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越南文学
- 1958—1966:东方文学学科之起步——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中心
- 何乃英
- 3882字
- 2025-04-16 14:42:25
越南也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范畴,所以越南文学在字数分配和教学时间安排上也受到特殊照顾,大体上与朝鲜文学相当,授课时间也是8课时,占整个东方文学授课时间的五分之一弱。这种安排也超出了它应有的地位。
在越南文学里,《东方文学教学大纲》一开始也有这样几句话作为指导思想:“越南人民与中国人民唇齿相依的关系。越南文学是越南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学习越南文学的意义。”[1]这段话是越南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今天看来,第一句话“越南人民与中国人民唇齿相依的关系”主要是从政治着眼的,与文学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是很必要的;第二句话“越南文学是越南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也将越南文学限制在社会主义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范围之内,因此这种说法不全面,也不妥当。
越南文学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越南文学的优秀传统”是论述越南从古代到1930年为止文学的成就,《大纲》写道:
人民口头文学是13世纪以前越南惟一的民族文学。神话、传说、歌谣中强烈的人民性。口头文学的特点。
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农民运动的高涨。18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空前繁荣。阮攸的《金云翘传》是反封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对历代越南文学的巨大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南人民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爱国运动。当时人民文学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志士潘倍州和讽刺诗人陈继昌的爱国诗。爱国主义文学与帝国主义走狗越奸文学的斗争。
十月革命及中国、日本的民主革命对越南社会和文学的深刻影响。法国资产阶级颓废文学的输入对越南文学的毒害。进步文学与帝国主义反动文学之间日益激烈的斗争。[2]
在这四段文字中,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这种分期方法显然是不够妥当的。其中属于古代文学的内容约有五六行,与朝鲜古代文学大体相当。在古代文学中,概括地提出了几个要点,内容基本正确;其中也谈到了阮攸的《金云翘传》,但还不够突出,因为它在后来的东方文学史上一直被作为重点之一。总之,从古今比例上来看,古代部分显然偏少。继而谈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爱国运动和爱国文学,这实际上已经不是古代文学,而是近现代文学的内容了。此外,这段开头第一句话“人民口头文学是13世纪以前越南惟一的民族文学”也有不够严密之处。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13世纪以前越南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但有用汉字和汉语写的书面文学;13世纪时越南在汉字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民族的文字——“字喃”,用字喃写的书面文学也随之出现。
第二部分是“1930年以后的越南文学”。编写者之所以这样划分文学发展阶段,显然是为了突出越南劳动党对于文学的领导作用,因为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劳动党的前身)是在这一年成立的。其实,文学和政治不同,如何划分文学发展的历史时期,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要考虑文学自身的情况,不能简单地用政治史分期取代文学史的分期。这个部分又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是“1930年至1945年越南文学概况”,《大纲》写道:
1930年印度支那共产党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及其对革命运动和进步文学的影响。胡志明主席和素友等革命作家的早期创作。
深刻、广泛地揭露封建统治和殖民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讽刺诗人秀肥的早期创作《逆流》与吴必素、武仲奉、阮公欢等作家的创作在当时社会所起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和颓废派文学的日趋没落。
从1933—34年开始到1936—39年激烈化了的文艺上两条道路的斗争,“为人生而艺术派”战胜了“为艺术而艺术派”。红河的诗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
1943年党在文化纲领中提出的应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对人民文学发展的指导意义。[3]
二是“1945年以后的越南文学”,《大纲》写道:
1945年8月革命的胜利,越南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胡志明主席的《独立宣言》。党对文艺事业领导的加强。中国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越南文艺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1948年年底,全民抗战展开,文艺工作者投身于抗战斗争。
1948年第一次全国文艺大会。越南文艺协会的成立。长征同志的报告对越南文艺事业的重大指导意义。大会是决定越南文学空前发展的关键。
抗战时期作家深入工农兵生活及斗争。1953年土改和政治学习对作家思想改造的意义。抗战期间文艺创作的大丰收。在党的领导下工农兵文艺运动的大开展。
