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

从研究性质上讲,本研究属于一项探索性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讲,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访谈方式进行,重点是调查湖北省未成年强制隔离戒毒所与湖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第二章中调查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具体调查分为两类场所、三类相关人员。两类场所是强制隔离戒毒所与社区,三类相关人员分别是吸毒学员(笔者更倾向于称其为患者)、吸毒学员的帮教警官和戒毒警察、吸毒学员的矫治管理者——戒毒社工、社区义工等非公职人员。在调查场所的选择上,笔者首先关注湖北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带领调查人员深入戒毒所进行观察、访谈、做个案、查档案,同时对其他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概况了解,但暂未访谈戒毒学员。应当说明的是,强制隔离戒毒机构是男、女分别隔离的,该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只收治男性戒毒人员。其次关注社区的戒毒学员及其帮教情况,分别选择武口市的硚区和青区,其中硚区是商业区的典型代表,青区是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主要是警察、社区工作者和吸毒者。笔者对这三类人员分别进行访谈,并在三个月的调查中进行了4次集体座谈:第一次是与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警官座谈,以了解吸毒人员的特征与他们的管教方法为主;第二次是与吸毒人员的集体座谈;第三次、第四次均是与社区管理帮教人员即社区戒毒社工、社区民警、戒毒刑警等人员的座谈。

第三章与第七章均采用个案调查法。依据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理念对调研个案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揭示个案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社会建构逻辑。第三章的案主L在接受访谈和干预之时是19岁,吸毒史4年,湖北襄阳人。母亲在他3岁时走失,家里还有爸爸和姐姐两人,从小父亲对他很严,管教方式基本是打骂式。小学期间因当地小学撤并转学三次,一直和学校老师关系紧张,六年级和同学打架把对方砍伤并开始逃学,初一下学期退学。在襄阳老家工作两个多月后去了深圳并染上了毒瘾,他第一次吸毒是14岁,后因在深圳和人打架回到了襄阳。2013年10月31日因和人打架被警察逮捕并进行了尿检,结果呈阳性。生理脱毒期在襄阳,2014年1月才转入现在的戒毒所。

第七章则主要采用交互日记的方式。所谓的交互日记是指由戒毒所社工担任“爱心妈妈”与学员JH建立关系,并要求戒毒青年每天写日记与其交流。每天的日记在第二天都由社工阅读、修改并写评语。交互的主要目的是让戒毒青少年有明确的认知、明确的预期,并逐步调动其生活态度中积极阳光的一面,以达到角色塑造的目标。在戒毒专业机构中,教育科室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由警官或社工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对戒毒学员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教育。本研究选择JH学员2013年6月进入戒毒所至2013年8月总计三个月的适应教育的日记为依据,观察、分析戒毒学员与戒毒社工之间的互动过程。

第七章中的吸毒学员JH是一名农村孩子,1995年12月生,于2009年春季辍学。在辍学后没有正当职业,在待业与“混日子”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抽烟、喝酒等。2010年,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接触了K粉,刚开始也害怕、担心过,但随着在毒友圈里熟悉、习惯,毒瘾越陷越深。于2011年被公安机关在例行检查中首次发现并被处以经济处罚,于2012年第二次被公安机关抓获吸毒并处以经济处罚。2013年4月第三次被抓即被送往省未成年强制隔离戒毒所。社工SG担任JH的爱心妈妈进行矫正帮扶是从2013年6月1号开始的。前几次都是日常谈话、交流,4号开始引导JH正式记录日记。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均采用实地访谈的方法收集湖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相关资料。关于第四章,笔者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湖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先后一对一地深入访谈11个个案,主要收集被访谈对象的个人成长史、家庭背景及家庭关系、教育经历、吸毒史及吸毒原因、吸毒前后的变化、所内同伴关系等资料。这11位女性吸毒者年龄均在35岁以下,吸毒史最短为1年,最长为10多年。其中吸食K粉等新型毒品的有10人,占90.9%,仅一人吸食传统毒品海洛因。发现其中有6人是被亲密朋辈或普通朋友等同伴群体引诱教唆吸毒,占比超过50%。

在调查场所的选择上,笔者选取湖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三大队进行调研。湖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所学员(戒毒所民警对戒毒人员的称呼,代表平等和矫正的含义)为湖北省除了省会之外其他地级市吸毒人员,省内基本覆盖代表性较强,该戒毒所分三个大队,一队和二队均为生产大队,三队为入所教育大队。考虑到访谈需要入队和戒毒人员面对面地进行非结构式访谈,三大队学员不用出工(参与生产)时间相对充裕,便于配合我们的调研。

第八章是以本团队成员季小天实习所在的湖北省未成年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的调研材料为基础进行的研究。H未成年强制隔离戒毒中心的学员常年维持在300名左右,所内历年统计数据显示其复吸率在90%以上。笔者调研所在的一大队共有124人,年龄集中在14~26岁,以吸食新型毒品为主。笔者经过访谈发现,对吸毒行为的非理性认知普遍存在于青少年吸毒人群中。

第九章则采用实验法。以人本治疗模式为指导,运用沙盘艺术疗法,为H戒毒所的青少年个案开展服务,服务目的是促进个人的成长。服务干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接案,主要任务是咨询师与案主建立信任的关系,消除案主的防备心理,使案主能够自由、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阶段是服务的干预阶段,根据人本治疗模式的服务过程,笔者将沙盘治疗分为三次,递进式地呈现消极的感受、积极的感受、感受变化的强化;沙盘主题分别设定为回忆、悠闲的一天、出航,每次服务结束,笔者根据沙盘及谈话内容,总结案主对沙盘的解读和感受,咨询师对案主和沙盘的分析,社工对服务和案主的评估。第三阶段是结案,肯定案主发生的积极改变,增强案主对自己的信心,促进人格完善,同时对服务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结构式访谈法和非参与式观察法获取案主的基本情况、对毒品的认知、所内生活适应程度等信息。采用个案工作的方式,运用理性情绪疗法介入案主非理性认知,通过诊断、驳斥和强化三个阶段促使其接纳戒毒行为,为其重塑戒毒信心,强化戒毒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