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卷一百二十三·隋恭帝纪

恭皇帝,名侑,是元德太子的儿子。他的母亲是韦妃。杨侑天性聪慧敏锐,有不凡的气度。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被立为陈王。几年之后,改封为代王,食邑万户。等到隋炀帝亲自征讨辽东时,让他在京师总管留守事务。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他跟随隋炀帝前往晋阳,被任命为太原太守。不久后镇守京师。李渊率领的义兵进入长安后,尊奉隋炀帝为太上皇,拥戴杨侑继承皇位。

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一月壬戌日,杨侑在大兴殿登上皇帝之位。他下诏说:“王道衰败混乱,天下局势不安宁,古往今来,每个朝代都会有这样的事情,轮到我时,遭遇了这诸多艰难困苦,上天啊,怎么能如此忍心!我尚在襁褓之时,就早早遭遇不幸,还是孩童的时候,太上皇就四处巡游,每当说起这些,我内心十分感慨,实在是悲痛万分。太尉唐公李渊,顺应天命担任宰相,当时被人们称为国家的栋梁,他大力拯救乱世,纠集义兵,辅佐拥戴皇室,与国家同甘共苦,再次匡扶天下,现又奉太上皇的明诏,辅佐年幼的我,如此显赫的使命降临,天威就在眼前,面对尊号,我惶恐得不知如何是好。太上皇远在他乡,我多次辞让皇位都没有成功,只能勉为其难登上皇位,却深感自己无处安身,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我不敢有丝毫违背,只好听从众人的建议,遵奉太上皇的圣旨。现在可以大赦天下,将大业十三年改为义宁元年。在十一月十六日黎明之前,除了死刑犯之外,其他罪行都赦免;平常赦免令中不能赦免的人,不在此次赦免范围内。”甲子日,任命光禄大夫、大将军、太尉唐公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晋封唐王。丙寅日,下诏说:“我只是个年幼的孩子,从未出过深宫,太上皇远途巡游,就像周穆王一样。如今时逢多灾多难,我被推上皇位,推辞不得,只能恭敬地临朝听政,这就如同涉足大河,不知如何才能渡过,我常常抚躬长叹,内心忧虑万分。百姓的真实情况,我从未听闻,成就王业的艰难,又怎能轻易说清。幸亏有股肱之臣齐心协力,有贤良的宰相辅佐,帮助我这个年幼之人,弥补我的不足。国家军政事务,无论大小,文武官员的设置,不论职位高低,宪章制度和赏罚措施,都归丞相府掌管,各项事务都能得到妥善处理,责任都落在丞相府,远观前代史书,这也是有先例的。我们遵循旧制,并非只是说说而已,目的是秉持公正,无需谦让推辞。”己巳日,封唐王李渊的儿子陇西公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敦煌公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李元吉为齐公,食邑各万户。在太原设置镇北府。乙亥日,张掖的康老和起兵反叛。十二月癸未日,薛举自称天子,进犯扶风。秦公李世民担任元帅,将其击败。丁亥日,桂阳人曹武彻起兵反叛,建立年号通圣。丁酉日,义师在阌乡擒获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俘虏他的部众数万人。乙巳日,贼军首领张善安攻陷庐江郡。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春正月丁未日,下诏允许唐王李渊佩剑穿鞋上殿,入朝时不用小步快走,朝拜时不直呼其名,增加前后羽葆鼓吹等仪仗。壬戌日,将军王世充被李密击败,河内通守孟善谊、武贲郎将王辩、杨威、刘长恭、梁德、董智通都战死。庚戌日,河阳郡尉独孤武都向李密投降。三月丙辰日,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宫杀死太上皇隋炀帝,右御卫将军独孤盛战死。齐王杨暕、赵王杨杲、燕王杨倓,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行右翊卫大将军宇文协,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银青光禄大夫、御史大夫裴蕴,通议大夫、行给事郎许善心都遇害。宇文化及立秦王杨浩为帝,自称大丞相,朝廷官员都接受了他授予的官爵。光禄大夫、宿公麦才,折冲郎将、朝请大夫沈光,共同谋划讨伐宇文化及,夜里袭击他的营地,反而被杀害。戊辰日,下诏赐予唐王李渊九锡之礼,加赐玺绂、远游冠、绿綟绶,地位在诸侯王之上。唐国设置丞相以下的官职,一概依照旧有的制度。

五月乙巳初一,下诏允许唐王李渊使用天子规格的冕旒,冕冠上垂有十二条旒,树立天子的旌旗,出入时实行警戒清道,使用金根车驾,配备五时副车,设置旄头云蒨车,享用八佾之舞,在宫殿中设置钟虡。王后、王子、王女的爵命称号,都遵循旧有的典章制度。戊午日,下诏说:“上天降祸给隋朝,大行太上皇在江都遭遇盗贼杀害,其惨烈程度超过秦二世在望夷宫的遭遇,灾祸之深更甚于周幽王在骊山下的遭遇。可怜我这个小孩子,突然遭遇如此大的罪过,悲痛哀号,心情崩溃,想到所遭受的毒害,报仇雪恨的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形影相吊,不知如何是好。相国唐王李渊,顺应天命,拯救危难,从北到南,东征西讨,他汇聚各方力量,统一匡扶天下,决胜于千里之外,率领华夏和四方各族,庇护广大百姓,保护我的安危,我全靠唐王。他的品德如同天地造化,功绩感动苍天,百姓都归心于他,天命已有所属,他却屈居人臣之位,这违背了天命。在过去的虞舜和夏禹时期,他们相互禅让,如果不是虞舜那样的贤君,谁又能任命大禹呢!如今国家分崩离析,天命已经改变,大运已经远去,我请求避让贤路,唐王广施德政,反观自己,我实在无法胜任,已经让家僮准备车驾,我要回到藩国。我本是代王,到我这里朝代更替,上天要废弃的,没想到竟是如此结局!但愿依靠遵循古制的圣贤之人,来诛杀四凶,有幸遇到新朝的恩泽,让我能作为前代的后裔得以保全。在皇祖面前洗雪冤耻,作为孝顺的孙子守住宗庙祭祀,早上听到好消息,晚上死去也无遗憾,现在我遵循旧例,退位回到旧王府。各位官员,以后改事唐朝,应当依照以前的典章制度,赶快奉上尊号。我就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既感激又欣慰,借助真命天子之手,铲除那些丑恶叛逆之人。众多贤士,应当明白我的心意。”同时敕令有关部门,凡是有表奏,都不要让他知道。当天,杨侑将皇位禅让给大唐,被封为酅国公。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夏五月,杨侑去世,年仅十五岁。

史臣评论说:恭帝年纪尚小,就遭遇国家诸多灾难,隋炀帝失德,导致天下土崩瓦解。群盗蜂拥而起,豺狼遍布道路,就像夏桀前往南巢,周厉王被流放彘地一去不返。既然遇到了国家厄运的时期,亲身经历了气数已尽的命运,天下百姓都有了新的归属,音乐的声响也发生了改变,即使不想遵循尧舜禅让的先例,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