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

1.[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刘清河:《汉水文化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陕西省戏剧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4.陕西省戏剧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5.陕西省戏剧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

6.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7.湖北省戏剧工作室:《湖北戏曲丛书》,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8.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湖北地方戏曲丛刊》,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1962年版。

10.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中华书局2008年版。

12.陈建平:《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13.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4.姚寿仁:《南阳市戏曲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5.周涛:《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王瑷玲、胡晓真主编:《经典转化与明清叙事文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


[1] 据“中国知网”,从篇名中输入“水浒传”,查1955年初至2015年5月关于《水浒传》的研究论文有2055篇,不包括研究著作;按篇名查“水浒戏”,1983年初至2015年5月有关于“水浒戏”研究论文68篇。

[2] 王平:《水浒戏与水浒传的传播》,《东岳论坛》2005年第6期;刘荫柏:《水浒传与水浒戏》,国家图书馆讲座稿;陈建平:《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李献芳:《水浒传在黄河流域的发展》,《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杜建华:《川剧水浒戏古今谈》,《戏曲艺术》1998年第3期;郭冰:《明清时期“水浒”接受研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5年博士论文;谢碧霞:《水浒戏曲二十种研究》,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1年版。

[3] [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4] 参见刘清河主编《汉水文化史》,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4页。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第二十六卷(二)《航运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 “汉调二黄”在一些书中写为“汉调二簧”,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309页;陕西省戏剧志编纂委员会编、鱼讯主编的《陕西省戏曲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51页称“汉调二黄”;谈俊琪主编《安康文化概览》(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120页称“汉调二黄”。

[6]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页;《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 参见《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页;《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8] 《陕西传统剧目汇编·陕南道情》,铅印本,1960年前后陕西省文化局委托陕西省剧目工作室整理编印出版,共6集,收入陕南道情剧目30本。

[9] 《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10] 《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96—97页。

[11] 《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83—84页。

[12] 《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13] 参见《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14] 阎俊杰、董治平主编:《襄樊市戏曲资料汇编》,根据书中序言推测,本书为1987年或1988年印刷,第92—93页。

[15] 杜建华先生将水浒戏内容分为两类,参见《川剧水浒戏古今谈》,载《戏曲艺术》1998年第3期。

[16] 为叙述的方便,除本文中特别点明的水浒戏外,一般叙述中的水浒戏均指汉水流域传播的水浒戏。

[17] 陈中凡、王利器、黄霖等学者持此说,参见许勇强《百年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检讨》,载《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4期。孙楷第亦持此说,他在《水浒传旧本考——由明新安刊大涤余人序本百回本水浒传推测旧本水浒传》一文中写道:“元《水浒传词话》为明百回本《水浒传》祖本者,余疑其本系元末南方书会所编。何以明之?余前言《水浒传词话》宋有宋本,金有金本,元有元本”(第93页),“《水浒》本子,自宋金至元末,为词话时期。自明中叶以还迄于明季,为说散本通俗演义时期”(参见《沧州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3、101页)。而章培恒、骆玉明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则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纳入元代文学进行讲述。书中说:“我们认为,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者附加的小字注所提及的‘今地名’系指元代地名的情况,以及某些重要地名变更的年代,大致可以判定此书完成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以前,按习惯可以说是元后期。至于《水浒传》,罗贯中也是它的作者之一,对小说作了进一步加工的施耐庵则生活于元末明初。因此,把这两部小说编入元代文学要更合理些。”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鲁迅、郑振铎持此说,当代袁世硕、徐仲元亦有论述。

[19] 周维衍持此说,参见《〈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从历史地理方面考证》,载《学术月刊》1984年第7期。

[20] 参见李伟实《从水浒戏和水浒叶子看水浒传的成书年代》,载《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

[21] 戴不凡、张国光、石昌渝先后持此说,参见张国光《再论水浒成书于嘉靖初年》等论文,石昌渝《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等论文。

[22] 参见《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37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印,内部资料,1962年印,第128页。

[23] 收入《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34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印,内部资料,1962年印,第216—333页。

[24] 参见《湖北戏曲丛书》第17辑,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92—109页。

[25] 《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26] 参见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2—383页。

[27] 参见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191页。

[28] 收入《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16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42—157页。

[29] 参见《湖北戏曲丛书》第九辑,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142页。

[30] 参见《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16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58—162页。

[31] 参见陶君起编著《京剧剧目初探》,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92页。该书版本还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初版,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版,1980年重印版。

[32] 载阎俊杰、董治平主编《襄樊市戏曲资料汇编》第92—93页,根据书中题词和“编者的话”推测,该书为1987年印刷。

[33] 参见《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57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印,内部资料,1983年印,第316—320页。

[34] 参见陶君起编著《京剧剧目初探》,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91页。

[35] 参见《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122页。

[36] 收入《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75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印,内部资料,1985年印,第197—204页。

[37] 参见《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32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印,内部资料,1962年印,第131—176页。

[38] 收入《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2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印,内部资料,1958年印,第174—193页。

[39] 收入《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7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印,内部资料,1959年印,第205—234页。

[40] 参见陈建平《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0页。

[41] 收入《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46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印,内部资料,1982年印,第323—331页。

[42] 收入《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46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印,内部资料,1985年印,第332—338页。

[43] 参见《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12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印刷,内部资料,1960年印,第174—182页。

[44] 收入《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57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印,内部资料,1983年印,第316—320页。

[45] 收入《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66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印,内部资料,1984年印,第162—165页。

[46] 参见《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75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内部资料,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印,1985年印,第169—173页。

[47]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55页。

[48] 参见姚寿仁主编《南阳市戏曲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4—30页。

[49] 周涛:《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50] 谭帆:《“四大奇书”:明代小说经典之生成》,王瑷玲、胡晓真主编:《经典转化与明清叙事文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49—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