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围:穿越低谷,韧性增长
- 蔺雷 吴易
- 3536字
- 2025-04-24 18:59:15
作者序
用创新搏韧性
写一本关于企业韧性主题的书,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心愿,这次与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合作,终于让我们得偿所愿。产生创作欲望背后的原因,说起来也不复杂。我们从2001年就开始跟踪研究中国企业的创新,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又令人困惑的现象——曾经把事业搞得轰轰烈烈的创新企业最终分别迎来两种不同的命运:要么因没能抵住时代的洪流而消逝不见,要么历久弥新,不断焕发生机。
两种命运,两重境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
之前,人们对创新的关注,更多在于如何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业态、获取新优势。然而,自从经历了中美经贸摩擦,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创新更重要的一个使命是保障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打造金刚不坏之身、锻造强大韧性,是这个时代创新更重要的价值和使命所在。
如今的中国企业,更加渴望对企业高韧性成长规律的把握。因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企业面临“内卷”和“外堵”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资源,不惜打价格战,开展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大投入,最终导致行业整体收益下降;另一方面,企业不仅面临日益提高的关税壁垒,而且还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甚至遭遇供应链中断等挑战。如何让企业在巨大的环境波动下生存、成长,如何让企业在不确定时代获得成功,已经成为企业家的一门新的必修课。
如何让企业的高韧性真正落地?这需要智慧,也因此必须形成一种符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方法论,“用有弹性的坚持替代无屈伸的硬刚[1]”,这就是打造企业高韧性的初心所在。
在传统观念里,韧性主要被视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它通过吃苦耐劳、拼搏奉献来抵抗各种风险,穿越低谷周期。但在当今时代,企业的韧性已经超越了文化的范畴,如何打造韧性也不再是个体意志力和精神层面的问题,而要靠企业实打实地创新。企业打造韧性,不仅要实现“挺得住”的生存性价值,还要升级到“站得稳、过得好”的创新性价值,这恰恰非常符合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更为重要的是,增长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尤其在当今变幻莫测的环境下,如何保增长、促增长,这自然引得企业家们开始思考一个全新的问题:创新、韧性与企业增长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不断观察、调研、讨论、思考。越进行实地调研和思考迭代,越深度接触抗压逆行的企业家,我们就越坚信一个朴素的逻辑:用创新形成韧性,用韧性助推创新,最终实现企业的稳定增长,就是新时代的“创新—韧性—增长”规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萌生出撰写一本关于企业韧性的图书的想法,试图揭示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提升韧性,最终发现增长的思维、模型和方法,为中国企业在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情境下实现伟大的创新突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恰巧此时,我们有缘与人民邮电出版社智元微库结识,经过反复讨论与优化校正,双方最终就写作主题达成了一致。说干就干,我们两位作者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又展开了针对性的案例调研,并通过40余次的头脑风暴会议和三轮修改迭代,最终完成了本书的内容。
在本书中,我们紧紧围绕企业的“强创新—高韧性—促增长”提出了一些观点和落地方法,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第一,企业的高韧性依靠强创新驱动。
企业韧性在当今时代不再只是文化的产物,更是创新的产物。这种创新不是一般的小改进、小创新,而是强创新,其中既有触摸未来的突破性创新,也有把创新当作唯一战略的企业全面创新,还有数智底座支撑的深度赋能创新,以及高端化跃升带来的升级型创新。不论是哪种方式,用创新形成硬核支撑,才是中国企业应对冲击和波动的最佳方式。因此,企业需要更新观念,从战略高度把创新与韧性紧密绑定起来。
第二,高韧性为企业带来独特的韧性增长法则。
