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大荒的界定
要界定北大荒文学,首先要对北大荒做出学理上的界定。北大荒是一个地域概念,北大荒位于中国东北部,主要地貌是大面积的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结合,它以美丽神奇的风景、荒蛮富饶的黑土地——“漠漠大荒,苦寒绝塞”而闻名于世。高纬度大陆季风性气候与多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变迁,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关于北大荒的界定问题,目前学界有三种观点:
一是北大荒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北大荒广义上是指东北原始荒原,把“大荒”一词作为某地域泛称,它的可考历史上溯到汉魏时期,“北大荒”名称起源于记载中国古代神话的《山海经》,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大荒北经”一词相关联,《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11]大荒指最荒远之地,具体指东北海之外的最荒远之地。由此可看到:一是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具体的“大荒”的概念,二是当时人们把“不咸山”和“肃慎氏之国”称为“大荒北”,三是“不咸山”和“肃慎氏之国”在“大荒”之北,是比“大荒”更为广大、边远的荒凉之地。《山海经》中关于“肃慎氏”的记载,可以从《史记·五帝本纪·舜》中得到佐证。“唯禹之功为大……定九州……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瘦、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12]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13]《山海经》所指明的“大荒北”方位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北大荒”的地理区域已有吻合的地方。《三国志·魏书·陈留王奂纪》: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夏四月,辽东郡言肃慎国遣使重译入贡……”而据《后汉书》载:肃慎先民,商、周时,居“不咸山北……东滨大海”。据考证,不咸山即今天的长白山,不咸山北即今天的老爷岭和完达山,“东滨大海”指的则是今天的日本海。而肃慎部族当时的活动地域在牡丹江流域至黑龙江下游,中心在今天牡丹江流域的宁安市一带,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始称渤海(公元697年到926年)。而今天黑龙江垦区的牡丹江、红兴隆、建三江三个分局就位于古肃慎部族活动的区域内[14]。综上所述,从实际考察情况看,“北”指地处祖国东北边陲,“大”指幅员辽阔,“荒”指历史上的亘古荒原,是昔日天荒、地荒、人荒的真实写照。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两千多年前,肃慎氏后裔挹娄、勿吉人告别游牧生活,在三江平原建起城邦,开始了定居生活。可见,曾经的北大荒并不是荒无人烟。有研究者认为“北大荒广义上是指东北原始荒原,随着关内移民的闯关东谋生,北大荒的荒原面积逐渐缩小,北大荒狭义上是指黑龙江”[15]。随着关内移民的闯关东谋生,北大荒的荒原面积逐渐缩小,19世纪中叶清政府对黑龙江地区开禁放荒,“北大荒”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被确立。黑龙江地区的广大尚未开垦的荒芜地域都被泛指为“北大荒”。这是狭义上的“北大荒”。
二是认为北大荒就是黑龙江。其中,姜志军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北大荒’不是特指三江平原等地域,而是代指整个黑龙江省的全部地区。因为黑龙江省较其他省份、特别是关内的省份相比,具有开发的较晚,又地处祖国北端,且有版图大,较荒凉等特点,所以人们称之为‘北大荒’。即使是‘北大荒’这一名称诞生于黑龙江省内的某一特定的局部地区,但现在它也具有了泛指黑龙江省全部地域的意蕴,这正像‘黑龙江省’得名于‘黑龙江’一样,我们决不会因它的得名而将黑龙江省的领地误认为只是一条黑龙江”[16]。这种观点在一些史料中也得到了印证。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夏,嫩江县土改工作队负责人解云清向中共黑嫩省委汇报土改工作的报告中称:“嫩江处于严寒的北大荒……北大荒土地多……特别是北大荒妇女少……”在这份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北大荒”的概念。1947年岁末,中共黑龙江省委机关报《新黑龙江报》连续刊出《农民识字课本》,其中第一课开篇即说:“北大荒,庄稼强。雇农贫农,饿的慌。”[17]由此可见,“北大荒”已是当时整个黑龙江省的泛称了。