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这书,还真没读完

  • 三生有幸
  • 北乔
  • 1690字
  • 2022-06-16 14:44:47

读一本五百多页的长篇小说,一个长假的时间,实在富足有余。

我没有看半截书的习惯。当然,那种阅读前就打定主意只是翻翻的,不在其列。大部头的书,我都会按既定时间读完。

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上、下),足足好几块砖头厚,我也就用了四天时间。是的,夜里常读到三四点。那些需要啃骨头的劲儿才能读的书,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公认的晦涩难懂,极考验阅读耐力。我也如愿读完了。读得细,但懂得少,后来又重读一次,依然没能悟出多少。尽管如此,我是认认真真读完的。

这个长假,我的阅读第一次遭遇到阻击战。对手是任晓雯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不,真正的对手是作家任晓雯。一部一块多砖头厚的长篇,从时间上,我没有理由不打个漂亮的阅读战。

先找些理由安慰一下。比如,难得的长假,睡觉高于一切;比如从5月开始学写诗,目前还处于极度亢奋期;比如身在高原,有些缺氧,脑子不够用。

我知道,这些理由根本不值一提,顶多只能为自己虚构一丝丝没有重量的安慰。

任晓雯的小说,我是爱看的。精读的是她的短篇小说集《阳台上》。听说,同名电影已经开拍了。想象一下,坐在影院里看《阳台上》,有点意思。要是看碟片,坐在阳台上看《阳台上》,或许有大意思。

当时,我在评论《安静地倾听普通人呼吸》一文中写道:“任晓雯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是那些围绕在我们周围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普通人。她所叙述的也是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不幸与苦难、弱小与平凡、灰暗与光芒。”

书没到时,我看到了简介,写的依然是小人物,还是极其没用的小人物。书寄来后,腰封上的几行字,更让我急切地想读。

可是,我终究没读完,不但没读完,而且只读了一百四十五页,还不到全书的三分之一。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我是苏北人,盐城东台的,宋没用是盐城阜宁的。

读了二十来页,我就相当迷糊了。在我印象中,任晓雯是上海人,可《好人宋没用》中的苏北气息是如此的浓郁。虽说上海的文化底子有多半是苏北的,但那种强烈的在场感,没有亲身体验是难以企及的。难道她是成年后去上海的?我找任晓雯释疑,她的确是上海人,作品背景等,是依靠阅读大量资料悟化的。

答案有了,但并没有有效推进我的阅读。

《好人宋没用》让我真切地回到故乡现场,尤其是人物身上那真实的苏北味儿,那语腔,那做派,时常让我迷失在想象与现实之间。

我到甘南,已经一年了。乡愁,自然是积攒到了一定量了。《好人宋没用》让我潜回了故乡。我相信,专业性的阅读,是有一定的免疫力的,不至于完全陷入作者的叙述中,至少,能时常警惕地跳出来。

面对《好人宋没用》,我不行了,第一次不行了。我被任晓雯的想象带到了故乡,而我又知道,这是想象式的旅行。我受不了了,实在是没有勇气看下去。我真的怕看到了某一刻,扔下书,不顾一切地启程回故乡。可是,故乡在,父母已不在。我若回去,梦中美好的故乡,在现实中很可能就变成一把刀,扎进我胸口。

在我印象中,此前任晓雯没有写过两部长篇。她本人长得柔弱,估计让她扛上一二十本《好人宋没用》,有些够呛。真没想到,在写作上,她的爆发力,如此强悍。我倒不是说写作的爆发力与作家的体格体能有关。事实上,众多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作家,叙述的力量足以把我们摔趴下好几回。

我想说的是,任晓雯这样一位作家,从短篇到长篇的摆渡,经过《岛上》和《她们》两部长篇的历练后,竟然如此强势,出人意料。

是的,我在阅读中,总是不由自主地在任晓雯和作家任晓雯的极柔极强之间恍惚。

我真的难以专心阅读。

《好人宋没用》是我近两年来遇上的最具力量的一部作品。宋没用看似是个没用的人,活在生活的重压下,步步惊心,步步艰难,但又活出了韧性和善良。这是一部有关普通人生活的作品。而说到底,回到内心深处,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不是宋没用,可我们又都是宋没用。

这恰恰是这部作品的力量所在。

我从没在一本书尚未读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写下一些文字。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是个例外。

但我知道,我会读下去的,一定还不只是一遍。

只是,在此前,我得打理一下自己的情绪,强壮一下心脏。再阅读时,绝不在河的两岸间晃荡,干脆一直就沉在河里,让河水完全吞没我。

我得承认,面对强大的作品,需要足够的阅读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