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书所要考察的是市场化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关系,因此在正式研究之前,首先对书中所涉及的市场化与企业出口行为这两个关键变量的概念进行界定,从而对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一个概念上的把握。

(一)市场化

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实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体制改革战略,其目标是构建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樊纲等(2003)的定义,市场化不是单纯的一项规章制度的变化,而是一个多元、复杂的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系列社会、经济、法律乃至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孙晓华等(2015)也指出,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在产品市场上实现自由、充分的竞争,还包括生产要素市场的要素可以自由流通、产权制度以及各项经济法规十分明确、清晰等。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是政府逐渐放松干预,使得市场机制可以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配置以及价格形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关键性作用,借由制度的改革来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力以及活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程度逐渐降低,市场结构日趋健全,功能越来越有效,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企业出口行为

伴随着以Melitz(2003)为首的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众多学者开始从企业层面来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出口贸易。企业的出口行为,是指作为经济活动的独立个体——企业有关出口的决策活动。回顾已有关于企业出口行为的研究文献,不同学者往往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而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本书所要考察的企业出口行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企业的出口倾向和出口规模是企业出口行为最直接且直观的表现形式,本书将基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视角对其进行实证考察。除此之外,部分学者还指出,研究中国的出口贸易不能单单仅考虑企业的出口规模,还应关注企业出口的多样化以及出口生存,企业出口产品的多元化以及出口持续时间的延长也可以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面对不容乐观的贸易形势,国务院办公厅和商务部多次出台了一系列的稳外贸措施,“稳出口、保增长”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重中之重。为保证中国出口贸易的平稳持续增长,除了鼓励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出口产品种类的增加以及延长企业的出口持续时间也都是稳定企业出口、促进中国出口贸易总量增加的重要实现途径。

根据上述分析,本书将基于市场化改革的视角,系统考察其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重点关注对企业出口倾向和出口规模、出口产品多样化以及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效果。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中国快速扩张的出口贸易在为本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并提升全球经济话语权的同时,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也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众多文献就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原因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全面研究。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外已有的大量文献都从宏观层面就这一问题展开细致的考察。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国家层面贸易总量的变动也是由众多出口企业不同的出口决策综合起来的,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探寻中国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与机制对于理解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来,国际贸易所关注的视角开始向细微转换,从国家和产业等宏观层面转向了企业和产品的微观层面。Melitz(2003)等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为从企业微观层面来考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国际贸易的变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相较于出口总量的变动,企业和产品层面的贸易变化更富有动态性。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每年都会有众多新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会有企业退出,同时持续出口的企业在产品种类、持续时间等方面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中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的实质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仅从企业出口规模的角度进行分析不利于深刻理解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模式。

针对现有研究大多从国家或省际层面来考察制度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与此不同,本书拟借鉴异质性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微观企业角度考察中国特殊的制度变革——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中国企业层面出口行为的影响。在评述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统计性描述中国出口贸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采用实证方法就市场化对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企业出口产品多样化以及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具体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本书就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进行梳理、总结,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研究框架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书将分为七章来系统考察市场化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见图1-2)。

图1-2 本书的研究框架

第一章是导论。在阐述中国人口红利日渐衰竭以及国外市场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引入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然后再介绍本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以及在写作过程中的难点。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在这一章,本书将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从制度的角度梳理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包括制度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相关研究、出口产品多样化的相关研究和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相关研究,充分了解当前相关文献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事实分析。通过详细的统计性数据从中国总体出口贸易发展状况和微观企业层面的出口现状两个方面来描述中国出口贸易的特征性事实,为随后的实证分析奠定好事实基础。最后,通过上述事实分析得出中国出口贸易现存的不足,指出本书研究的必要性。

第四章是市场化与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本章尝试从企业交易成本的视角切入实证考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首先梳理市场化通过降低交易费用进而对企业出口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来实证考察市场化对中国企业出口倾向和出口规模的影响,并进行多组的分样本检验。

第五章是市场化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多样化。本章首先基于竞争效应分析市场化对企业出口产品多样化的作用机制,然后在对企业出口产品多样化的指标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来实证考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多样化的影响效果,并进行分组检验。

第六章是市场化与中国企业出口持续时间。首先基于生存分析曲线来刻画中国企业在总体层面的出口持续时间以及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出口持续时间的差异性,随后采用离散时间Cloglog方法实证考察市场化对中国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最后对这种影响的地区、企业所有制以及其他特征的差异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第七章是结论与研究展望。先总结本书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据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出口贸易的平稳、持续发展给出相应的可行性政策建议,最后对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

三、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从市场化的角度分析中国企业的出口行为,重点在于剖析市场化对企业出口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效果,试图为客观评价中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提供来自微观视角的证据。为实现本书的研究目的,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书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并重的研究方法。首先借助于曲线、表格等形式就中国当前在总体层面以及企业层面的出口贸易发展概况和发展特征进行统计性描述,以期能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实证分析提供事实依据。随后,选取中国2000—2007年的微观企业数据,本书采用Heckman选择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方法、离散时间Cloglog模型等计量方法,在控制模型内生性的基础上就本书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