[31]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卷十二《國語》,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73頁。
[32] (清)朱彝尊:《經義考》卷二百九,中華書局1998年影印版,第1071頁。
[33] (清)朱彝尊:《經義考》卷二百九,中華書局1998年影印版,第1072頁。
[34]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頁。
[35] 顧頡剛主編:《古籍考辨叢刊》第一集之姚際恒《古今僞書考》,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239頁。
[36] (清)趙翼:《陔餘叢考》,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7頁。
[37] (清)姚鼐:《姚姬傳全集·辨〈鄭語〉》,轉引自張心澂《僞書通考》,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1954年重印,第523頁。
[38] (清)崔述:《洙泗考信錄餘錄》卷三,王雲五主編,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版,第52頁。
[39] (清)高嵣:《國語鈔》卷上《國語鈔序》,清乾隆53年刻本。
[40] (清)劉逢祿著,顧頡剛校點:《左氏春秋考證》,樸社出版1933年版。收錄於顧頡剛主編《古籍考辨叢刊》第一集,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版,第608頁。《古史辨》載張西堂《左氏春秋考證序》,對劉逢祿的觀點有所歸納。見《古史辨》第五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63—292頁。
[41] (清)賀濤:《賀先生文集》卷二《讀國語》,京師,民國3年。
[42] (清)廖平:《六譯館叢書·國語義疏凡例》,轉引自趙伯雄《春秋學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49頁。
[43] (清)廖平:《春秋左傳古義凡例》,見《新訂六譯館叢書》,成都存古書局1921年版。
[44] (清)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校宋本《國語》卷二十一引錢士興跋,見《黃丕烈書目題跋》,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29頁。
[45] 據郭萬青考證洪亮吉並未作《國語韋昭注疏》,文章見《文獻》2010年第1期。
[46] 轉自程千帆《史通箋記》,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頁。
[47]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頁。
[48] 梁啟超:《梁啟超國學講錄二種》之《古書真僞及其年代》卷三,第五章《〈春秋〉及其三傳》,陳引馳編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49] 錢氏所論見康有爲《新學僞經考》重印序言。
[50] [美]卜德:《〈左傳〉與〈國語〉》,孫海波:《〈國語〉真僞考》均載《燕京學報》1934年第16期。
[51] 衛聚賢:《古史研究》第一輯《〈國語〉的研究》,商務印書館民國23年版,第117—186頁。
[52]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5頁。
[53]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3—19頁。
[54]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23頁。
[55] 張西堂:《左氏春秋考證序》,見顧頡剛主編《古史辨》第五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90頁。
[56] 見《青銅時代·述吳起》一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173頁。
[57] 金毓黻:《中國史學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頁。
[58] 如此,司馬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的說法便出現問題,因爲按照後人的理解,他說的左丘明卽是《論語》裏孔子稱道的左丘明,至少是生活於春秋晚期的人,是沒有可能作《國語》的。鄭樵《六經奧義》有:“自獲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使邱明與孔子同時,不應孔子旣沒七十八年之後,邱明猶能著書。”程端學《春秋本義》與鄭樵說法同。近人毛起《春秋總論初稿》有:“《朱子語類》:‘或問左氏果丘明否?曰左氏敘至韓、魏、趙殺智伯事,去孔子六七十年,決非丘明。’尤侗說:‘《左傳》記韓、魏、趙、智伯之事,及趙襄子之諡,計自獲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夫子謂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則丘明必夫子前輩,豈有仲尼沒七八十年,丘明尤能著書乎?’”這是認爲左丘明不可能作《左傳》,編撰《國語》最重要的依據。
[59] 七種方法卽比較明顯法、記載異同法、佈局異同法、文體異同法、逞顯本能法、文法變遷法和本身考定法。具體結論是《周語》、《楚語》係公元前431年一個人的作品。《齊語》、《吳語》係公元前431年後到公元前384年前一個人的作品。《魯語》、《晉語》係公元前384年後至公元前336年前一個人作品。《越語上》係公元前384年後更後一個人作品。《鄭語》係公元前314年以後一個人作品。《越語下》係公元前314年後更後一個人作品。《國語》全部八國二十一篇,係六個人在六個時間輯錄而成。衛聚賢:《古史研究》第一輯。
[60]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3頁。
[61] 顧頡剛講授,劉起釪記錄:《春秋左傳國語研究》六《論〈國語〉》,巴蜀書社1988年版,第95—107頁。
[62] 《國語與左傳問題後案》,浙江圖書館館刊1935年版,收入《童書業史籍考證論集》,中華書局2005年版。
[63] 金毓黻:《中國史學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頁。
[64] 蒙文通:《論〈國語〉〈家語〉皆爲春秋》,四川省立圖書館編輯,《圖書集刊》1942年第3期。
[65] 此處資料參考郭萬青文章《歷代〈國語〉研究資料索引》。
[66]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頁。
[67] 蒙文通:《論〈國語〉〈家語〉皆爲〈春秋〉》,《圖書集成》1942年第3期。
[68] 劉節:《〈左傳〉〈國語〉〈史記〉之比較研究》,《說文月刊》1944年第5卷,收入《古史考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9] 傅庚生:《國語選》前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15頁。
[70] 徐中舒:《〈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左傳選》後序,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341頁。
[71] 徐仁甫:《左丘明是〈左傳〉還是〈國語〉的作者》,《社會科學研究》1979年第3期,此外,他還在《文史》第十一輯發表了《論劉歆作〈左傳〉》一文,闡述其觀點,代表著作《左傳疏證》中有詳細的論述。
[72] 楊伯峻:《〈左傳〉成書年代論述》,載《文史》第六輯。
[73] 王樹民:《〈國語〉的作者和編者》,見《國語集解》附錄,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601頁。
