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民族国家可谓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观念之一,回顾近现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都与民族国家有关。民族国家的概念起源于欧洲近代早期,它既是独立自主的政体形式,也包含其成员对同胞及其共同的社会体制、价值观、文化、历史的认同。也就是说,在构建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中,除了以公民顺从和忠诚为核心的法理性要素(即“国家”),凝聚民族成为一个共同体的认同感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英国学者厄内斯特·盖勒纳在其《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曾指出,民族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实体,而非简单依靠自然演化的人类聚合产物,民族特征体现在一种有意识的主观性。[1]美国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代表作《想象的共同体》中曾对民族有如此界定,“它是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是享有主权的共同体”,民族成员之间更多地依靠文化想象塑造民族意识、维系民族认同。[2]就美国而言,澳大利亚政治学家大卫·坎普贝尔曾将其称为“最典型的想象的共同体”[3],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林德在《下一个美国民族》一书中也曾提出“美利坚文化民族”的概念,它是超越了族裔和公民身份的文化理想,依靠共同语言、习俗、记忆和道德信仰而确立。[4]事实上,美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出现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身为移民的后代,美国继承了欧洲文明的衣钵、拥有多元族裔的文化基因,但与欧洲故土的重洋相隔、以民族独立的方式争取与母国(英国)平等的自主权利、坚守融合多元文化后的统一的立国原则和政治信仰,使美国走上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之路。

综观美国历史,美国民族性[5]一直是文学家、思想家和评论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20世纪下半叶,美国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日渐活跃于美国学界,大量思想、评论著作致力于探究美国民族性的“建构—反思—再建构”过程。不难发现,这些著作大致因循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从勾勒历史演变轨迹的方式阐述美国民族性的核心内涵,例如奥斯卡·汉德林的《连根拔起:成就美国人的大迁徙史诗》[6]、弥尔顿·戈尔登的《美国生活中的同化:种族、宗教和民族起源》[7]、萨克文·伯克维奇的《美国自我的清教起源》[8]、罗伯特·贝拉的《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9]、吉姆·卡伦的《美国梦:筑造一个民族的理念简史》[10]等;另一种则以反思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围绕20世纪特别是下半叶以来美国民族性的改变,就其中的问题和危机提出重构美国民族性的思路,例如大卫·利斯曼等著的《孤独的人群:美国人的性格改变》[11]、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2]、克里斯托弗·拉什的《自恋主义文化》[13]等。冷战结束后,有关美国内部“文化战争”的争论愈演愈烈,如何使不同价值观及多元文化群体达成民族共识成为美国学界热议的焦点,例如詹姆斯·亨特的《文化战争:界定美国的斗争》[14]、迈克尔·沃尔泽的《身为美国人意味着什么》[15]、罗伯特·休斯的《抱怨的文化:破碎的美国》[16]、托德·吉特林的《共同梦想的衰落:文化战争中的美国为何遭受重创》[17]等以反思的视角评述美国民族的碎片式文化走向,以再建构的思路探讨冷战结束后美国民族性的定位。21世纪伊始,诸如塞缪尔·亨廷顿的《我们是谁》[18]等著作提出以“美国信条”为核心的重振美国民族的理念。这些著作从历史、宗教、政治、社会和文化习俗等不同角度论述了不断建构中的美国民族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和宝贵的思想史料。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依托美国文学作品阐释美国民族性也是诸多美国研究学者采取的研究路径,例如弗兰西斯·奥特·马提森的《美国文艺复兴》[19]、美国神话与象征学派的3部代表著作——亨利·纳什·史密斯的《处女地》[20]、R.W.B.路易斯的《美国亚当》[21]和利奥·马克斯的《花园中的机器》[22]均通过解读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美国文学经典,阐述美国民族性不断建构、巩固和重建的发展轨迹。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盛行,传统意义上的以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男性作家作品为主导的美国文学经典不断遭到质疑,有关美国文学与民族性的探讨也开始逐渐关注族裔、种族、性别身份问题,例如维尔纳·索罗斯的《超越族裔性:美国文化中的共识与血统》[23]、凯瑟琳·罗登伯格的《演绎美国性:现代非裔和犹太裔美国文学中的种族、阶级和性别》[24]分别选取美国族裔文学文本,论述了美国多元族裔性与统一民族性的相互关系。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不断蔓延,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学界引发了诸多争议,不少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从回归传统的角度审视美国民族性,例如萨克文·伯克维奇和麦拉·杰伦主编的文集《意识形态与美国文学经典》[25]、伯克维奇的《惯于赞同:美国象征建构的转化》[26]、杰夫·沃德的《美国书写:清教以来的文学和文化身份》[27]等,通过研究美国的清教辞令,自建国以来的政治、文化文本以及19世纪美国文学经典和通俗小说,阐述了文化想象对建构美国民族性的重要作用。总体而言,国外学界有关美国文学与美国民族性的探讨要么局限于传统经典辖域内的主流作家(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作品,要么聚焦于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少数族裔作家作品,鲜有学者从两者兼顾的整体美国文学观对美国民族性进行全面考量,更未出现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最新文学作品的系统研究。转向国内学界,相比国外学界对美国民族性的持续关注和多角度探讨,以及文学评论界对美国文学经典参与民族性建构的广泛论述,我国学者对相关论题的讨论仍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重要的针对性专著仅有陈致远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美国》[28],主要围绕美国的族裔构成,从历史、人类学、政治等角度探讨美国多元种族的民族认同问题;江宁康的《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29],主要将美国按不同族裔区隔,从历史和理论层面探讨了当代美国文学中的美国书写和民族叙述。不难看出,有关美国民族性及其在美国文学中的建构研究虽然已引起国内学界的一定兴趣,但大多数仍停留在宏观评述层面,选择的文学文本也基本因循了国外学界“主流作家—边缘作家”的阵营两分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的新锐作家作品关注欠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有一定局限。

