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及国际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提升,“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变和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总书记的讲话精辟地揭示了科技创新与中国复兴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高等教育必须自觉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早在1996年,教育部就提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此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21世纪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和人们对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化,要求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呼声日渐强烈。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有效解决今天高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可以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尖端课题。因此,加快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内在需求。2010年,中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在论述“战略主题”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此一论述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厘清了高等教育的重大关切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竞争不断加剧,其核心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人才。中国紧跟国际潮流,适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战略。2016年,陕西省根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精神,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3]的奋斗目标。可以说,从国家层面到省一级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四项职能中,核心是人才培养,关键是要解决好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诸如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等等。长春工业大学原校长张德江就“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个教师,传授知识是基本的任务。然而,还有四个方面更重要: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三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因此,高等学校急需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内涵建设深入研究和思考,通过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举措、机制,不断强化人文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它要求学生具备广博的视野、求是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应用,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扎实的理论基础、活跃的学术思想、敏锐的学术眼光、科学的学术方法,以及融通古今中外、打通学科壁垒的意识和能力。

从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现状看,对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认识不清,培养人才的举措单一且落实不到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欠科学、不合理、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的诸多弊病。其一,素质教育的初衷与教育的实际状况出现了背离。当我们强调素质教育、探索素质教育路径的时候,却不由自主地偏离了高等教育的规律。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于是各个高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却又忽视了专业素质教育。而从具体实施过程看,由于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清晰的界定和认识,往往重视“外美”而忽视“内秀”,或者是两者不能很好地兼顾平衡,致使素质教育变了型、走了样、背离了初衷,教育出现了迷惘甚至混乱的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在《开发学生潜能是教育者的责任》一文中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一个真正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不断推陈出新,社会因此而更好更快地进步。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是质疑和独立思考。”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其学术视野,提升其创新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真正协调发展,一直是高等教育绕不开的突出问题。其二,专业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出现了困局。具体表现为:专业素质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学科及专业划分过细,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致使学生视野狭窄,缺乏专业创新精神。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知识型课程比重偏大,拓展类课程——能力培养及提高类课程设置偏少且不成系统,这样的课程体系势必会导致学生专业素质基础薄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欠缺开阔的学术视野、会通的思辨能力和敏锐的创新意识。多年来,课堂教学过于封闭,缺乏灵动性,形成了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具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取得了较为丰厚的办学成果。但是,在人才培养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与当前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速度与成效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我们取得了“中国古代文学省级精品课程”(2006年)、“汉语言文学省级特色专业”(2009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5年)、“中国古代文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5年)、“中国古代文学省级教学团队”(2015年)等一系列质量工程建设成果,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探索与实践。“文学类专业素质与创新教育讲座”课程的开设即是我们改革与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举措。

为了使该门课程落地生根、产生实效,我们组织人力编写了配套教材《文学类专业素质与创新教育讲演录》。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我校文学院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高职称、高学历师资队伍及当地社会优质资源——知名作家、文化名人,使文学院四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有机会聆听教授、博士、名家的声音,享受最优质的专业教育,感受权威性的文学解读,领略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和学术讲演。古语云:“遗人一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开设“文学类专业素质与创新教育讲座”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指导学生掌握学术研究方法,使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训练。

为了达到开设“文学类专业素质与创新教育讲座”的目的,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根据专业素质与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整合文学院现有四个专业的高职称、高学历师资力量,联合地方知名作家、文化学者,由主编统筹命题,参编者按要求完成撰稿任务,精心策划、编撰了《文学类专业素质与创新教育讲演录》,作为该门课程的配套教材。该教材共计21讲,参与编撰的21位教授、博士、作家、学者分别负责一讲。每位作者以各自的专业特长为立足点,以应用性、博通性、开放性为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原创性且适合本科生接受水平的论题作为讲演内容。内容不拘泥于学术研究,而是突出专业学养、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实践应用;力求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识水平。通过引导性、激发性讲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每一讲的内在结构体例上,我们作出了明确规划:其一,整部讲演录在内容上由区域内两汉三国特色文化、中外文学研究与学术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创作与写作能力四大板块构成;其二,在文稿前要有“内容提要”,简明扼要地概述讲演的内容及关键着力点;其三,正文部分应提出鲜明论点,并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文从字顺,具有可阅读性;其四,正文之后附缀与本演讲相关的思考题以及拓展阅读文献,以便学生进行课后探讨和链接阅读;其五,字数控制在1.5万字左右,以利于讲演者在三节课内完成讲演内容;其六,格式规范,注释准确,采用标准的页下注。

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力图突破封闭式传统授课方式,而采用开放式滚动性授课模式,即每位主讲者只在一个专业讲授,一次3学时,然后再在另一个专业进行讲授,21位主讲者联袂轮换演讲,以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灵动的授课节奏中超越审美疲劳,在强烈的审美期待中享受大学课堂多彩的魅力。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任重道远且永远在路上。对每一位忧念国家教育发展大业、情系高等教育改革的高校工作者来说,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子、新办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故此,我们立足于本校、本院实际,试图通过开设“文学类专业素质与创新教育讲座”以及实施其他系列改革举措,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抛砖”之用,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