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承·解构·重塑:当代美国南北战争小说研究
- 刘松麒
- 3373字
- 2025-04-28 20:04:07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本书的组织架构
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个。
一是纵向历时的对比研究。本研究将通过与早期内战题材作品的多角度对比,探讨当代内战小说的艺术形式创新、思想特征、精神内涵等。比如在研究《冷山》《南方的寡妇》《无人幸免,2074—2095》《葛底斯堡的三个女孩》、Never Home等作品中“新女性”人物刻画时,与《飘》《小妇人》等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在研究《少年罗比的秘境之旅》时,与《红色英勇勋章》中的“成长”主题进行对比;在研究当代美国内战小说的家庭悲剧和情感悲剧时,会和早期的内战小说中的战争加爱情模式进行对比。本书还通过近30年的历时对比研究,探讨当代内战小说的发展趋势问题,比如对《冷山》和《少年罗比的秘境之旅》“漂泊归乡”主题的对比。
二是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联研究。这里的历史既包括各种史料中所记载的历史,也包括南北战争小说发展的历史。本书自始至终关注当代作家对待历史的两种态度,即继承和解构。从继承角度看,涉及如何处理好历史真实性问题,指的是作家如何将对历史的严谨考证和研究,应用于作品的艺术创作中;还涉及对于传统作品的艺术形式、历史观、社会观、哲学观的沿传和继承。从解构角度看,将考察作家是如何以当代人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念重构美国内战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如何打破传统战争小说所受的时代局限,重思与南北战争相关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在继承与解构的平衡中,当代作品实现了对南北战争的历史重塑。
三是兼顾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本书重视文本的内部研究,注重从内部形式(叙述视角、语言风格、文体风格、修辞、文本的结构)的角度探讨当代内战小说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同时,本书也注重外部研究,关注到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社会问题、道德伦理、哲学思考等层面。整体上,本研究是倾向于内外打通、内外兼顾的,没有将文本内部与文本外部割裂开来。首先体现在研究路径上将文本细读与外部研究问题相结合。本书注重文本细读,没有笼统地按照作家作品分章设节,而是以外部研究问题为导向,将涉及的作品的相关部分放置于历史的再建构、社会问题的再反思、跨越时空的哲学思考等不同维度之下进行精细化的深入剖析。这样,同一个作家、同一部小说会反复出现在多个章节。其次体现在对文本内部与文本外部关系的深入挖掘。《小说修辞学》中提倡关注作品“如何通过叙事技巧来践履文学的道德责任”。[35]本书在探讨艺术形式创新的过程中,也关注到形式对于主题和思想表达以及更深层次道德责任和意识形态建构的作用。
本书的主体包含七大部分。第一部分将简要梳理美国内战题材小说从19世纪中叶发展至今的流变。第二部分重点归纳当代内战小说的主要特征、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艺术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及最新发展趋势。第三部分将在文学新现实主义潮流的背景下,从对内战期间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再书写两个层面探讨当代内战小说如何继承、颠覆和重构那段历史的,这其中涉及传统与现代后现代不同历史观的对峙碰撞与平衡交融。第四部分将探讨当代美国内战作家怎样以“他者”的身份穿越时空对战争历史洪流下一系列社会问题再反思。第一是奴隶制和种族问题。大部分以奴隶制问题为题材的当代小说都会涉及内战问题,同时大部分内战小说也都会涉及奴隶制问题,而与奴隶制相关的种族问题是直至今日美国社会都绕不开的重大问题。第二是宏大战争与微观家庭、个人情感之间关系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小说家思考这一问题时的当代视角和情感。第三是当代内战小说中女性形象刻画的问题,与以往战争小说不同,这些女性具有面向家庭、面向社会的治愈力,具有颠覆旧有社会秩序和政治格局的能力。这些问题中还隐含着异化问题,包括人与人的异化关系,以及人与外在环境的异化关系。第五部分将探讨新时期内战小说对生命的意义、战争的本质、情感的真谛所做的哲学思考,这其中既蕴含着传统现实主义中延传的人道主义精神,又包含着现代后现代层面的哲思。第六部分以历史、当下和未来为时间轴,考察当代内战小说在历史写实与形式内容创新之间的折衷,参与当下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以及对于未来的想象与焦虑。第七部分总结全篇。
[1][英]保罗·约翰逊:《美国人的故事》(中卷),秦传安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第3—4页。
[2][德]汉斯·约尔斯、沃尔夫冈·克内布尔:《战争与社会思想:霍布斯以降》,张志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
[3]小说英文版的标题是Coal Black Horse,中译本的标题没有直译,而是根据小说内容翻译的。故事开始不久,少年罗比在老莫佛的店中便带走了一匹“漆黑如炭”的马,自此小说便萦绕在奇异的氛围中。或许译者也考虑到用一个抓人眼球的名字来吸引读者的目光。下文中本版将American War译为《无人幸免,2074—2095》也是同样的道理。
[4]中阴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观念,指的是“一个情境结束,但另一情境尚未展开之间的过渡时期”。按照《俱舍论》中的说法,刚刚断气死亡的时候,称为“死有”,进入转世则称为“生有”,已死却尚未还生,则是“中有”(也称“中阴身”)。圣严法师的阐释为“从此生的败坏到另一生出现之间的过渡期……具有神通,能见到肉眼所见不到的事物。”同时,桑德斯在小说中还杂糅融合了基督教的一些观念。[见《林肯在中阴》的(推荐序)以及痒,抓就是了——专访乔治·桑德斯]。
[5][美]查尔斯·弗雷泽:《冷山》,丁宇岚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封页。
[6]Randy Rudder,“How a Historical Fascination Became a Best Selling Novel: Untried at Fiction,Robert Hicks Found a Way to Turn the True Story of a Civil War Matriarch into Compelling Fiction”,Writer,Vol.120,Issue 2,(Feb.2007),pp.20-23.
