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育儿书和课为啥学了也没用

优秀的书太多,育儿、沟通、成功励志、专业技术、投资致富、亲密关系,等等。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为什么我们看了书却仍然收获不了呢?对这个问题,那些天然就热爱读书的人恐怕很难回答,因为他们跟我们就是不一样,在他们的思维里,看书吸收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一直能吸收共鸣才一直想去看更多。

我常看到拥有这类超能力的大咖们分析说书看了就忘,是因为没有对书内容去做好分好类,归纳总结,没有做好笔记,没有合理的思维导图,等等等等。还有的说,是因为没有把知识点去实践应用,纸上谈兵就无法获益。包括享誉世界非常有名的费曼学习法告诉我们,要通过输出倒逼输入,把自己从读者变成知识的传授者,去把学的东西讲给别人听,这样才是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听起来都很有道理。

但是我回想自己从十几年前做讲师开始,给211,985的学子们讲职业规划,给外企和上市公司的员工们培训各种课程。到后来我做咨询顾问,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复杂的体系和管理的问题。客观来说我快速学习知识的能力,归纳、分类、推理、总结的逻辑能力都比较强,记忆力也不差。我学过的分析工具图表模型不少,还有各种沟通谈判的话术和各种方法论的加持。然而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内容,给我的人生到底带来了什么实实在在的智慧和意义呢?

首先,我的生活并没有更充实、平静、幸福;也没有在现实中收获更多他人真正的信任,没有跟家人朋友关系更融洽和谐,没有感受到生命更有意义和富足。确切来说收获到的,可能是他人羡慕的眼光,自己的得意,对别人的看不起,对名利更加的贪求......我好像说不出来其他更多。

那些年的光鲜亮丽背后仍然没有让我产生对书籍的热爱,学的书和课程都要挑最“有用”的,内心没有一点热爱和兴趣,都是为了让自己“值钱”。我太清楚这样学习收获的绝对不是智慧,充其量就是知识点。很遗憾知识点并不能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好,也没能让我内心更富足,还反而让我过的更糟:以为自己懂了很多,就容易看不起别人,还反过来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认为自己得到的回报太少,贪嗔痴都在增加。可那个时候的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认知,反在潜意识里认为能活在他人的羡慕里就是最人生大的意义了吧。丢了自己的人,就会到处去抓外面不知道是谁的眼光和羡慕。似乎只有在跟他人的比较里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才能确认自己大概是好的吧。

回到为什么看书听课没有收获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的总结是:因为脱离开了生活这本大书,只去看书本上的知识点,就一定看不懂,看不懂就无法应用,无法应用就不会有收获,没有获益就无法坚持去读书。哪怕再会讲、再倒背如流,也不代表获得了书籍里的智慧,不代表真正理解和可以应用。那么人生这本大书要如何去读?我自己和身边这么多人是如何从“看书听课也没用”,到“越来越喜欢阅读”的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必然经历是,先能充分感受到人生的痛苦。

任何过得很幸福满足快乐的人,都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去多做点啥。走出舒适区这种说法本来就有点带PUA(洗脑)和反人性的味道,有舒适区为啥要远离?只有当出现危机感、不安全感,或更大的追求,在这里待着已经不那么舒服的时候,人才会想走出来。我们公益群里的家长为什么愿意逼自己看书?绝不是因为岁月静好,静待花开闲得太无聊了才去读书;而是因为育儿真的吃够了苦:亲子关系差,孩子对抗,厌学,家里鸡飞狗跳。把痛苦当成礼物,我们就收获成长;把痛苦当成垃圾,我们就成了垃圾桶和受害者。一个人面对痛苦的态度和反应,决定了他还能不能成长。习惯性逃避和抱怨的人,不论年龄多大,在精神上已经停止生长了。

上面这段文字我们都能知道在表达什么,然而只有真正经历过痛苦并实现了成长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这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读懂生活这本书。读生活这本书跟阅读文字书,最大的差异是:读字书缺乏体感。当没有体感的时候,人类的大脑就会自动开启自我欺骗模式:告诉自己我已经读了,读了=懂了=文字已入脑=书没啥用了。《愚昧者的愚昧》这本书就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人类大脑是如何在压根意识不到自己在撒谎的情况下展开自我欺骗的。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家长知道书上说不能打孩子。他们跟我的抱怨是:我也知道不能打,但就是忍不住,每次打了又特别难受。其实这些话基本每一个字都是错的。首先,恐怕你并不知道打孩子不对,不过是书和专家的知识点告诉你说这不对,不代表你真明白。如果知道1+1=2,为什么会写其他答案?其次,你说忍不住,请问你忍了吗?你采取了什么行动来“忍”呢?所以大概率你也没有忍,你只是骗过自己,然后来骗我(无意识的欺骗模式),以此显得自己很无辜。最后,你说打完特别难受,可能你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难受。到底是不能打孩子发泄自己情绪难受,还是打完孩子自己难受?毕竟你还是选择了去打孩子,人性天然会选择痛苦程度更低的事情去做。你对痛苦的感受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对话在育儿的其他方面,甚至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每天都在上演。大家读的是书和文字,而不是生活。症结在哪里呢?症结是大家都只用头脑去过文字,就骗自己我懂了,我懂了就不用持续去探索找到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顺便再给个结论“读书学习没用”,就可以心安理得不用再去学习了,就可以接着怨天尤人转嫁责任了。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体感”,而这个体感就是痛苦。其实在不想读书的人核心问题都是——不能以苦为苦。是打孩子自己更痛苦,还是忍不住打自己更痛苦?如果家长感受不到打孩子才是会给未来带来更大痛苦,比如形成孩子的暴力倾向,跟父母的语言对抗,家庭氛围的长期压抑,孩子大脑皮层发育被破坏等等;那家长就只会认为当下的不能发泄情绪才是更大的痛苦。事实上,一些体罚孩子的家长能够停止下来这个行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行为和心理层面真的已经肉眼可见的出问题了!我处理过太多这样的案例,家长真的感受到痛了,他们就停下来了。用爱唤不醒的,就只有用痛来唤醒,痛还不能的,就只有用失去来唤醒。这些年那么多轻生的孩子,都是在用失去唤醒父母。所有的疏于改变都是还不能充分体验痛苦。难怪佛家说悉达多王子成佛以后最开始讲的法就是“苦集灭道”,其中又以“苦”为首。人能把苦的真相参透看清,后面才有醒悟和行动的可能。

作家克里斯多福说:“如果你愿意面对自己所逃避的感觉——不论这令你多么不自在,你就能发掘藏在更深处平静的感觉。我只要集中精神来面对痛苦,我就能有效的减轻痛苦,让它转变成正面的感觉。要做到这点,必须有决心,这种决心就是爱。”

不管有多难,我一直坚信爱总会找到出路。而家长们天然都着有对自己孩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