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当代自撰文学现象研究
- 杨国政
- 2345字
- 2025-03-28 18:27:21
四、写不完的“我”
传统自传是作家晚年或写作生涯晚期的行为和产物,50岁似乎是作家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中发现和认知自我的分水岭。1 1832 年10 月16日,司汤达在罗马的雅尼库卢姆山上,面对眼前壮丽的景色,反躬自省:“我在圣彼得教堂前的台阶坐下来,有一两个小时脑子里只想着这件事:我马上就50岁了,该认识一下自己了。我曾经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现在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真的很难说清。”2回忆意味着创造力的衰退甚至枯竭,意味着“退休,靠边站了”3。作者自感有必要对自己的一生或者大半生,至少前半生的成与败、得与失、荣与辱、沉与浮做出总结,以示世人或后人。作家的写作生涯往往始于虚构,终于追忆,不论是卢梭、夏多布里昂、司汤达、乔治·桑等前世作家,还是纪德、萨特、波伏瓦、萨洛特、尤瑟纳尔等20世纪的作家。生活经历本是自传写作的材料和资本,先有生活,后写自传。也许莱里斯( Michel Leiris)是一个例外,从1939 年《成人之年》 ( L’Age d’homme)到四卷本的《游戏规则》 ( La Règle du jeu),莱里斯的写作从来没有偏离自我,自传性是“其写作追寻的一个永久的维度”4。相较于老一辈作家,新一代作家自我书写的时间大大提前,他们在青春盛年就把笔对准自己,甚至就是以写我而“出道”的。在新一代作家中,生活与自传之间的关系甚至发生了颠倒,自传写作竟至于对作者的人生轨迹产生影响:杜勃罗夫斯基在回忆和写作与过去的情人的交往时,他的妻子执意要参与和干预他的写作,最后妻子竟因此而亡,杜勃罗夫斯基的人生发生断裂,也使他手头正在写作的书成为一本《断裂的书》 ( Le Livre brisé,1989) 。
新一代作家的自我书写呈现出某种“向心化”5趋势,这个中心是作者生活或成长历程中的几个事件或时间节点,它们被以虚构或自传的方式反复地书写:莫迪亚诺终其一生写的是“同一本书”,其中心是父母在占领期间谜一般的行踪和他本人孤寂游荡的青春岁月;佩雷克反复书写二战期间母亲的不知所终在其心中造成的空洞;杜拉斯反复书写印度支那时期的一段恋情;杜勃罗夫斯基终生书写与生活中多个女人的关系;德洛姆反复书写父亲杀妻又自杀的惨剧;福雷斯特反复书写4岁女儿的夭折;埃尔诺反复书写少女时期的堕胎经历和自己卑微的家庭出身;吉贝尔反复书写他的身体、疾病和死亡……这种反复不是一种“文学结巴”( bégaiement littéraire ) , 而 是 一 种“西 西 弗 的 尝 试” ( tentative sisyphéenne)6。在不断“重新开始” ( reprise)中,作者不断返回过去来观照自己,而他的亲历也在反复书写的投射和观照中悄然发生着变化。自我形象从一个静态的一劳永逸的画面变为一个动态的不断重构的过程。勒热纳的“一个人只会死一次,人的一生只能写一部自传”7的断言似乎失效,而是如福雷斯特所言:“任何真实的故事都不因讲述而被讲完。情况甚至正好相反,越是讲述,就越是有话要说。”8写作与生活合二为一,互为彼此,写作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生活:“我的小说,就是我的生活。”9生命不息,我写不辍,写我不止,常写常新。吉贝尔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方才停笔。
在小说的发展史上,故事的时长经历了一个越来越短的演变轨迹,从讲述几代人命运沉浮的史诗小说,到讲述个人一生经历的长河小说,再到讲述个人人生某段时期的成长小说,直至当代只讲述人物一天活动甚至一瞬心理的内心小说。与之类似,自传的时间跨度也经历了从“完成时”到“进行时”、从“过去时”到“现在时”的转变,作者在书写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中认知自我和建构自我。当代自撰不仅略去了祖先谱系和家族荣光的历史追溯,而且不再完整地、全景式地展示自己从出生开始的一生或大半生的经历,使之成为由家庭、求学、恋爱、历险经历等元素所构成的个人历史长河,而是聚焦于一生的某个决定性事件或某些短暂的时间截面,将其戏剧化和场景化。杜勃罗夫斯基写作了八部作品,分别对应于其人生的八个阶段:“每当我的生活的一页翻过去之后,就要把它写下来。”10如果说《儿子》 ( Fils)讲述的是他的前半生的相对较长的过去,而后来的《一种自爱》 ( Un amour de soi,1982)、《断裂的书》则更加贴近写作的当下,叙述行为和故事时间趋于同时。埃尔诺的《单纯的激情》 ( Passion simple,1991)所写的只是一段持续二十个月的激情。吉贝尔将从童年到死亡的短暂的人生全过程记录在二十四部叙事作品中,《致没有救我命的朋友》 ( A l’ami qui ne m’a pas sauvé la vie,1990)只涉及他患艾滋病后走向死亡的短暂时间。安戈的十余部作品以其与不同时间内的异性和同性交往为素材,几乎构成了她的私生活连续剧。传统自传的线性历时性过程让位于某些时段和瞬间的共时性再现。
传统自传是现在的叙述者以回头看的姿态来回顾过去,过去是一个封存在记忆深处的宝库,是一种“过去时”和“完成时”,过去的一切已是定局,关键在于复原;而自撰和小说一样,叙述者以一种向前看的姿态使当下的故事正在经历和展开,类似于时间跨度或长或短的日记,是一种“现在时”和“进行时” ,最多是一种“最近过去时” ( le passé immédiat) ,是一种“过去的现在化” ( présentification du passé)11。如杜勃罗夫斯基所说:“与自撰相反,自传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永远用过去时来写的文类。一个人在人生的尾声试图复述、理解、勾连、阐述直到写作时的整个一生。 (……)而自撰的特点之一则是活在当下。”12所以自撰不仅是一个探索、发现之旅,更是一个重组和再造的过程。
1 Georges May, L’Autobiographie (1979), PUF, 1984, pp. 30-31.
2 Stendhal, Vie de Henry Brulard, Gallimard, 1973, p. 28.
3 Nathalie Sarraute, Enfance, p. 8.
4 Philippe Lejeune, «Peut-on innover en autobiographie?», in Alain de Mijolla ( dir. ), L’Autobiographie, VIe rencontre psychanalytique d’Aix-en-Provence 1987, Les Belles Lettres, 1988, p. 100.
5 Dominique Viart et Bruno Vercier, 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au présent, p. 42.
6 Philippe Vilain,«L’autofiction selon Doubrovsky», Défense de Narcisse, Grasset, 2005, p. 186.
7 Philippe Lejeune, L’Autobiographie en France, p. 25.
8 Philippe Forest,«Qu’on m’accuse de tout ce qu’on veut», in Le Magazine littéraire, n° 508, 2011/05, p. 86.
9 Serge Doubrovsky, Le Livre brisé, Grasset & Fasquelle,1989, p. 253.
10 Serge Doubrovsky, «C’est fini», in Philippe Forest ( dir. ), Je et Moi, 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 n°598, 2011/10, Gallimard, p. 26. 也见《剩余的话》 ( Laissé pour conte, Grasset et Fasquelle, 1999)封底。
11 Philippe Vilain,«L’autofiction selon Doubrovsky», in Défense de Narcisse, p. 186.
12 Philippe Vilain, Défense de Narcisse, p.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