[7][加]奥马尔·阿卡德:《无人幸免,2074—2095》,齐彦婧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封页。
[8]廖昌胤:《当代性》,载金莉、李铁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二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版,第76页。
[9]Ivanova Natal'ia,“That Elusive Contemporaneity”,Russian Studies in Literature, Vol.45.3,2009,p.32.
[10]廖昌胤:《当代性》,载金莉、李铁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二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17年版,第81页。
[11]丁帆:《关于当代文学经典化过程的几点思考》,《文艺争鸣》2021年第2期。
[12]李公昭:《美国战争小说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13]Wellek René,“The Concept of Realism in Literary Scholarship”,Neophilologus, Vol.45,No.1(December 1961),p 3.
[14]吴岳添:《译者前言》,[法]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岳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
[15]吴岳添:《译者前言》,[法]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岳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
[16]路易·阿拉贡:《序言》,[法]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岳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6页。
[17]殷企平、朱安博:《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128页。
[18]Andrzej Gasiorek,Post-War British Fiction: Realism and After, London: Edward Arnold,1995,p.189,转引自王守仁等《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第一卷):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研究》,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49页。
[19]Warnes Christopher,Magical Realism and the Postcolonial Novel: Between Faith and Irreverence,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09,pp.14-15.
[20]王守仁等:《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第一卷):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研究》,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52页。
[21]王守仁等:《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第一卷):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研究》,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55页。
[22]王守仁等:《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第一卷):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研究》,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56页。
[23]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p.260.
[24]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6页。
[25][英]布拉德伯里·马尔科姆:《新现实主义小说》,载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朱通伯等译,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954页。
[26][英]布拉德伯里·马尔科姆:《新现实主义小说》,载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朱通伯等译,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958页。
[27]郭继德:《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载曾繁仁《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28]Mary Holland,Succeeding Postmodernism:Language and Humanism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Bloomsbury Academic,2013,p.20.
[29]Bradbury Malcolm,“Writing Fictions in the 90s”,in Kristiaan Versluys eds.,Neo-Realism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Amsterdam:Rodopi,1992,p.15.
[30]Elliott Emory,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p.1163.
[31]姜涛:《当代美国小说的新现实主义视域》,《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第4期。
[32]本书研究的当代美国内战小说即属于第二类题材。
[33]孙璐:《“伟大的美国小说”与美国民族性的建构—反思—重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34]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35]周宪:《修订版序》,[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