本书借鉴了美国研究的经典范式,将一直以来美国学界的热点议题——美国民族性的探讨引入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的阐释当中。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的结束被弗兰西斯·福山视为“历史的终结”,标志着西方自由民主体制的普世化,但在美国保守主义者看来,冷战仅仅为美国消除了“外患”,而并未减轻“内忧”,美国正在经历的内部“文化战争”,即多元文化间及价值观体系间的冲突困扰着美国的民族身份定位。21世纪伊始,“9·11”事件更是给了美国一沉重打击,使美国不得不从民族理想、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多元族裔构成以及种族主义问题等诸多方面重新审视“自我”。可以说,美国民族性是冷战结束以来的美国学界反思的焦点,美国民族性的再建构也成为诸多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批评家探讨的议题。而每逢重要历史时期,文学对社会、文化话语的建构意义就会越发凸显,冷战结束后和“9·11”事件后的美国小说同样不甘寂寞,众多作家通过虚构的故事、戏剧化的表现手法诠释美国民族性的要旨,由此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书选取了冷战结束后出版的10部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将其置于“大文化”背景中,在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社会形态、思想走向、文化争论等非文学“文本”进行互文解读和思想互证,旨在系统深入地阐明美国小说与美国民族性建构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本书在尽可能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框架,即以美国“自我”为圆点、以各个小说文本为半径,进而描绘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思想家和小说家对美国民族性进行的方方面面的反思,提炼出他们为美国民族性的再建构而进行的不同角度的努力。除了本绪言对本书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进行简单陈述、对该选题的国内外学术史进行粗略梳理、对本书的方法论和研究框架进行大致勾勒之外,本书的主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美国民族性与美国小说建构的关系及研究范式。作为全书的导论,该部分重点介绍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从“他者—自我”建构民族性、价值观之争反思民族性、多元文化主义重构民族性和“9·11”事件后再振民族性四个方面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学界对美国民族身份和国家形象的危机意识和反思倾向。同时,该部分以“伟大的美国小说”为例,梳理阐释了对美国这个最典型的想象的共同体而言,美国小说在民族性建构的动态过程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外,该部分从美国研究学科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了本书所采用研究范式的学理依据。

第二,美国民族性建构的核心要素及其各自的内在悖论与所处危机。该部分聚焦约翰·厄普代克1996年出版的《圣洁百合》、菲利普·罗斯1998年出版的《美国牧歌》和杰弗瑞·尤金尼德斯2002年出版的《中性》3部小说,分别从宗教信仰、民族神话、美国梦三个角度阐述美国民族性的构成内核及其在20世纪的衰变,剖析美国内在的矛盾因子以及修复的可能性,评述美国小说为美国“自我”审视所作出的努力。

第三,21世纪美国小说的理念创新及其拯救民族性危机的美学意义。该部分从小说创作理念的转变入手,重点评述了乔纳森·弗兰岑提出的“悲剧现实主义”社会小说创作观,并具体分析了他的3部代表作——2001年的《纠正》、2010年的《自由》、2015年的《纯洁》。这种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修正性继承的小说叙述形式,不仅有效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陷入的矛盾境地及和解愿望,更体现了美国文化和思想界的保守主义倾向,为美国“自我”的拯救提供了一种思路。