当时的黑龙江省还不包括今天的合江、牡丹江、嫩江和哈尔滨等广大地区,仅局限在当时的齐齐哈尔、北安、讷河、望奎、肇东、漠河等1市5专区38县的区域之内。1954年6月19日,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1958年4月12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前身——黑龙江省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车站广场隆重召开欢迎到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地区开垦荒原的转业官兵大会。面对刚到密山的万余名转业官兵,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农垦部部长王震上将身着戎装代表解放军总部致欢迎词,“大家来开垦北大荒,这个任务是很艰苦的”[18]。这是有史以来人们第一次把“北大荒”这一称谓用于黑龙江省东部的密山、虎林及合江地区。1959年9月27日,毛泽东给曾在中南海工作过并已参加到十万转业官兵垦荒行列的李艾复信,请她“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19]。这是第一次把“北大荒”的区域限定在黑龙江垦区范围之内。上述称谓虽然对北大荒界定不一致,但恰巧说明北大荒就是限定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北大荒包括垦区、矿区、油田、林区、城市以及组织相对松散的农村。地域研究属于文化研究范畴,包括特定空间内特定的人群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等内容,因此对地域的界定不能截然地与所在的行政区域完全区分开来,否则地域的界定也就带有模糊性。如果从文化演进的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北大荒的区域划分要比黑龙江的行政划分还要大。正如任何归纳总结都有疏漏一样,如果不从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的角度来界定北大荒,显然又有割裂其整体性之嫌。因此,北大荒地域划分与行政区域划分的黑龙江等同研究更具学理性。研究北大荒文化,首先应具有一个大的文化视角,这既是文化地图完整的需要,也是重绘中国文学版图的合理范式。
三是北大荒就是指黑龙江垦区,这是真正意义上狭义的“北大荒”。北以黑龙江、东以乌苏里江、东南以兴凯湖和俄罗斯为界,西同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与吉林省毗邻,即指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地区、牡丹江平原(从完达山到兴凯湖)上纵横千里的大片荒原,这片沉寂的荒原上蕴藏着世界上最稀有、也是最肥沃的被人称为“土中之王”的黑土地,它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总面积八千多万亩。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荒原寂寥,森林莽莽,沼泽密布,野兽成群。这虽然是一片盛产粮食的沃土,但它向来以气候恶劣著称,暴虐的西伯利亚寒流长久地滞留此地,漫漫长冬占据了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每年的极端最低温度可达到摄氏零下46.5度,境内的大兴安岭,北起黑龙江省最北端,“兴安”在满语中为“极寒处”的意思,大、小兴安岭因此得名。发配到“北大荒”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著名诗人聂绀弩写下了《北大荒歌》,描述北大荒冷到呼气为霜,滴水成冰,赤手则指僵,裸头则耳断的程度。[20]“大烟炮”过后,时见雏鹰跌落于林下,孤雁陈尸于河谷。北大荒春季多风沙,占全年的60%以上,夏季的大雨也是具有威胁性的因素。可见开发北大荒极具挑战性。随着解放战争的到来,尤其是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和20世纪60年代后五十四万城市知识青年的加入,北大荒掀开了开发建设的历史。此后又由于话剧、电影《北大荒人》在全国的播映,北大荒也就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了。1979年出版的《辞海》列专条解释“北大荒”:“北大荒,旧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已开垦,已建立密山、合江、黑河等垦区。”可见,“北大荒”就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条件下产生的特定地域名称,它见证了黑龙江农垦事业的发展。以上这三种概括能够从在北大荒博物馆的第一展厅石碑上刻着的作家韩乃寅写的一首小诗得到最好的诠释:
五百年前有人说,
北京往北是北大荒;
三百年前有人说,
关东就是北大荒;
一百年前有人说,
黑龙江才是北大荒;
如今人们都说,
黑龙江垦区就是北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