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怀安诗社研究综述
如前所述,在1949年9月30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即将建立,怀安诗社也就自然解体了。从诗社解体一直到现在,斗转星移,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的时间,而学术界对怀安诗社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相关研究也没能充分地展开。为了顺利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笔者首先对本课题研究概况做出扫描分析。鉴于国外学者对此关注甚少,这里主要对国内研究史进行梳理。笔者以为,国内关于怀安诗社的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限,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研究阶段。下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试论述之。
一 第一个阶段(1949—1989年)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9年的四十年时间,是怀安诗社研究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怀安诗社的研究从少人问津到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三十年以及后十年。在第一个时期即前三十年中,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政治原因,国内的学术研究状态本来就算不上繁荣。而对于怀安诗社的研究,该社之外的学者几乎是无人问津。以笔者短浅的目力,仅仅查阅到了两篇当时应该没有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更没有相关的研究著作出版。虽然只有两篇论文,但是意义重大。因为它们是怀安诗社研究的拓荒文献,富有开创性与奠基性。其中一篇是怀安诗社社长李木庵的《漫谈旧诗的通俗化及韵律问题——记“怀安诗社”二三事》,[43]这是作者1959年6月口述而成的论文。这篇论文主要论及了三个问题:一是关于旧体诗的通俗化问题,重点分析了口语诗词的通俗性和艺术性;二是讨论诗词韵律问题,谈了《佩文诗韵》的废止以及《怀安新韵》初步拟定的情况;三是探讨近体诗的禁忌规范问题,提出了律诗、绝句可以通韵的观点,认为律诗的对仗也不是必须具备的。另一篇是叶镜吾的文章《怀安诗社概述》,[44]该文创作于1963年7月。作者叶镜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协助社长李木庵誊抄、校对怀安诗社的作品,也参与了编选怀安诗,对怀安诗社非常熟悉。该文对怀安诗社的宗旨、性质、命名、成立过程、参与成员等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绘,并较为恰切地概括了怀安诸老的诗词风格与艺术成就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怀安诗选》[45]与《怀安诗社诗选》[46]相继出版,标志着怀安诗社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其中《怀安诗选》一书录诗242首,共分为:“怀安诗社”“边区采风录”“南泥湾行”“歌咏抗战”“自励互勉”“悼念烈士”“延安生活”“送出征”“后甘泉村”“滹沱河边”等十部分,且在“出版说明”中概括了怀安诗社的成立、宗旨以及诗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等。而《怀安诗社诗选》录诗540[47]多首,由编者李石涵所作的“前言”部分不但概述了怀安诗社的基本情况,还提出了“按事立类,分诗入类”的原则,把诗作分为十一类,即:“延水雅集”“边区采风录”“南泥湾纪游”“学习与讨论”“感兴”“生辰自勉、互勉”“挽诗”“唱酬赠答”“送南北征人离延”“后甘泉村”“滹沱河边”。这两部诗歌选集,为怀安诗研究提供了最基本、也最为可信的文献材料。这个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体诗词作品广泛出版,其中就掺杂有数量较多的怀安诗。如《十老诗选》[48]《老一辈革命家诗词选注》[49]《林伯渠同志诗选》[50]《谢老诗选》[51]《熊瑾玎诗草》[52]等其他如朱德、陈毅、董必武等怀安诗社成员的诗集,也在此时先后出版面世。但可惜的是,怀安诗杂糅在他们的作品集中,并没有人把其单独辨析出来进行专门考察。
同样在后十年中,仍然没有产生专门研究怀安诗社的相关著作,但有10余篇学术论文直接相关。尽管这些论文比起之前李木庵、叶镜吾的文章,并没有多少理论上的提炼和研究领域上的实质性的开拓,但已能充分说明,怀安诗社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周健的论文《“怀安诗社”和“怀安”诗》[53]主要结合相关作品,对怀安诗的思想内容做了分析,其中洋溢着的对延安以及陕甘宁边区的真挚情感值得注意。江弘基的论文《关于“怀安诗社”》[54]主要描述了怀安诗社的成立过程,并对一些典型诗作做了赏析。霍有明的《军歌与战鼓齐鸣 吟坛共战场并捷——〈怀安诗社诗选〉刍议》[55]是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论文,该文不但详细论证了怀安诗人熟练使用旧体诗形式进行创作的功力,而且从改革诗韵、取消对仗、创作怀安体、白话入诗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怀安诗社对旧体诗的变革等问题。其他如孙国林的《延安时期的文学社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李鸽的《论怀安诗社》(《昭通师专学报》1988年第2、3合期)等论文,也均对怀安诗社做了一定的探析,值得关注。