[74] 沈長雲:《〈國語〉編撰考》,收其文集《上古史探研》,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25—338頁。
[75] 譚家健:《關於〈國語〉的成書時代和作者問題》,載《河北師範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
[76] 張以仁:《從司馬遷的意見看左丘明與〈國語〉的關係》,刊載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1年第52期。
[77] 參見上文敘近代學者研究注釋言及鄭樵、程端學、毛起、尤侗等人的說法。
[78] 張心澂:《僞書通考》經部春秋類收陳振孫、朱熹之說,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1954年重印,第357—358頁。
[79] 《從文法、語匯的差異證〈國語〉、〈左傳〉二書非一人所作》,刊載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2年第34期。
[80] 徐中舒:《左傳選》後序《〈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341頁。
[81] 白壽彝:《〈國語〉散論》,刊載《人民日報》1962年10月26日。
[82] 譚家健:《關於〈國語〉的成書時代和作者問題》,載《河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
[83] 王樹民:《〈國語〉的作者和編者》,《文史》1986年第25輯。
[84] 沈長雲:《〈國語〉編撰考》,《河北師院學報》1987年第3期。
[85] 張以仁:《從司馬遷的意見看左丘明與〈國語〉的關係》,刊載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1年第52期。
[86] 傅庚生:《國語選》前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15頁。
[87] 白壽彝:《〈國語〉散論》,刊載《人民日報》1962年10月26日。
[88]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一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9] 徐中舒:《〈左傳〉的作者及成書年代》,見《左傳選》後序,第360頁。
[90] 張政烺:《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春秋事語〉釋文》,《文物》1977年第1期。
[91]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2] 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徐元誥撰:《國語集解》附錄,中華書局2002年版。
[93] 鄔國義等:《國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94] 俞志慧:《〈國語·周、魯、鄭、楚、晉語〉的結構模式及相關問題研究》,《漢學研究》2005年第23卷第2期。
[95] 俞志慧:《〈國語〉的文類及八〈語〉遴選的背景》,《文史》第二輯,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3—44頁。
[96] 分別刊於《大陸雜誌》1965年第30卷第7期,《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下),1967年,第613—624頁。
[97] 張以仁:《張以仁先秦史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98] 張以仁:《〈國語〉韋注商榷》,《孔孟月刊》1984年第23卷第3期。
[99] 分別刊於《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1982年12月,轉《華中師範學院研究生學報》第3期,《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5期。
[100] 趙生群:《〈國語〉疑義新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2期。
[101] 2002年“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102] 張以仁:《國語舊注輯校序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9年第41卷第3期。
[103] 發表于《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1978年,第129—139頁。
[104] 見《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981年,第545—57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張以仁語文學論集》收錄此文。
[105] [日]高橋康浩:《〈國語〉舊注考——賈逵、唐固、韋昭の比較》,載《人文科學》2011年第16期。
[106] 張以仁:《淺談〈國語〉的傳本》,《孔孟月刊》1982年第21卷第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張以仁語文學論集》收錄此文。
[107]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上海書店2004年版,第164—170頁。
[108] 俞志慧:《韋昭注〈國語〉公序本二子本之對比》,《齊魯學刊》2011年第4期。
[109] 張以仁:《〈國語〉辨名》,《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9年第40期下。
[110] 張以仁:《〈國語〉舊音考校序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2卷第4期;張以仁:《〈國語〉舊音考校》,《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3卷第4期。
[111] 龍良棟:《〈國語〉假借字考》,《淡江學報》1967年第11期。
[112] 張以仁:《〈國語〉虛詞訓解商榷》,《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7年第37卷上。
[113] 張以仁:《國語虛詞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68年第55期。
[114] 郭萬青:《〈國語〉動詞管窺》,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15] [日]鈴木隆一:《國語索引》,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4年版。
[116] 張以仁:《國語引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刊行1976年版。
[117] [英]魯惟一主編:《中國古代典籍導讀》,李學勤等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頁。
[118] 部分日本漢學學者和歐洲漢學學者研究《國語》的成果資料間接引自[英]魯惟一主編的《中國古代典籍導讀》,李學勤等譯。
[119] (三國吳)韋昭:《國語解敘》。
[120] (三國吳)韋昭:《國語解敘》。
[121] 《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章。
[122] 傅庚生:《國語選》前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7頁。
[123]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四十四《非國語序》,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2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