素友、武辉心、阮庭诗、元玉、阮辉想、秀肥、阮文俸等无产阶级作家和进步作家描写抗战的作品在当时的政治影响和艺术上的成就。
“农民诗人”陈友椿。诗集《8月的田野》和歌谣集《妈妈嘱咐孩子》中所反映的农民革命斗争精神。作品的宣传鼓动作用。艺术上典型形象的创造及其风格特点。
苏怀的《西北的故事》反映泰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法国殖民者的英勇斗争。革命战士的形象。作品的民族特色。
工农兵歌谣的蓬勃生长。主题的多样性。密切为当前政治斗争服务。艺术特点。
1954年和平恢复后至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后文艺的新发展。土改纠偏和促进南北越和平统一的新作品的出现。
从1956年开始的与“人文—佳品”反党集团的斗争。1957年第二次全国文艺大会的召开。阮庭诗同志的总结报告和长征同志的报告是对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向党进攻的有力回击。党中央给大会的指示对以后文学活动的指导意义。1958年党所组织的文艺工作者的学习是再一次向“人文—佳品”反党集团进行反党阴谋而作的斗争。斗争的重大胜利。越南文学无限广阔的发展前途。[4]
这个部分所述内容基本正确,同时显示出两个特点:一个是强调党的领导,如“1930年印度支那共产党的建立”,“1943年党在文化纲领中提出的应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对人民文学发展的指导意义”,“1945年8月革命的胜利,越南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胡志明主席的《独立宣言》。党对文艺事业领导的加强”,“1948年第一次全国文艺大会。越南文艺协会的成立。长征同志的报告对越南文艺事业的重大指导意义。大会是决定越南文学空前发展的关键”,“抗战时期作家深入工农兵生活及斗争。1953年土改和政治学习对作家思想改造的意义”,“在党的领导下工农兵文艺运动的大开展”,等等。另一个是强调文艺方面的思想政治斗争,如“从1933—34年开始到1936—39年激烈化了的文艺上两条道路的斗争,‘为人生而艺术派’战胜了‘为艺术而艺术派’。红河的诗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从1956年开始的与‘人文—佳品’反党集团的斗争”,等等。这是编写者观点的体现。
第三部分是“作家与作品”。这一部分选出三位作家进行介绍和分析,即胡志明、素友和武辉心。
关于胡志明,《大纲》写道:
8月革命前胡志明主席的号召书、《狱中日记》诗篇和文章中所表现的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革命英雄气概。革命后的《独立宣言》、号召书和给各阶层人民的信。文章中所表现的高度的党性、巨大的说服力、对祖国和人民无限深厚的爱。文章独特的革命文风。文章对革命实践的巨大指导意义。[5]
关于素友,《大纲》写道:
素友是越南最杰出的革命诗人。他艰苦的革命生活和坚强的革命意志。诗歌创作是他革命斗争的武器。早期反封建、反法西斯的创作。
抗战时期深入工农兵后创作上的转变。优秀的抗战诗集《越北》。诗集中表现人民坚强斗争意志和军民鱼水关系的诗《鱼和水》、《破坏公路》、《越北的母亲》。歌颂人民军英勇斗争意志和辉煌战役的诗《欢呼奠边府的战士》。描绘和平恢复后越南壮丽河山的面貌、歌唱人民对南北越和平统一的愿望和人民坚定革命意志的诗《我们向共同的目标前进》。
卓越的诗篇《越北》。和平恢复后人民离开革命故乡时深切依恋的情感。人民对建设新国家的信心。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歌颂。诗的民间文学风格(领袖形象的描写手法。六八体。民间语言的运用。民歌体的对话形式)。
诗集在人民中的巨大影响。整部诗集的艺术特点(深切、自然的情感。民间歌谣的影响。语言的音乐美)。[6]
关于武辉心,《大纲》写道:
《矿区》是第一部描写工人运动的作品。小说具体、深入地描写了在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人的典型形象老俊。工人集体力量的出色描写。贯穿全篇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幽默感。[7]
用今天的眼光加以审视,这样安排不能说是很妥当的。其中,胡志明主要是政治家,不是文学家,真正的文学作品只有《狱中日记》,硬要作为文学家来讲,反而降低了他的地位;武辉心的文学成就不算很高,不具有重点作家的水平,《矿区》不能算是特别优秀的作品;只有素友在诗歌领域成就较大,不过从东方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也不必写得如此详细,不必占用这样多的篇幅。更需要指出的是,除此三人之外,在越南文坛上占有更加重要地位、取得更加显著成就的作家其实还有,如以吴必素、武仲奉和阮公欢等为代表的所谓“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便是。尤其是阮公欢,作为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版了《古井无波》、《男角四卞》、《男主人》、《女教师阿明》、《女主人》和《最后的道路》等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到四五十年代又相继出版了《逃出牢笼》、《越南艄婆》、《农民和地主》、《天亮前后》等小说。其中,《最后的道路》堪称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当然,《大纲》的编写者之所以没有将他列为代表作家,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多少介绍他的资料,也没有翻译出版他的作品;另一方面可能认为他不是最革命的,不是无产阶级作家。这也显示出当时编写《大纲》的倾向性,但这种倾向性应该说是不公正的。
注释
[1]《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8页。
[2]《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8—59页。
[3]《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9页。
[4]《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9—60页。
[5]《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60页。
[6]《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60—61页。
[7]《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