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路线的碰撞(求票求追读!)

  • 枭汉
  • 枕金刀
  • 2155字
  • 2025-03-26 20:00:10

汉历六月,愈发向南,小冰河期的影响也就愈发薄弱,历阳一带已经开始变得酷热。

鲁肃、孙乾一干文人也暂时放弃了仪表,一个个仅着轻衫薄衣,连头冠都丢到一旁,仅着束带,在州治府衙内忙里忙外,搜集着日后需要用到的各种文书资料。

马上要迁移治所,一应文书肯定要带往柴桑。

作为一州牧守,主管一州大小事务,文书可谓繁杂之极,户籍、算赋、市租、田租、田契、通传、决事等等等等,少了一样都不行。

最关键的是,前刺史陈温没有等到正式交接就先行跑路,谁知道会不会在这里边动过手脚。

鲁肃作为新任别驾,自然要帮着仔细审查,登记在案,届时若有差漏,也好在下次弹劾的时候有所依据。

为了处理这项繁杂的工作,鲁肃已经将整个历阳读过书识过字的人全请来了,甚至还派人前往附近的乡县,邀请更多的佣书人过来。

“主公,不若再遣些人手,前往合肥、成德一带选捡一些佣书人?”

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高渊已经偷偷溜到了屋外,踏出门楣的那一刻,正好听到了成德这个名字。

然后他又迈了回来。

然后他再次迈了出去。

高渊在犹豫,因为成德这个地名。

此时的成德,有一位日后的名人,还是大大的名人,出身极其显贵。

其祖上乃是光武帝刘秀第一任皇后郭圣通的第四子,阜陵王刘延。

这个人自然是刘晔。

只不过按照历史记载,刘晔生于179年,哪怕按照当前的习惯,今年也不过只有十二岁,远远不到征辟出仕的年纪。

不过明年倒是个收服刘晔一家的好机会。

因为明年刘晔十三岁,会遵循母亲遗命,斩杀其父崇信的侍者,由此打响名声。

届时正好让刘备以扬州牧的身份大加赏赐,为其扬名。

到了明年,局势只会愈发动荡,到时候没准还可以把这一家子都迁到柴桑去。

想到这,高渊果断选择溜走,留着刘备这群主臣在闷热的府衙内继续整理文书。

一路溜到江边,汹涌澎湃的江水带走很大一部分热量,总算让胸腹间的暑热燥意消散不少。

高渊蹲在江边,挖出一捧泥沙,在指尖细细捏碎,眼神中偶然闪过一丝期待,然而眉头却是越皱越紧。

大江中下游的泥砂属于高硅砂,是制造玻璃的上佳材料。

作为一名穿越者,有了地盘,自然要搞几件趁手的钱袋子。

可惜,受限于当前的技术,玻璃这只钱袋子就像是手掌里的砂砾,抓起来容易,但是留下来困难。

既要像淘金一样淘洗除去杂质,又要高温煅烧,成型抛光等一系列工艺,无论是产量、质量还是成品率,都会相当低。

最关键的地方是,这会就算生产出来,玻璃的整体强度太低,极易发生碎裂。骗骗本土一些世家大户还行,想要远距离售卖,实在太过于困难。

“先生怎得在这江边独处,波涛浪急,该叫几名侍卫随行才是。”

正当高渊寻思着几件钱袋子的时候,身后传来一道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路。

“玄德公怎得来了?”

刘备走到一侧,作为一州之主,自然不能像高渊一样完全不顾及个人形象,像小孩子一样蹲在地上玩沙子。

“正是有事情来寻先生。”

前者说完这句,抬头眺望,目光深远。越过大江,落在了东边那片广袤的平原之上。

“大江以东,应该就是吴郡了吧。”

高渊闻弦知意,站起身来,拍掉手中泥沙,“玄德公有意前往江东,可是要拜会吴郡士族?”

刘备微微一笑,而后迅速收敛,脸上泛起一分苦涩,轻叹一声:

“彼时路过颍川,备也曾极为欣喜,以为在这等瑰华宝地,总能收纳几名人才,奈何盗、贼肆虐,致使颍川士族四散避难,一路寻来,竟然未得一人...”

“如今已至历阳,吴郡只在左近,彼辈虽然亲近袁氏,然备若言辞恳切,待人以诚,未必不会令其改变主意,佐治扬州。”

“......”

经过鲁肃一路帮忙分析,刘备总算大致明白,当今朝堂之中,并非全是卢植这样的纯臣。

只不过“论迹不论心”这种观念,袁隗一天不露出马脚,刘备作为地方臣属,除非天子亲发御诏,否则还真没法做什么。

再加上鲁肃在“高渊对于未来局势的预测”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扬州士族不会陪着袁家玩命,只会尽全力保全好自己手中的一亩三分地。

这就让刘备再次动了心,想要靠着自己的“魅魔”属性吸纳这群人才。

看来自己还得是把其中道理掰扯明白了喂给刘备才行。

高渊果断摇头,“以我之见,江东这些士族,哪家都不需要玄德公亲自上门拜访。”

刘备眉毛轻皱,“备新任扬州之长,若不结交当地士族,如何使政令通达,安境保民?”

“玄德公青授金印,乃是天子亲点的扬州之主。但在扬州士族看来,彼辈才是扬州之主,玄德公不过是客居之主。若是今日卑身下拜,更是做实这种看法。到时候只会被扬州士族看轻我等,但有政令,只看他们心思,若是政令不合他们心意,必然多有掣肘。届时再求改变,为时晚矣。”

“此时我等为客,彼辈为主,需要用些手段,反客为主,令彼辈主动来投,方为长远之计。”

“为今之计,我等只需按兵不动。行事皆依朝廷诏令,只看扬州士族有什么反应,再做打算。此为反客为主之道。”

鲁肃的计策是稳住江东士族,最好能够缔结姻亲,结为同盟关系。尽快稳固后方,早日挥军北上。

若是没有日后的五胡南侵,这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刘备面朝江东,似乎有些犹豫,过了一会儿,才将目光收回,“如何反客为主?先生可有妙计?”

“渊已有计议,玄德公高居稳坐就是,无需忧虑。”

高渊长舒一口气,他也没想到,刚刚把鲁肃收服,就迫使刘备在他二人之间做出一个抉择。

当初他与鲁肃谈及此事之时,后者也曾极力劝阻,万勿与吴郡士族交恶。

当时高渊只是笑笑,令他宽心就是。

就目前而言,自己肯定会给吴郡一些时间,时间一到,这帮人识趣最好,要是不识趣,少不得要用些手段,逼着他们低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