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孩子老是认死理儿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思维特点

家长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青春期时表现出一种让人困惑的行为特点,即他们似乎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接受任何不同的意见。这种行为被形象地描述为“认死理儿”。在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他们开始自我探索、独立思考,并试图建立自己独特的身份,“认死理儿”其实是青春期孩子二元思维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个体现。正是这种思维特点,常常让家长们感到无奈和困惑,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案例呈现

洋洋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在学校里表现出色,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参与各类竞赛,总能脱颖而出。作为父亲,张先生也一直以洋洋为骄傲。

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洋洋的数学成绩严重下滑,张先生主动跟洋洋交流此事:“你数学成绩这次怎么下降了这么多?”

“没怎么,这次没发挥好。”洋洋耷拉着脑袋回答,并不愿意说太多。

“你不止这次没发挥好吧,从这学期开始你的数学成绩就一直下滑,你现在对学习这么不上心的吗?!”张先生严厉地指责道。

见洋洋沉默不语,张先生补充道:“你的数学老师一直对你照顾有加,对你期望很高,你这样怎么对得起他对你的期望?”

“你别再跟我提数学老师了,好吗?都是因为他,我现在最讨厌数学了,最不想上的就是他的数学课,看到他就生气,他是我见过的最差劲儿的老师!”洋洋突然生气地说道。

“你怎么一下子对他这么讨厌了,你之前不是最喜欢他了吗?”张先生不解地问道。

“你不知道,他居然是一个媚上欺下的人,他在校长和年级主任面前一副卑躬屈膝的样子,却对新来的老师态度极差。我现在最不喜欢的老师就是他,没有之一!”洋洋继续气愤地说道。

“可人都是不完美的,也不是要么好、要么坏的,都是多面的,你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全盘否定人家呀!”

“这一点还不够吗?作为老师,一点儿气节都没有。”洋洋生气地说道。

“毕竟他教书还是不错的,你也跟我说过你下课老问他问题,他都很有耐心地回答你,还称赞你是个爱思考的学生呢!”张先生试图劝服洋洋不要从单一的角度去评判一个人。

“我以前那是眼瞎了,还以为他是个好老师,现在想来他不过是‘看人下菜碟’,他对成绩一般的同学的态度也不怎么样。我现在想到他之前所谓的称赞就觉得恶心,太假了。”洋洋的态度开始变得不屑。

“但不论怎么样,你也不能因为讨厌数学老师,就不好好学数学呀!我们无法选择老师,你得适应!”张先生急切和强硬地说道。

“适应不了,要适应你去适应,我才不适应!”洋洋反驳道。

“那你就任由数学成绩一直这么下滑下去?!成绩和前途都是你自己的,你不能这么自毁前程!你不听我的,将来一定会后悔!”看到洋洋不听劝,张先生也越发着急和气愤。

“什么叫我自毁前程,是他毁了我对数学的热爱。半学期过去了,我还是无法对他改观,你要我怎么办,成绩下滑我也急啊,可是他的课我就是很难听进去了。”洋洋情绪越发激动。

“都跟你说了看人要多面,他纵使在别处有不好,对你还是不错的,你之前不也挺喜欢他嘛,你现在对他的偏见太大了,还影响了你的学习,得不偿失!”张先生试图再次劝洋洋不要非黑即白地看一个人。

“你完全不懂我的感受,也不要拿你那一套来教育我,人有再多面,也会有个好歹之分,他都这么没有为人师表的气节了,你还在这和稀泥,一点态度也没有,你的观点也不值得我接受。”洋洋继续态度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张先生感到怒气升腾,他的声音提高了些:“你怎么能这样说?我是你父亲,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你现在才多大,很多事情不是你认为的那样,我这是为了你好!你必须听我的!”

洋洋嘴角挑起一丝不屑的笑容:“你总是要我听你的,却从来不听我在说什么。年纪大不代表你就是对的,你的经验也决定不了我的感受。”

张先生气急败坏,声音几乎咆哮起来:“你这个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是不是,怎么变得这么叛逆和不懂事!”