上文所提及的论文都是从整体上观照、探究怀安诗社的,此时期还有一些文章则主要从个案出发,针对具体的怀安诗人展开考察。如黄万机的《黄齐生诗词浅论》[56]一文,以黄齐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旧体诗词丰富的内容与独特的艺术成就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析。当然,该文所举例证不限于诗人在延安时期所作,而是就其一生的所有作品而言的。再如黄树红的论文《试论叶剑英绝句的艺术特色》,[57]从意旨高远、构思精巧、形象独特、结句警策等四个方面概括了叶剑英绝句的艺术特征,也是针对其一生所有作品而言,没有局限在怀安诗的范畴之内。武原与曹爽的文章《简论董必武抗日战争时期的旧体诗》[58]以董必武抗日战争期间近100首旧体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分类、精神品德以及艺术风格做了探讨,挖掘较深。另外,陶承的《怀安诗社杂忆》[59]是一篇自述性质的追忆文章,主要记叙了谢觉哉、熊瑾玎、钱来苏等教自己作诗的过程以及追念延安时期的劳动生活等内容,虽然算不上学术论文,但是对我们了解怀安诗社的确有较大帮助。还有怀安诗社社长李木庵的《窑台诗话》[60]一书,以载录自作诗为主线,也录存了包括怀安诗人在内的其他旧体诗人的诗词作品,是一部怀安诗作创作本事以及对怀安诗概括评论的诗话类著作。此书虽非学术研究专著,但也是我们考察、研究怀安诗社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参考文献。
二 第二个阶段(1990年至今)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三十多年,是怀安诗社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仍然没有产生专门研究怀安诗社的学术著作,但已有20多篇学术论文与一些学术专著对怀安诗社予以集中考察、探究。这说明怀安诗社的研究正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一个较有热度的话题,从而逐渐走向深入。
在这个阶段,笔者检索到对怀安诗社予以关注的辞典类图书主要有以下几种:尚海等主编的《民国史大辞典》,[61]张广明主编的《中华小百科全书·文学卷》,[62]万仁元等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63]等等。其他如吴海发的《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64]虽非辞典,但是厚重的学术专著,其第四编第二章“旧体诗词生命力的跳动:诗社名录”也是以条目形式来解释“怀安诗社”的,与上述辞典类图书介绍怀安诗社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内容上也均没有多少新的。不过,在该书第四编第六章“延河边上的诗人群落”中,专章论述了怀安诗社几位重要成员诸如董必武、朱德、续范亭、林伯渠的旧体诗创作,颇有价值,值得关注。
此期,还有较多的学术著作在行文中论及怀安诗社。如陈安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65]一书,在第十六章“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团流派”之第一节中对怀安诗社的成立、成员、性质与宗旨等问题进行了简单描述,主要针对怀安诗人在旧体诗词上的变革思想、诗词作品的内容与成就等做了比较细致的探析。再如韩晓芹的《体制化的生成与现代文学的转型——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66]一书,在该书的第二章“多元的文化空间:延安文学前期的‘文艺’阵地”中,首先讨论的问题就是“怀安诗人的‘旧瓶’与‘新酒’”,文中对怀安诗社的成立、成员与典型作品做了分析,重点对诗社的宗旨与诗词革新主张做了叙述。其他如张培礼等主编的《三秦轶事》[67]中,就录有张石秋的一篇小文章——《延安五老与怀安诗社》,该文主要结合续范亭《延安五老》一诗,对“延安五老”,即怀安诗社中的五位成员做了简单概述,同时也描述了怀安诗社成立的基本情形。以上著作类中的研究,比起以前创新不大,常常仅是对老问题、旧内容进行重新概括描述而已,未有多少明显的进步。
著作之外,还有20余篇学术论文对怀安诗社进行了专题研究。如黎辛《丁玲和延安〈解放日报〉文艺栏》[68]一文的第六个问题“‘怀安诗社’——文艺栏也发表旧诗”,既对怀安诗社的成立情况做了描述,分析了“怀安”一词的含义,又对《解放日报》文艺栏发表旧体诗词做了积极的评价,颇具见地。丁茂远的论文《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三大诗社》,[69]对抗日革命根据地成立的三个旧体诗社,即怀安诗社、湖海诗社和燕赵诗社分别做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尤其是对怀安诗社的活动历程以及文献材料的梳理,值得注意。张鸿才的《论延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的壮美风格》[70]一文,把毛泽东与怀安诗人作为一个整体——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探讨其所具有的壮美风格及其成因,颇有新意。舒义顺的《“怀安”诗人唱吟茶》[71]一文,从茶文化的视角切入,把怀安诗人描写茶的诗作收集到一起进行讨论,角度新颖。杨柄的《怀安诗社——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史上第一个古典诗词诗社》[72]一文,以分析怀安诗多样化的思想内容为基础,把以怀安诗为主的古典诗词创作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尤其是与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相联系,见解独到,非常值得注意。