第四,“9·11”事件之后美国小说对民族性重构的新展望。该部分锁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但并未探讨专注于“9·11”事件及其影响的文学书写,而是继续关注小说对美国“自我”的剖析,并着重阐述“9·11”事件之后美国小说在全球视野下对美国民族性的重新审视和重构愿景。该部分选取了约瑟夫·奥尼尔2008年出版的《地之国》、保罗·贝蒂2015年出版的《出卖》、阮越清2016年出版的《同情者》和游朝凯2020年出版的《唐人街内部》4部小说,剖析了它们对诸如美国梦、后种族时代等典型美国话语虚伪本质的拆穿,以及对完善美国的自我认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种族平等、世界主义理想等美好愿望的表露,体现了美国对“自我”的展望。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书的核心论题是冷战结束后30年的美国小说和美国民族性之间的互构关系,但并未将这一时期的美国小说视为一种界定清晰的新文类,也并未建立在美国民族性是一个具有确定内涵、明确指涉的预设之上,而是将研究注意力集中在阐明美国民族性是一个不断被建构、反思、再建构的动态概念,尤其是美国小说在这个动态过程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因此,本书选取小说的基本原则是代表性和影响力,并力求在作家、主题、叙事手法等方面实现多元化,因此既有厄普代克、罗斯这样的常青树作家的新晋作品,也有弗兰岑、尤金尼德斯这样的在21世纪之交的美国文坛确立一席之地的新兴作家代表作,更追踪了奥尼尔、贝蒂、阮越清、游朝凯这样的刚刚斩获大奖、引发热议的文坛新星成名作。另外,尽管本书横跨文学、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但始终以文学文本为主导、以兼顾文学形式和内容的文本细读为根本原则,旨在避免泛谈文化而忽略了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将文学置于由各种文本纵横交织形成的复杂背景中进行“互文”解读,对理解文学性本身及文学的意义都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本书的附录是笔者2019年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与当代美国重要作家朱诺·迪亚兹和西格莉德·努涅斯的对话录。迪亚兹是多米尼亚加裔美国作家,曾任普利策评委会主席,在2008年凭借《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30]荣获普利策小说奖。努涅斯出生在纽约一个移民家庭,在2018年凭借《朋友》[31]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两个对话录分别从《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和《朋友》两部小说出发,内容涉及作家个人的成长和写作经历、小说的叙事策略、人物主题、少数族裔美国人的身份焦虑、世界小说创作、当代美国小说走向等诸多方面。两个对话录亦包含两位作家针对美国小说和美国民族性建构问题的看法,为理解当下美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动向提供了一种重要参考。

本书由笔者独立完成,书中直接引用的英文文献的中文翻译均为笔者自译。


[1]参见Ernest Gellner,Nations and Nationalis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2]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 Verso,1983,pp.6-7.

[3]David Campbell,Writing Security: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8,p.198.

[4]参见Michael Lind,The Next American Nation:The New Nationalism and the Fourth American Revolution,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5。

[5]本书中的美国民族性指称使美国成为“美国”的典型特征,包括赖以建国的政治理念、广泛达成的文化价值观共识、不同于别国的种族构成、为区分他者而自我标榜的理想话语等。因此,本书探讨的美国民族性建构是一种象征建构,诸如社会谱系、经济条件、军事力量、外交战略等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性构成因子和生成机制不在本书的研究范畴。

[6]Oscar Handlin,The Uprooted: The Epic Story of the Great Migrations That Made the American People,Boston: 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51.

[7]Milton M.Gordon,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Religion,and National Origin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8]Sacvan Bercovitch,The Puritan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Self,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5.

[9]Robert N.Bellan,et al.,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Berb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10]Jim Cullen,The American Dream: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That Shaped a N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1]David Riesman,Nathan Glazer and Reuel Denney,The Lonely Crowd:A Study of the Changing American Character,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0.

[12]Daniel Bell,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 Basic Books,Inc.,1978.

[13]Christopher Lasch,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American Life in An Age of Diminishing Expectations,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Inc.,1979.

[14]James D.Hunter,Culture Wars:The Struggling to Define America,New York:Basic Books,1991.

[15]Michael Walzer,What It Means to be an American,New York: Marsilio,1992.

[16]Robert Hughes,Culture of Complaint: The Fraying of America,London: Harvill,1994.

[17]Todd Gitlin,The Twilight of Common Dreams: Why America Is Wracked by Culture Wars,New York: Metropolitan Books,1995.

[18]Samuel P.Huntington,Who Are We: America's Great Debate,London: The Free Press,2005.

[19]F.O.Matthiessen,American Renaissance: Art and Expression in the Age of Emerson and Whitma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1.

[20]Henry N.Smith,Virgin Land: The American West as Symbol and Myth,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21]R.W.B.Lewis,The American Adam:Innocence,Tragedy and Tradi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5.

[22]Leo Marx,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 Technology and the Pastoral Ideal in Americ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23]Werner Sollors,Beyond Ethnicity:Consent and Descent in American Cul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24]Catherine Rottenberg,Performing Americanness:Race,Class,and Gender in Modern African-American and Jewish-American Literature,Hanover,N.H.: Dartmouth College Press,2008.

[25]Sacvan Bercovitch and Myra Jehlen eds.,Ideology and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6]Sacvan Bercovitch,The Rites of Assent: Transformations in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ew York: Routledge,1993.

[27]Geoff Ward,Writing of America: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from the Puritans to the Present,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2.

[28]陈致远:《多元文化的现代美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9]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Junot Díaz,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New York: Riverhead Books,2007.

[31]Sigrid Nunez,The Friend,New York: Riverhead Books,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