这次对话以父子俩的情绪失控告终。张先生不明白洋洋为什么这么认死理儿,揪着数学老师的一点不好不放。

案例分析

洋洋这一案例展示了青少年二元思维的特点,即在他们的思维中,事物只有对与错、黑与白之分,很难接受中间地带的灰色区域。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通常与其个人经历、社交环境,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方式有关。

青少年正处于身份认同的重要时期,他们追求独立和自主权,渴望证明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洋洋在学校表现出色,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与认可,这进一步强化了他对自己见解的肯定。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新事物和新观念,他们通常会采取极端的态度来保护自己的认同感。洋洋对父亲的观点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认为父亲的经验不能决定他的选择,这体现了他对个人自主权的追求。

在这个案例中,张先生试图说服洋洋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他的数学老师,以期洋洋不要因为讨厌老师而影响学习,这个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张先生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和支配力,强硬地要求洋洋听从他,没有展示对洋洋感受的尊重和理解。作为父亲,他很少听取洋洋的意见,也不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需求。张先生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洋洋,让他感到被束缚和被忽视。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洋洋对父亲的信任度降低,逐渐养成拒绝接受不同意见的习惯。

其次,在跟洋洋沟通不顺利时,张先生开始情绪化,没有做到沉着冷静。他用否定和指责的方式回应洋洋的不同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洋洋感受到的是父亲对他的观点和感受的不认同,让洋洋感到挫败和无助。这种情况下,出于对自己的认同和保护,洋洋很难听得进父亲的任何观点,哪怕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

再次,张先生没有与洋洋建立平等开放的沟通,没有尊重和认可洋洋的感受和需求。他将洋洋的反应简单地归为叛逆,没有努力去理解洋洋为什么会这么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也没有展示出对洋洋的支持和理解,而是把洋洋的观点看作对父亲权威的挑战。

最后,张先生没有对洋洋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而是批评洋洋的想法不够全面。这样容易让洋洋觉得自己独立思考产生的想法是被忽视的,导致他渴望得到认可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此时他会更加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上述案例中,张先生没能改变洋洋对数学老师的看法,反而加剧了与洋洋的矛盾和对立。其实,家长很容易被孩子二元思维之下固执己见的表达所迷惑和牵引,落入和孩子争论个输赢的陷阱中,忽略孩子二元思维背后的内在需要,也很难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如何从积极的角度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件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家长成长方向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在面对孩子二元思维特点时,需要认识到这种思维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并通过积极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他逐渐突破二元思维的局限,发展出更加全面和成熟的思维方式,为他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发展

家长应当认识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二元思维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一定程度上是由大脑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这是青少年独立性和思维成熟度提高的一个过渡阶段,并且与他们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探索密切相关。青春期是孩子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探索自我、建立身份认同,并试图理解和处理复杂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以极端的方式看待问题。我们需要明白,这不是他们叛逆的表现,应该接纳他们目前的思维方式,并理解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减少对其不必要的指责。

引导孩子多维度和多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孩子培养更成熟的思维方式。分享各种观点和案例,引导孩子从多维度和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他们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并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以本案例来说,张先生可以引导洋洋收集信息,开阔他的视野,让他接触到更多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张先生可以询问洋洋班里其他同学对数学老师的看法,也可与洋洋分享他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有关如何看待一个人的实际案例等。这样做有助于激发洋洋的主动思考,意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辩论和讨论活动

参与辩论和讨论,需要倾听他人观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意识到尊重他人意见的重要性。通过参与辩论,孩子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世界上并非只有对立的两极,而是存在着多样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辩论还能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全面、综合地理解问题。作为家长,张先生可以在家庭中主持小规模的讨论或辩论活动,创造一个安全和尊重的环境,让孩子自由表达观点,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辩论活动,与其他孩子多交流。

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可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通过示范帮助孩子学会更理性、开放和成熟地看待事物,培养他的思考能力和辩论技巧。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讨论,并展示对于不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引导孩子思考不同观点的优缺点,并鼓励他们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这样的示范将帮助孩子建立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对多元化的世界保持好奇心。父母还可以与孩子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并展示如何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从失败中学习,并勇于接受新的观点和方法。这种灵活应对问题的态度将培养孩子面对复杂情境时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