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骨骼系统的发育

一、头颅骨

头颅由额骨、顶骨、颞骨和枕骨构成,骨与骨之间由具有弹性的纤维组织连接。颅骨间小的缝隙称为骨缝,包括额缝、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颅骨间较大的缝隙称为囟门,位于两块额骨与两块顶骨间形成的菱形间隙为前囟,而后囟由两块顶骨和枕骨形成的三角形的间隙。可根据头围、颅骨缝闭合、前囟大小及前后囟闭合时间来评价颅骨的生长及发育情况。婴儿娩出时经过产道,故出生时颅骨骨缝稍有重叠,不久重叠现象消失。出生时后囟已闭合或很小,约为0.5cm,最迟约6~8 周龄闭合。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 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最迟于2 岁闭合。前囟大小以两个对边中点连线的长短表示。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

二、脊柱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生长。生后第1 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3 个月左右抬头动作的出现使颈椎前凸;6 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 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脊柱形成类似于“S”形的弯曲。脊柱生理性弯曲帮助脊柱吸收、缓冲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有利于身体保持柔韧性和平衡。儿童6~7 岁时,脊柱生理性弯曲被韧带固定。儿童时期不正确的站、立、行、走姿势和骨骼疾病均可影响脊柱的正常形态。

三、长骨

长骨的生长从胚胎早期间充质向骨原基分化起始,到成人期骨发育成熟即干骺端骨性融合为止。长骨的生长主要由长骨干骺端的软骨内成骨使长骨增长,骨膜下成骨使长骨增粗,当骨骺与骨干融合时,标志着长骨停止生长。

随年龄的增加,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按一定顺序及骨解剖部位有规律地出现。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用X 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软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出生时腕部尚无骨化中心,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已出现骨化中心。因此判断长骨的生长,婴儿早期应摄膝部X线骨片,年长儿摄左手及腕部X 线骨片,以了解其腕部、掌骨、指骨的发育。腕部与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其出生后的出现次序:头状骨、钩骨(3 个月左右)、下桡骨骺(约1 岁)、三角骨(2~2.5 岁)、月骨(3 岁左右)、大小多角骨(3.5~5 岁)、舟骨(5~6 岁)、下尺骨骺(6~7 岁)、豌豆骨(9~10 岁)。10 岁时出全,共10 个,故1~9 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骨生长与生长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