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上山!

平在山莲花坪的这批烧炭工,彭刚是当做日后班底的基本盘打造的。

首批人员,彭刚要对他们尽量做到知根知底。

本村和临近村落的十五六七岁,没有家室的破落户少年是最好的选择。

年轻意味着思维尚未完全固化定型,可塑性高,学东西快,现在十五六七岁,养上三年就是二十岁左右,正是当打之年。没有家室意味着没有软肋,没有后顾之忧。

陆家两兄弟不仅完美符合上述的条件,还认得少许字,在彭刚看来是非常好的苗子。

陆勤和陆谦没有过多的犹豫,答应随彭刚进平在山开山烧炭。

两兄弟认为开山烧炭的日子再苦再难,也不会苦过难过他们现在的日子。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广西的粮价正处于高位,每石稻谷能卖两千八百文的高价。

彭刚只留下一些口粮,卖掉家中的十八石存粮,从粮贩子手中换了二十五两二钱银子。

随后又在庆丰村、临近村落、奇石墟挑了二十二名境况和陆家兄弟差不多,他又知道底细,背景干净的少年。

含陆勤、陆谦两兄弟在内的二十四名少年,有十人来自庆丰村,七人来自临近村落,剩下七人则来自奇石墟。

彭刚还是低估了衰世的下限,原以为还要费些钱粮买人。

哪成想这个世道,只要你愿意给他们一口吃的,给他们画个饼,这些饥肠辘辘的少年就愿意跟你走。

在奇石墟,彭刚遇到好几个和他一样在墟市物色奴仆的小地主。

其中还有两个是看上去家境和他差不多的书生。

只是这两个书生非常在意奴仆的长相,挑挑拣拣半天愣是一个也没看中。这两个书生想来是来物色书童的。

在看到彭刚从墟市带走足足七名少年,且七名少年相貌并不出众,两个书生对彭刚的指指点点,说着一些口味独特之类不知所谓的话。

带回来的这些少年,在族群构成方面,有十八人是客家少年,三人是壮家少年,三人是土家少年。

彭刚本不打算在首批的人员中要土家的后生仔,奈何这三个土家后生仔各有各的长处,他实在是很满意很喜欢。

这三个土家后生仔。

一个生得高大结实,一看就是练家子,在奇石墟上连续打翻了三四名找茬的团练。

一个读过两年半私塾,认得一些字。

一个虽然既不能打,也不认字,可吉祥话说得跟顺口溜似的,聪明伶俐的紧,很讨人喜欢。

所以彭刚破例收了这三名土家少年。

“这些后生仔,除了这个会说吉祥话的土家后生,个个都瘦不拉几的,压根就干不了活,阿刚,你确定要和他们签契书带他们进山烧炭?”

看着彭刚从外头领回一群半大不小,瘦不拉几的叫花子,萧国达紧皱的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

“这些半大小子莫要说扛木头,背四五十斤炭走山路都够呛!要不还是给点番薯打发他们走,招十几个顶用的大人?”

萧国达说得也在理,这二十二名少年,除了口齿伶俐的土家少年张泽脸上隐隐还能看到些红光,练家子出身的土家少年黄大彪身体底子好,其他人无不是面黄肌瘦,瘦得跟竹竿似的,站都站不稳,更不用说干活了。

一听说要打发他们走,少年们皆神色慌张,一名客家少年赶忙扛起正堂的八仙桌,以证明自己有力气能干活。

“现在没力气干不了重活,吃几天饱饭,养一养就能干了。”彭刚说道。

“还是你心善,愿意赏他们一口饭吃,这些小子放我那山场压根没人愿意多瞧一眼。”萧国达阴着脸厉声对这群紧张的少年们说道。

“都听好了,日后到了山场谁要敢偷懒耍滑,我让你们东家第一个把他赶走!”

彭刚没想到自己这小舅还挺上道,没和他商量就唱起黑脸,把二十四名涉世未深的半大小子唬得一愣一愣的。

“小舅,鱼塘里的鱼都摸完了吗?”彭刚岔开话题问道。

他只说把鱼塘卖给丘家,可没说把鱼塘里的鱼也卖给丘家。

“这几天和你三舅闲着也是闲着,怕本家那些个畜生又打你鱼塘的主意,早把鱼塘的水放干,捞了塘子里的所有鱼做成熏鱼干。”萧国达说道。

“开锅起灶,让他们吃两顿饱饭,收拾收拾明天启程吧。”

说着,彭刚带着三位舅舅钻进厨房,就着留下的口粮煮白粥。

这些少年不知多久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饱饭,前前后后煮了五大锅白粥都被舔食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一早,彭刚揣着他的全部身家:七十一两银子上路。

前往红莲坪的路途不太平,彭刚没敢把所有钱都带在自己身上。

他自己身上只留六锭五两的九三兑广锭,剩下的散碎银两让弟弟彭毅和三个舅舅藏在身上携带。

至于重量颇大的制钱则让相对信得过的陆勤、陆谦兄弟携带。

陆谦很享受这份信任,把这份信任当做殊荣向其他同龄人炫耀。

财不露白,陆谦的行为很快遭到彭刚的训斥。

见陆谦被训斥,其他的同龄人纷纷露出大快人心、幸灾乐祸的笑容。

让你显摆!挨东家训了吧!

彭刚心道陆家两兄弟,还是兄长陆勤心智更成熟,行事更加稳重。

陆勤收了制钱只是默不作声地收进褡裢藏住,生怕被人知道,更不用说拿出来显摆。

碧滩汛的铁匠铺什么都会打,也都能打,唯独不会打铁锅。

上回途经碧滩汛,彭刚了解过当地的物价,除了薪柴河鲜,其他东西普遍要比奇石墟贵上一截。

路过奇石墟的时候,彭刚委托舅舅们采买五口铁锅,再买些油盐酱醋茶糖背到红莲坪。

他自己则在市集上备些薄礼去老师刘炳文家,一为感谢,二为告别。

拜别刘炳文从刘炳文的院子里出来,彭刚迎头撞见丘仲良。

“学兄,仲良在此等候已久。”丘仲良十分自来熟地喊了彭刚一声师兄。

“你不在学馆里好好读书,等我做什么?”彭刚满腹狐疑道。

他和丘仲良只是有过几面之缘,算不上很熟,属于点头之交。

“听闻学兄要去红莲坪,专程来为学兄送行。”丘仲良说道。

丘家其他人彭刚都没什么好印象,唯独这个丘仲良还算投缘,不反感。

“我略长你一岁,你喊我一声哥即可。”彭刚对丘仲良说道,“多谢践行,你快回学馆读书去吧,先生的规矩很严,让先生发现你偷跑出来为我送行要打戒尺的。”

“我已向先生打过报告。”丘仲良从荷包里掏出三块十两的银锭递给彭刚。

“先生规矩甚严,我在奇石墟这种小地方想花钱都没处花,彭兄开山烧炭要使银钱的地方很多,这三十两就当是我的心意。”

“你要放我印子钱?”彭刚不明白丘仲良这葫芦里到底卖得是什么药,这小子想给他放高利贷?

他和丘仲良的关系虽然还算融洽,勉强算得上是朋友,可还没有好到随手送三十两银子的程度。

三十两不是一个小数目,彭刚家往年年景好的时候,一年下来才能勉强达到这个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