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牧野自然地理
第一节 牧野的地貌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称地形。地球地貌包括陆地地貌和海底地貌两大一级地貌单元。其中海底地貌又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部三个次级地貌单元。地貌构成了地球的基本骨架,是地理环境的核心组成要素,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具有重要影响。
一 地貌类型与特征
根据地表高低起伏形态的差异,陆地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山地五种基本类型。其中山地是指海拔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地区;丘陵是指海拔200—500米,地面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地区;平原是指海拔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略有起伏,无坡度或略有坡度的地区;高原是指海拔500米以上,地面比较平坦或呈波状起伏,略有坡度,但边缘坡度陡峻的地区;盆地是指四周被山地或丘陵环绕,中间较低平的盆状地形。此外,陆地地貌还包括褶皱地貌、断层地貌、火山地貌、坡地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冻土地貌等非常态地貌。
牧野地区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与我国整体地势一致,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海拔高度最低60米,最高1732米,最高点在辉县市的太行山脉九峰山十字岭。
牧野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按大类可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按小类细分,山地包括中山和低山;平原包括洪积扇平原[1]和冲积平原。其中山地面积1025.35平方千米,占辖区面积的12.43%;丘陵面积513.91平方千米,占辖区面积的6.23%;平原面积6709.74平方千米,占辖区面积的81.34%。牧野地区西北为太行山地,山峰连绵;北部为丘陵,岗陵起伏;中南部为太行山山前倾斜平原(洪积扇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平坦辽阔。从行政区划看,山地、丘陵分布在辉县市、卫辉市和凤泉区;平原分布在其他县区。
二 山岭
一般将山地、丘陵统称为山岭。牧野地区的山岭主要有辉县市境内的太行山和卫辉市境内的苍峪山和霖落山。
(一)太行山
古代叫五行山、王姆山、女娲山。《水经注》曰大号山、沮洳山。呈西南—东北走向斜卧在牧野地区的西北边境。主脊从焦作修武县入境,到九峰山向北伸入安阳林州界。
驼峰岭 位于辉县市区西35千米处,峰耸似驼,故名。[2]附近有驼佛寺古庙遗址。
白鹿山 位于辉县市区西25千米处,海拔1307米,山形似鹿,故名。山上绝壁悬崖,白云缭绕;山间泉水涓涓,林木蔽天。山麓有古刹白云寺。
石门山 位于辉县市区西北25千米处,石壁对峙如门,故曰石门山。内有三潭,山势险峻,景色清幽,元好问等历史名人留诗甚多。抗日战争前山内林木茂密,出产山炭、木料、锤把、木锭、蚕丝、药材等,有“日出斗金”之说。
九莲山 位于辉县市上八里镇松树坪村西北部,因九座山峰形如莲花得名。旧时沿石阶攀登,甚险。
紫团巍 位于辉县市区西北30千米石门水库北,海拔1387.8米,俗称“老爷顶”。山峰四壁陡立,攀登甚险。因山峰常有紫云缭绕,故名。昔人依山凿级仅可容足,一足移错即落深渊。登1.5千米高,经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始达绝顶,上面可容千人。古时山上产参,曰紫团参,为名贵药材,现极少。
九峰山 位于辉县市区西北30千米石门水库东北部,因周围有九座山峰得名。主峰十字岭,海拔1732米,为牧野境内最高峰。
华山 位于辉县市后庄乡小井村西,海拔1576米。
轿顶山 位于辉县市区西北40千米沙窑乡正西,海拔1398米,因山峰尖圆如轿顶得名,又名铁打寨山。
窟窿山 位于辉县市区西北36千米处,远望山峰北侧,如镶圆镜,南北两窟窿皆方圆数十丈,北窟人可行走,南窟不能登。日映西眺,如双月衔山。
道人峰 位于辉县市区西北50千米太行山上,峭峰耸立,宛如道人,故名。
双人峰 位于辉县市区西北50千米处,双峰并立,宛如双人面语,故名。
玉柱峰 位于辉县市区北25千米处,孤峰耸立如柱。
笔架山 位于辉县市秋沟村西岭,三峰直入云霄,宛如笔架,故名。
落伽山 位于辉县市秋沟村南,崇山峻岭环于外,灵岩翠岫绕于中,三面泉水下泻于潭,潭方亩许,石峰自潭中出,高70余米,巍峨挺拔,人莫能登。
紫荆山 位于辉县市北寨村东北,山势陡峻,石壁嶙峋,山顶建真武庙,俗称小金顶、北金顶。
旗杆垴 位于辉县市区西北40千米之白土岗南,山近鹿岭口,其峰独耸,犹如旗杆。
立子山 位于辉县市南平罗村南,平地突起,平圆无棱,居侯兆川之中。
六台山 位于辉县市高庄村北,平地突起一峰,海拔209.7米,旧有凌云寺,已废。现尚有古砖塔一座。相传昔有群鹿聚其上,亦名鹿台山。
