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富弼拜相!

书案。

韩章执笔写信,低声念道:“圣人的书,适合看。若是办事,则百无一用?”

半响,莞尔一笑:“不差。”

普天之下,有这种认知的读书人,百不足一。

孔孟之道,这是底下人信的东西,上面的人就没有一个是真心的信奉。

江昭举着书卷,端了杯热茶过去:“都是恩师教得好。”

这几年,或许是仕途失意的缘故,一旦有点真东西,韩章真教啊!

哪怕是经过大数据时代的江昭,也是时常刷新认知。

“有良师,也得有佳徒。”韩章端着热茶品了一口,招了招手:“昭儿。”

江昭走近一点。

韩章眼神微动,示意爱徒看自己刚刚写好的信

江昭点头,从书案上摸过书信。

仅是望了几眼,他就已经知晓了信中的九成内容。

这是一封直达御前的信,但并不聊政事,反而通篇以君臣叙旧为主,潜台词则是希冀官家再度启用旧臣。

韩章一脸的严肃,抚须说道:“前些日子,宰辅大相公夏竦突发重病而逝,获赠太师,谥号文庄。官家下令,并州知州富弼右迁吏部尚书、宣徽南院使,从五品升到正二品。昭儿,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官家有意以富大人为宰辅大相公,镇压文武百官。”

老师韩章有日常考教时政的习惯,江昭早已锻炼出了不俗的政治洞见水平,回答起来没有任何难度。

吏部尚书,又称吏部天官,正二品,主管人事。

宣徽南院使,正二品,负责掌管天子郊祀、朝会、宴享的事宜,兼领禁军调度权,绝对的天子近臣。

简单的官职晋升,表达了不简单的政治风向。

不简单之处在于宣徽南院使一职。

宣徽院使分南、北,但宣徽南院使不管事,真正管事的是宣徽北院使,负责执掌禁军,一向是皇帝信任的武将担任。

这一代宣徽院北使为宁远侯顾偃开,正二品的武官,天下罕有,基本上就是武将的顶点之一。

宣徽南院使的主要作用是制衡宣徽北院使,防止武将动乱,一般是正一品的宰辅大相公领任,没什么实权。

不过,作为百官之首,宰辅大相公品级实在太高。

普天之下,除了荣休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唯有宰辅大相公是正一品。

哪怕没有实际指挥权,以宰辅大相公品级之高,些许权势也可以轻松制衡宣徽北院使。

也就是说,富弼领任的宣徽南院使一职,本该是宰辅大相公领任的职务之一!

而如今,宰辅大相公之位已经空缺。

大风向无疑是非常清晰,官家有意让富弼将接任宰辅大相公之位。

按理来说,庆历新政失败,富弼作为主持者之一,有着这一污点的他断然不应起复右迁。

但,也并非不能理解。

“官家无子,是以认为同样无子的富大人会天然跟他站在一起?”江昭疑惑道。

说着疑惑的问题,语气却是非常肯定,俨然是心中有断论。

“为师也是这么认为。”韩章点头,这一点他与弟子的见解一致。

官家无子,富弼也无子!

官家无子,江山社稷不稳,以宰辅大相公夏竦为首的臣子时常上奏逼迫,欲请官家过继宗室子,立为皇子,以稳固山河。

官家自是震怒,不肯过继宗室子弟。

这件事并无对错之分。

于官家而言,子嗣一位又一位的早夭,心中甚是悲痛,哪里有过继子嗣的心思?

况且,平民百姓都有一个“吃绝户”的说法,不肯拼搏的家产白白便宜了子侄,更何况是皇帝?更遑论是江山社稷?

于臣子而言,官家的子嗣一个比一个短命,时至今日,江山社稷已有几年时间处于没有继承人的状态,无疑是非常令人心慌。

封建时代,四十多岁的皇帝,无子!

这可是相当骇人的隐患。

江山社稷为之动荡,近年来起义、动乱频发,究其缘由,官家无子一事绝对难辞其咎。

过继宗室子,稳固社稷,无疑非常紧迫的事情。

两方人,君王丧子心痛,臣子心忧社稷,任谁都不肯退让半步。

君权强势,臣子也不见得弱势,内阁、六部、台谏的官员也不是吃素的,时常上奏过继立储的事情。

权力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

时间一长,年岁一点一点的增长,官家清晰的察觉到臣子一方传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于是乎,官家选中了富弼,希望这位忠臣坐上百官之首的位置,镇压群臣,减少臣子绵绵不绝的奏请,缓解君王的压力。

毕竟,同样无子的富弼定然可以理解他的痛楚!

而宰辅大相公的权势,兼之富弼的政斗本领,也完全足以支持富弼镇压文武百官。

何为宰辅大相公?

百官之首者,即为内阁首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院枢相,可称宰辅大相公!

大周官制特殊,既有内阁、三司六部,又有枢密院。

相比起大宋,大周没有太祖杯酒释兵权,也没有太宗损伤几十万兵马,这让武将力量得以保存,文武双方也因此而泾渭分明。

文人以内阁掌管三司六部,统筹文官路,科举为主要晋升渠道。

武将以实权勋贵入主枢密院,统筹武将路,荫封和杀敌为主要晋升渠道。

武将勋贵成集团,代代皆有武将之首,令人忌惮。

为遏制武将,皇帝以文官任职武将的最高长官。

也即以百官之首的内阁首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院枢相,从而遏制武将发展,防止武将有动乱之心。

这也就使得宰辅大相公达成了三位一体,权倾天下。

谈及军事,宰辅大相公是枢密院枢相。

谈及行政,宰辅大相公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谈及政务,宰辅大相公是内阁首辅。

三位一体,有古时“丞相”的风范。

权势过盛,就得制衡。

为免宰辅大相公权势过甚,又设内阁人数固定,一进一出,可称参知政事、参知副相,以达成行政制衡。

为免宰辅大相公结党,且内阁无人主动制衡,又拔高了御史台的官阶,设立台谏,左、右都御史皆为正二品,为内阁大学士之下一等一的存在,以便于弹劾,清净皇帝耳目。

为免宰辅大相公过多的触碰军权,百官之首一直都是坚定的文官党,蔑视武将,自然而然,武将也会主动监视宰辅大相公在枢密院的一举一动。

而皇帝,则是通过节制内阁入阁之人,让内阁文官分处不同派系,达成平衡。

因内阁与枢密院的缘故,导致历代宰辅大相公的权势相差甚大。

弱一些的也就六部尚书的水平,一如李迪大相公,史书记载:空有相位而无相权。

强一些的则是可镇压文武百官,一如将来宰执天下的韩章,妥妥的一把手。

这个一把手,指的不是文官的一把手,也不是指的文武百官的一把手,而是指的江山社稷的一把手。

哪怕算上了皇帝的权势,他也还是一把手。

特别是新帝与太后明争暗斗的那段时间,韩章就是唯一一个有资格影响大局的人物。

他帮谁,谁赢!

就是这么强势!

同理,富弼也是有真本事的人,一旦有了皇帝的鼎立支持,哪怕他达不到未来韩章的权势程度,也可以轻松镇压文武百官。

而有了权势的他,一旦反过来支持皇帝,那么关于过继宗室子的压力,就会减轻不少。

这是官家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