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磨难 成就先锋

经济周期规律决定市场不可能永远处于令人绝望的衰退期。由于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有效地刺激了光伏市场,2006年,太阳能电池行业迎来了它的春天。尚德电力、赛维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等都开始在美国上市了,此时的中西光电如何才能乘风而起呢?

当时依托于实验室组建的中西光电有限公司并没有自己的生产线,那么,要想实现公司的扩张,就必须展现自己的潜力来吸引风投。“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要去开公司,别人也不认识我,投资人也不认识我,我也没钱,我怎么办呢?”面对大好的经济形势,邓勋明却有点无奈。

“面对困难,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既然风投公司不会主动找上门来,那么我就找上门去。”邓勋明的目标很明确。于是,邓勋明开始自己书写商业计划书。在书写商业计划书的时候,邓勋明花费大量时间读了很多融资方面的书。然而融资涉及的法律文件一本接一本,每本读起来都不容易,“几乎都是一个个长长的句子,甚至一个句子能写上大半页,从句套从句,都套在里面,读起来非常的麻烦,有时一个介词‘or’和‘and’的用法都得细细推敲。所以,他经常读着读着就睡着了,醒了以后再读;读第二遍时,读着读着又睡着了,醒来之后继续读。”徐立微博士回忆当初的场景时感叹道。就这样,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份文件,邓勋明都一页一页读了下来。虽然,大家普遍觉得法律文件是让律师读的,律师读好了自己签名字就行了。但是,律师不会一点一点为你分析文件里具体的条例,而且律师有时候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有关技术和运营方面许多条款的细微之处。有公司曾经出现过在融资过程中,创始人在律师已经读过并表示可以签署的法律文件上签字,后来才发现律师对好多未来可能发生事情的处理方式与创始人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最后,创始人因此失去了公司运营的主动权,甚至出现被自己创办的公司解雇的情况。所以,所有涉及公司的重要法律文件,邓勋明都会一句一句读下来,推敲里面的逻辑关系,确保万无一失。

商业计划书写好后,邓勋明去旧金山、洛杉矶、波士顿等地寻找风险投资公司,投送商业计划书。“我们在好几个风投投资对接会上投了商业计划书,并成功申请到作报告的时间。在这些对接会上,管他认识不认识,我见了风投就塞一份。关键的时候,脸皮还是‘厚’点为好。”邓勋明自嘲道。就这样,邓勋明在与风险投资公司交往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并完善了让投资机构读起来比较顺畅的商业计划书。

最终,在2007年,中西光电有限公司独资注册成立的子公司——美国迅力光能公司成功获得了第一笔7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用于建设全球首条0.91米(三英尺)宽、2兆瓦的非晶硅薄膜电池中试生产线(示范线)。紧接着,2008年迅力光能又获得了新一轮33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并将其用于制造一条25兆瓦的商业化生产线,在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这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就像印刷机印报纸一样”,一次可以在0.91米宽、1.6公里长的不锈钢卷上镀上三叠层薄膜硅太阳能电池;这条将不锈钢基板清洗、9层半导体镀膜、3层金属及透明导电薄膜的镀膜工艺高度集成在两台“卷对卷”真空设备中的生产线,创造了多方面的“世界第一”,所制造的首批柔性薄膜太阳能产品装在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中心(42街7马路西北角),点亮了时代广场第一个100%太阳能驱动的广告牌。为此,邓勋明和徐立微被《福布斯》(中国版)评为2009年度中国科技先锋。

迅力光能生产的纽约时代广场第一个100%太阳能驱动广告牌

历经磨难,成就先锋。成功获得风投融资及建设核心团队,让迅力光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这第一步走得挺不容易的,不过还是让我们挺过来了。”回首创业的艰辛,邓勋明感慨道:“创业过程困难重重,如何成功地踏出第一步,并为之坚持不懈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