金掌山 位于辉县市金章村西,平地突起,南北两峰对峙,又叫二郎山,也叫九仙山。山东凹原有崇福寺,久废。
苏门山 位于辉县市区西北3千米处,一名苏岭,又名百门山,海拔139米。旧志云:苏门,乃樵苏者之门也,两山对峙,出入如门。[3]北牵群峦,南吐清泉,左依九山,右襟重门,山清水秀,景物清幽,为历代文人名士荟萃之地。
方山 位于辉县市东井峪村东北,海拔573米,顶平坦,山形方正,故名。
九山 位于辉县市区北3千米处,海拔413.5米,孤峰耸立,可视群山。山巅有古刹,通志云九日山,昔邑人常于重九日登此,故名。一云山产野韭,又名韭山。
共山 位于辉县市九山之东南,一名共山,又名共山首,俗呼共山头,海拔239.4米,因卫世子共伯封地得名,相传共伯葬于山侧。
黑麓山 位于辉县市区东北25千米处,海拔875.7米,山谷名黑麓河,山腰有古刹,名黑麓寺。山涧细流穿石,山坡卉木垂荫,盛夏无暑。
百福山 位于辉县市区东北15千米处,因山有寺院,内有白石佛,又名白佛山。
滑山 位于辉县市区东北5千米共山头之北,海拔492米,山峰突起,与九山东西对峙。
(二)苍峪山
又名苍山、苍岩山,因曾产苍珉石而得名。坐落在卫辉市狮豹头乡,跨越东经113°58′—114°03′和北纬35°35′—35°42′。山体长约24千米,面积约150平方千米。山体呈弧形,蜿蜒于沧河两岸,总趋势由西北向东南伸展。海拔高程,西北约900米,向东南逐渐递减至300米左右。山体最宽处在靳庄至罗圈北岭,达10千米;最窄处潘梯至东沟,仅5千米左右。岩石以奥陶纪石灰岩为主,地质构造以断层为主。因径流切割严重,山势峻拔,层峦叠嶂。土壤以红色沙质土为主。植被为稀疏单株树木、荆灌木丛及甸状草本植物,主峰黄梅草垴,海拔1069米,位于东拴马村北3.3千米,与林县交界处。
罗圈北岭 海拔1042米,位于卫辉市罗圈村北2.5千米,卫辉与淇县、林县交界处。坐标为东经113°59′,北纬35°42′。峰顶呈锯齿状。
柳树岭 西段位于卫辉市狮豹头乡柳树岭村西,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东段为原东拴马、狮豹头两乡分界岭。东西长约7千米,南北最宽约2.5千米,最窄约0.5千米。主峰海拔937米。
跑马岭 呈东西走向,东起卫辉市狮豹头林场,西与柳树岭相接,长约6千米,是苍峪山和霖落山的东段分界岭。主峰海拔851米。
双山岭 位于卫辉市狮豹头乡西与辉县交界处,走向西北至东南,到里西沟村西南折向东北,与柳树岭、跑马岭交会,是苍峪山和霖落山的西段分界岭。主峰海拔965米。
方山 位于卫辉市狮豹头乡雪白庄西南,砂掌村东北,与跑马岭隔河相峙,呈东西方向。主峰海拔848米。
锅帽山 位于卫辉市狮豹头乡南部,距狮豹头约6千米,走向为西北至东南。主峰海拔497米。
(三)霖落山
山体坐落在卫辉市太公镇、狮豹头乡。因喀斯特发育,在香泉寺附近常有泉水出露,霖落而下,犹如甘霖降落,故名。处于东经113°52′—114°01′和北纬35°30′—35°41′,长约13千米,宽3千米,面积约40平方千米,总趋势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岩石以奥陶纪石灰岩为主,在池山偶有火成岩露头。地质构造为缓倾斜断层,径流切割严重,构成支离破碎的单面山。岩石表层被红色土壤所覆盖。荒山秃岭缝隙之间,生长有稀疏的荆灌木丛,甸状草本植物。海拔高程一般为400—500米,主峰池山,海拔681米。
沙垴岭 位于卫辉市狮豹头乡西部,距大池山3.5千米左右,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617米。
南垴 位于卫辉市狮豹头乡西北与辉县市交界线上,距大池山约5千米,走向呈东北至西南。主峰海拔865米。
安得岭 位于卫辉市太公镇西北隅,距太公泉8.3千米,走向为西北至东南。主峰海拔536米。
谷驼山 位于卫辉市太公镇西南与唐庄镇交界处,距太公泉约6千米,走向为西北至东南。主峰海拔363米。
三 洞穴
水仙古龛 位于辉县市侯兆川西南悬崖下,阔近20米,长80余米,内建三官庙、广生庙。壁上滴水,壁下泉涌,或侧出,或悬流,或穴窜;龛内石如钟乳,微黑色,有如龙凤虎豹者。[4]
莲花洞 位于辉县市郭亮村莲花岭下,内有清泉,夏不溢,冬不涸。
白龙洞 位于辉县市郭亮村西2.5千米处,洞口高大,洞内有洞,入数百米后有水难涉,有钟乳石,形如罗汉。
红龙洞 位于辉县市郭亮村西2千米处,洞口草木簇拥,山耸路险,人莫能近。
黄龙洞 位于辉县市区西北55千米丹分村西,上有怪石,下有水潭,深处响声如雷。
桃花洞 位于辉县市黄水乡龙洞村旁。洞内有洞,上有乳石,下有钟石,如龙、虎、塔、柱,千姿百态,琳琅满目,雾气缭绕,入70米不见尽头。
四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牧野地区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震,不过一般震级较低,为无感地震(3级以下)和有感地震(3—5级)。据史志资料记载,秦代以来,震源在牧野境内且震级在3级以上的地震如下:
清乾隆二年(1737)九月初七(9月30日),新乡县(北纬35°18′,东经113°48′)发生5.5级地震。[5]
1967年3月26日,辉县市南村、司寨发生4.0级地震。[6]
1967年4月13日,卫辉市太公泉处发生4.0级地震。[7]
1967年11月6日,辉县市高庄、南村发生3.5级地震。[8]
1978年6月5日,卫辉市孙杏村发生4.5级地震。[9]
1978年12月24日,新乡市(北纬35°19′,东经114°00′)发生3.0级地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