此外,较有参考价值的是程国君、李继凯的长文《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73]该文把毛泽东与怀安诗人放到一起进行考察,对其在创作上能够既尊重中国古典文学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五四以来文学的自由品格,并能够融入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等特点进行了细致探讨,认为其创作具有诗史价值,会对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以及现代文学史研究产生持续不断的积极影响。此文评价很高,且视角独特,颇具新意。而袁小伦的《叶剑英与怀安诗社诸老》[74]一文是怀安诗人个案研究的例子,该文以怀安诗社的重要成员叶剑英为中心,并以他与怀安诗人的感情为线索,结合具体作品,对怀安诗及其蕴含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进行了鉴赏探讨,并对叶剑英诗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赏。与这篇论文相近,任丽青的《铁样胸怀绵样肠——论谢觉哉诗》(《上海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屈晓军的《姜国仁:是教育家,也是女诗人》[《山西青年》2018年4月(下),第75—76页]等论文也都是个案研究,不过研究的对象不限于他们的怀安诗,均是就其一生的作品而言的。
再如吕睛的《小议怀安诗》[75]认为怀安诗局限在数十人的小圈子中,在内容上了无新意;同时因为作品形式的原因以及政府文学观念上的限制,怀安诗只能够自娱自乐,故其在延安文学以及旧体诗史上的作用非常微弱。这种提法较为独特,也比较罕见。孙国林的《林伯渠倡议成立怀安诗社》[76]一文,从怀安诗社的成立、创作、诗歌特色与结束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对怀安诗社的历史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孙元、吴尹浩的《“延安五老”考》[77]一文,考证怀安诗社的五位成员——“延安五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挖掘较深,令人信服。其他如张可荣的《延安时代的“怀安诗社”》(《文史杂志》1995年第3期)、张培林的《延河雅集唱新歌“延安时期的怀安诗社”》(《广西党史》1996年第4期)以及桑林峰的《开国战将的诗意人生》(《解放军报》2015年10月21日,第6版)等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接近,虽都涉及怀安诗社的成立、创作等问题,但均语焉不详,考察不深,总体看来意义不大。
此外,还有一些学术论文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考察研究了怀安诗社。如有的从文艺社团的角度切入,有的从旧体诗发展史的视野入手,在阐述其他问题时涉及怀安诗社,从而对其展开自己的评论。如王克明的《延安文艺社团的兴衰》[78]一文,从延安文艺社团入手,认为怀安诗社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旧体诗社团”,但断定怀安诗社在整风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消失了,则是错误的。理由参见上文对怀安诗社存在时间的分析,此不赘述。其他如高杰的《延安文艺运动中的社团组织及其流派风格》[79]、虞和平的《抗日战争与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进程》[80]等文章,虽然也是从文艺社团的角度切入,提及了怀安诗社,但语焉不详,未充分展开,进行深入剖析。再如王建平的文章《文学史不该缺漏的一章——论20世纪旧体诗词创作的历史地位》,[81]把怀安诗社放在20世纪旧体诗词发展史上来考察,认为怀安诗社“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是怀安诗与其他旧体诗词一样,未被文学史关注,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还有胡迎建的两篇学术论文:《论抗战时期旧体诗歌的复兴》[82]和《论民国旧体诗的发展轨迹与特征》,[83]也都是把怀安诗社放在旧体诗词发展史上,讨论了怀安诗的贡献和地位。虽然探析得不够深入,却给人们解读怀安诗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还有一些论文,则多是在行文过程中顺便简单地提到怀安诗社,算不上是关于怀安诗社的研究成果,此不赘述。
通过上述对怀安诗社国内研究现状的梳理可知:在第一个阶段,关于怀安诗社的研究从缺乏关注到逐步形成一个学术课题,具有了一定的关注度;在第二个阶段,众多学者都考察、探讨了怀安诗社,使研究逐渐走向深入。但总体而言,怀安诗社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较大的不足。理由如下:一是没有产生学术专著;二是没有产生系列学术论文;三是论著总体数量较少;四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从上文怀安诗社研究综述可知,没有一个学者曾长期持续关注过怀安诗社,对其展开过系统深入研究,所以绝大多数研究者仅仅只有一篇论文涉及该领域,故没有产生系列研究论文以及学术著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从整个研究现状看,关于怀安诗社的学术论著只有四十余种,数量还是相当少的;并且,有一部分论著只是简单地提及怀安诗社,并没有多少相关的实质性内容。在研究方法上,也多是结合作者、作品,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等传统方法展开鉴赏评析,重复研究、无效研究现象比较严重,故总体来看理论性不强,在深度上也有所欠缺。同时,更缺乏从中国古典诗学角度切入,以建构性姿态来审视怀安诗社所形成的“中国经验”及其当代影响的系列研究成果。故笔者认为,以中国古典诗学为参照体系,对怀安诗社进行整体观照与深化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