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小讲评

  • 三生有幸
  • 北乔
  • 1518字
  • 2022-06-16 14:44:47

看着《营区词语》书稿,我想该是来个小讲评的时候了。

先说说《营区词语》尚未出世前的事。在我当兵到第三个年头时,我还未对营区里的词语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走进武警上海指挥学校的大门,听那位王姓(将他的名字忘记是我的罪过,尽管我记得他讲课时的表情姿势,尽管在开始启动《营区词语》后,我就常常想起他,尽管完成后,我一直在努力地打听他的下落,但这一切都无法遮掩我的罪过。我盼望在某一个早上醒来时,那个十分熟悉的名字再次回到我的灵魂里。更渴望有朝一日,能与他重逢。)老师上《部队基层管理》课,我才意识到营区里有如此多如此鲜活如此够意味的词语。王姓老师是一位老基层,他的课是我们唯一不打瞌睡唯一嫌短的课,这缘于他有说不完的营区词语。只可惜,当时我的笔记本不知在哪一次辗转中丢失了。再一次回到我那亲切的部队后,在与兵们的相处中,某一黄昏和某一个兵聊天时,我突然意识到,现今的兵们对营区词语不是陌生就是不知其意。

在那个晚霞映天的黄昏,我萌动了创作《营区词语》的念头。

我愿意把营区看成一条河,我的许多作品里,“营区是条河”这种相似的句子或相近的意象常在不经意中发射到某一个段落里,我真的无法把握准确的击发时机。营区是条河,兵味十足的词语像一条条五花八门的鱼在窜游在蹦跳。如果兵们是营区这条河里的鱼,那么这些词语就是兵们呼吸时吐出的小泡泡。

我承认在我启动《营区词语》时,是力图将营区词语置入军营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甚至产生过撰写一篇《从营区词语到军营亚文化》的文章来详尽阐释的企图(最终只在内容提要和“开启词语密码,解读军营文化”中留有痕迹),可后来,我放弃了。原因在于,我不愿给营区词语定性,而且我也无能力做这一工作。因而,现在的《营区词语》只是我对这些词语的体验和感悟。再说得白一点,我只是借用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人词语这个瓶子,装进了我在营区中行走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这为我制造了麻烦,也为别人制造了麻烦。麻烦在于如何给《营区词语》定位,即是何种体裁。这些年来,人们习惯缝制抛售一个又一个具有新鲜商标的口袋,试图装下当下的各种文学作品。口袋,是不是美丽的陷阱,有没有必要,我不作评说。我只是在此检讨:“我不对,我有罪;我不好,我检讨。”

《营区词语》中的词条语录,只是一枚枚子弹,真正实施精度射击的,我以为是朱苏进。这位从小在营区中浸泡的军人作家,在许多小说中,将军人特有的词语用得让我们只能心惊胆战,无其他话可说无其他事可做。这里,我就不引用了,因为就对营区感兴趣的对朱苏进的作品情有独钟的读者和那些不读营区不看朱苏进的读者而言,都是多余的。

营区词语属口语的范畴,它们一方面散落在营区各处,与营区融为一体,植进兵们的心灵,与兵们的血液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它们又在一茬接一茬的兵们唇齿间滑动,可称为唇边的一道风景。此前,从没有人将它们集合起来操练。现在我把它们拉到了一起,列队向我看齐。口头的词语一旦形成文字,会丧失许多最珍贵的东西。我这样做,的确很危险,对此我很清醒。

在此,我还想顺带说一下营区词语的来源。语录的出处与社会上顺口溜的出身基本相同,而词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军事术语的变通或衍生或延伸或演变,这是最常见最有兵味的一类;二是出自营区生活的某些特点或习俗,这是最有趣的一种;三是兵们家乡的土语与正规军语杂交生成的,这是最生动的一种。

最后,我强调三点:

一、《营区词语》中的词汇语录,均非我创,是千千万万军人的智慧结晶,是营区共有的财富。

二、《营区词语》不是词典,绝无对词语指手画脚之意,只是请它们替我说点话而已。

三、《营区词语》不需要口袋,即便是最好看最新潮的。《营区词语》是属于营区的,营区是它唯一的家。

讲评结束,解散!

本文系散文集《营区词语》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