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化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
- 沈得芳
- 4129字
- 2025-04-07 23:29:52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与市场转型,中国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大好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的竞争优势,促进了出口贸易的“爆炸式”增长。从贸易总量方面来看,中国的货物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9.55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18年的24866.95亿美元,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比重也相应地从1978年的0.76%上升到2018年的12.78%,于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商品出口大国。从贸易的增速方面来看,中国在1978—2018年货物的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高达15.92%,远远超过同时期世界货物出口总额7.69%的年均增长速度。(1)特别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在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中国的世界贸易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世界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出口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的中国正面临着重大的来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
第一,从国内市场的内部制约来看,中国目前的出口贸易发展动力可能变得难以为继。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相当程度上是依赖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来提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但是这条路现在正变得越来越艰难。近几年,有大量的企业遭遇“民工荒”的困境,农民工群体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蓄水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已经不可再逆转,那些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企业必须要进行转型升级。此外,当前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4949万人,相比2017年增长了85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有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会造成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劳动参与率下降,继而会引起工资上涨,用工成本的上升将会严重影响中国对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产品的生产,最终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企业所赖以生存的低劳动力成本这一出口比较优势也将消失殆尽。
第二,从国外市场的外部挑战来看,尽管高速发展的出口贸易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在大幅提升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得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高依赖意味着高风险,中国的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以及国际贸易出现大幅缩水的现象。为了维护本国的政治以及经济利益,众多国家特别是受经济危机冲击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本国国内市场,贸易救济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贸易壁垒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TA)的报告显示,此次危机引发的全球性贸易衰退期间贸易保护主义确实有所增加,并且可能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中国,由于出口规模巨大,其所遭受到的各国政府所实施的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调查、反补贴以及知识产权等措施的数量一直都处于首位,成为最大的受害国。其中,根据WTO数据统计,2008—2014年,中国共遭遇的反倾销数量从218例上升到236例,已经连续成为全球受到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2)。特别是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执意发起的贸易战,使得中美贸易摩擦再起,中国的出口企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综上所述,在国内需求不足、要素价格不断攀升的同时,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也使得中国企业的出口变得举步维艰。面对国内外两方面的夹击所导致的不乐观的出口贸易形势,国务院办公厅和商务部多次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措施,“稳出口、保增长”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重中之重。而如何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构建新型比较优势源泉以保证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平稳、持续增长就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此背景下,众多学者研究指出,中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在于由“人口红利”等传统比较优势驱动转为依靠“制度红利”带动(聂辉华和邹肇芸,2012;邱斌等,2014)。戴翔和金碚(2014)也指出,“新一轮开放应注重释放制度红利,从而在进一步深度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提升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谋求全球分工新地位”。
20世纪80年代,新制度学派开始兴起,将制度因素引入经济学范畴,认为制度是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并且是各经济体之间甚至是经济体内部各地区之间导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制度学派认为,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均是经济增长本身,这些都不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因,而真正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制度。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研究对象由对经济增长的考察向对制度和制度变迁的考察转换。依据制度学派的观点,当经济处在一个好的市场体制时,受益于经济的外部效应、学习机制以及由适应性预期所建立的有力的反馈机制,最终会有效促进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样地,制度因素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实现对稀缺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国际贸易可以增加社会总产出,并且通过增加产品供给数量和消费产品种类进而会增加社会效用及福利。但是,由于该理论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的,它假定交易成本为零,或将制度简单定义为技术或税收,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水平差异、资源禀赋差异或者需求偏好差异等,忽视了制度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后,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关于制度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他们普遍认为,良好的制度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合理的制度安排、完善的市场竞争体制以及有效的激励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生产要素的生产潜能,提升经济效率,最终促进该国或该地区国际贸易的发展。
作为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代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重大的制度变革。在此之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之后,中国的市场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见图1-1)。从微观层面来看,作为市场经济中具有自我管理经营、独立决策能力的主体,企业是整个社会经济的缩影和直观体现。通常认为,影响与制约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动力、目标、利益、决策以及约束等,其二是企业的外部因素,即外部的制度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市场条件、经营环境以及政策法规等(孙铮等,2005)。外部制度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转型国家尤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相较于其他经济体内的企业,转型国家内的企业所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更大,企业必须随时关注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及制度变迁对自身交易成本、经营决策和发展战略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图1-1 1997—2007年中国平均市场化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
中国政府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从未动摇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是将市场化改革视为完成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等一系列的改革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面对当前我国不乐观的出口贸易形势,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会对其企业出口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它对中国企业出口的作用机制有哪些?市场化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是否会因样本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微观企业层面数据的可获得,本书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以期为中国构建制度比较优势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选题意义
伴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研究企业出口行为的文献越来越多,但鲜有研究关注中国市场化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已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就市场化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论意义
以往研究对外贸易时大多数文献都将企业所处的外部制度环境视为外生给定的,考察的都是制度以外的因素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国际贸易的影响。此后,伴随着制度经济学的蓬勃发展,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制度质量对其出口贸易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当前学术界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虽然从目前来看,各国学者就制度质量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出口贸易的作用效果展开了一些探索,但是这些文献大都基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基于微观视角的研究仍旧相对薄弱。在此背景下,本书基于中国特殊的体制改革——市场化的视角来系统考察中国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对其企业出口二元边际(重点关注企业的出口倾向和出口规模)、企业出口产品多样化和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影响,这对制度质量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来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拓展,并将丰富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
(二)现实意义
本书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研究市场化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具体作用效果,不仅可以评判中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现存的不足,还可以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调整。这对于中国如何加快优化经济制度环境,构建新型的制度比较优势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平稳增长都有着重要启示。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出口贸易是所有出口企业行为的整体体现,作为进行出口活动的主体,企业的行为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因此本书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出口贸易状况,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