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谈《铁道游击队》的出版

罗银胜

1951年,王元化先生受命组建新文艺出版社(后来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并出任总编辑兼副社长。由于社长刘雪苇又任华东文化局局长,所以出版社的日常工作由元化先生负责,他为文艺社初创时期的发展殚精竭虑,贡献殊多。

我因为写传记,需要积累素材,丰富史料,得便时就来到元化先生跟前,陪他聊聊天,听他讲讲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如今想起当年元化先生健在时,在庆余别墅亲受謦欬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有一次,与元化先生交谈中,不知怎么就谈到当下十分热门的“红色经典”的话题上了,这下又打开了先生的话匣子。先生谈笑风生地说起自己与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渊源。

《铁道游击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它的问世,元化先生功不可没。《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是工人出身的作家。1941年[1]夏天,山东战斗英模大会在山东滨海根据地召开,铁道游击队的那些传奇式的英雄和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给刘知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以此写一本书。此后,经过多年的实地采访,他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山东文联请了一年的长假,集中精力赶写《铁道游击队》。

然而,作品完成交给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后,却引起了两种不同看法。有人说,这不是文艺作品,只是堆积了一些战争素材。另一种观点却说,这是一部好作品,应该立即出版。

作为出版社的总编辑,元化先生对充满时代气息的《铁道游击队》,青眼有加,促成了作品的出版。在元化先生看来,这部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作者以满腔热忱和质朴的表现方法,讴歌了铁道游击队,他们战斗在敌人据点林立、重兵据守的铁路线上,破铁路、撞火车、搞机枪、夺物资,在火车上打歼灭战、闹得天翻地覆、震撼敌伪……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

正因为刘知侠对铁道游击队太了解和太熟悉,所以在表现他们的斗争事迹时,就面临一个艺术上的选择和取舍的问题。有着敏锐艺术感觉的元化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多次与刘知侠交流,循循善诱,探讨作品的修改。在谈到写作的表现能力问题时,他打比方说,写作要讲究技巧,木工还有粗细活之分,把人物写活了,作品也就成功了。

元化先生还请刘金(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长、《文学部》总编辑)担任《铁道游击队》责任编辑。后来通过加工处理,过于烦琐、重复的人物和战斗情节,或删或并,当然有的也有所加强。

就这样,《铁道游击队》于1954年1月出版,并立刻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新书上柜不久便告罄,当年即再版。

《铁道游击队》使刘知侠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地位。作品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并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刘知侠对作品的“护产师”元化先生一直存有敬意,他曾深有感慨地说过,一部好作品要过两关,第一关是责任编辑,碰到一位有思想、懂作品的好编辑,才能得以发表。否则一部好作品就会被扼杀在襁褓中,一位有才华的作家会就此消沉,永无出头之日,再也没有信心去写东西了。第二关是读者关,读者是作者的衣食父母,读者有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出版社再吹,评论家再捧,读者就是不买账,那么你的书就要在柜台里落满灰尘。

元化先生说,知侠这位老同志有意思,只要有机会出差到上海,总要来看望,顺便带许多当地的土特产,推也推不掉……

(选自《百年潮》2011年第4期)


[1] 此处原文为“1941年”,应为“1943年”。——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