企业一旦具备高韧性,将在三个维度上实现增长:一是低风险的创新增长;二是可持续的稳健增长;三是多重冲击下的安全增长。创新增长、稳健增长、安全增长这三条就构成了企业的韧性增长法则。创新增长会扩张企业的业务边界,稳健增长会筑牢企业的发展底座,安全增长则为企业的主航道保驾护航。不同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判断企业韧性增长的重点所在。
第三,企业的韧性诊断可以采用“二元法”。
企业打造高韧性的基础是提前判断自己的安全底线和最大威胁,进行内外部风险扫描,找到可能的“要素断裂点+管理失控点”,这就是二元诊断法。不论是生产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要素供给出现断裂,还是企业在人、财、物、信息、数据等方面的管控治理机制的内部失控,都需要企业寻找创新方法去预测、对冲、化解和应对风险,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四,企业打造高韧性可以从七个维度入手,各有侧重。
战略韧性是企业打造的第一韧性,它确保企业在主航道上一路前行。提升技术韧性、打造供应链韧性是锻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创新增长的难点,前者让企业在数字时代站在技术前沿,后者则让企业享受供应链精准微生态的红利。财务韧性和组织结构韧性是帮助企业实现稳健经营的两个基础支撑点,前者让财务与业务融为一体、共生成长,后者则让企业具备足够的弹性适应外界环境剧变。人才韧性与文化韧性则是企业的软实力与内生力,前者让企业的用人有了更大的余地,后者则让企业的发展有了看似无形却最有力的底气和动能。
必须强调,本书提出这七种韧性的用意,并非要强调企业必须同时具备这七种韧性才能在风险中生存发展,而是建议企业要从这七个方面审视自身抵御风险和生存的可能性。
第五,高韧性可以培养和管理,但企业必须做到“顶天”又“立地”。
高韧性可以刻意培养和有效管理,当然也必须经历试错进化和快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企业要向上看,强化政策把控力,既能利用政策红利赋能企业经营,又能有效管控政策风险;“立地”,就是企业必须向下落,通过“风险判断—压力测试—冗余反推”来持续探寻韧性水平的提升路径与方案设计。
以上核心观点的提出与落地方法的提炼,并非靠作者的一己之力,而是得到了众多企业家和业内人士的支持,在此我们要向各方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们要感谢出现在本书中的案例企业。这些案例中,既有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调研访谈的鲜活企业,也有我们亲自辅导的代表性企业,又有粉丝和学生们主动提供的自己所在企业的经验与教训,还有我们精心搜集整理的案例资料。选择本土的、更接地气的案例,是我们写作的一贯风格。事实上,这些案例给了我们极大滋养,虽然案例企业的做法各异,但当我们从韧性角度去审视这些企业时,发现它们在提升高韧性水平这条主线上是如此的相似,其创新做法与独特魅力不仅让我们两位作者痴迷,更令我们深思。
其次,我们要感谢众多业内专家和好友的鼓励、认可与支持。每当我们遇到思考瓶颈,总会有来自老专家、企业家和友人们的启发,他们不仅提供原始素材、调研线索,还会深度参与头脑风暴讨论,为本书提供了很多真知灼见,让我们在写作之路上备受鼓舞,在此一并感谢。
再次,我们要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智元微库的张渝涓、缪永合,以及刘艳静等多位老师,他们对选题的把控、观点的提炼、文字的打磨,为本书增色良多,让我们体会到何为专业与严谨。
最后,我们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创新时代,这样一个必须用高韧性对抗外部冲击的时代,让我们有了一线调研、深度思考和扎实研究的宝贵机会。我们经常暗自庆幸,能在这样一个时代,找到这样一个既深刻又能落地的选题,并且亲自完成这样一本书,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当然,我们也要感谢自己和家人。不夸张地说,在二十多年前刚开始接触创新时,我们断然不会从韧性的角度看创新、从创新的角度判增长,而只是就创新论创新。但也正是在持续跟踪国内和国际创新23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不断学习、不断锤炼自己,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终于在自己的阅历、思考与实践达到一定程度时,撰写了本书。这让我们知道创新的世界如此美妙绝伦,创新的天地如此海阔天空。这个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这种既吸收外部养分又创造新知的磨砺,才是人生最灿烂的烟火。而绚烂烟火的背后,是家人的默默付出与无条件的支持,我们只有以更好的作品贡献于世,才不会辜负他们。
当完成书稿的一瞬间,我们无比激动,但又心存遗憾。由于学识水平有限、认知仍有待提升,虽然我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本书,但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望各位读者指正、海涵。
愿每位读者都能从本书得到启发,愿每家企业都能成为高韧性的拥有者,成为生机勃勃的常青树。如果未来从每一家企业的成功背后都能看到用创新搏来的高韧性,那将是我们感到最欣慰的事情。
用创新搏韧性,就是本书要告诉你的全部。
蔺雷
2024年7月于北京
[1]“硬刚”也叫“正面刚”,指正面对抗、硬碰硬。——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