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奇石墟

平在山红莲坪是贵县客家大财主丘古三的山场。

丘古三的吃相和名声在整个浔州府都是出了名的难看和臭。

清朝的田宅交易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田宅公平买卖只存在于理论之上。

尤其是对彭刚这种无权无势的草民而言,更是如此。

如果不想被丘古三吃得连骨头渣都不剩,彭刚需要找一个靠谱的中人。

他唯一能够想到,且有希望请得动的中人,思来想去也只有他的老师刘炳文。

刘炳文是道光八年的进士,家境清贫,当初三次参加乡试的路费都是借的,中举后当地乡绅要资助他进京赶考的路费,皆被婉言谢绝。

最后刘炳文是咬牙狠下心典卖了家里的十几亩薄田,二十几亩山场,才勉强凑齐进京赶考的盘缠。

好在一次就中,虽然只是个吊车尾的三甲同进士,然而这已经是绝大多数同时代读书人一辈子无法企及的高度。

鱼跃龙门后的刘炳文仕途并不顺利,在京蹉跎了整整五年才终于得了个山西绛县主簿的九品实缺。

不想地方官场比京师更加黑暗腐败,就任不到一年,生性刚直、不懂得和光同尘的刘炳文很快遭到同僚的排挤,心灰意冷之下,刘炳文遂辞官还乡。

回乡后刘炳文既不入幕,也不置田,而是以设馆教书为业,并乐在其中。

广西文脉不振,进士开馆教学,自然是有很多乡绅挤破脑袋想把自家孩子送入刘炳文门下就学。

可刘炳文有自己的原则,不是什么学生都收,上门求学的学生无论贫富,他都要亲自面试满意后,才会收下。

束脩学费刘炳文也不在乎,贫家学生如果只能送些糙米粗粮当学费刘炳文照教不误,不区别对待。

对于这种脱离低级趣味,能够切身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世人嘲其迂腐也好,笑其清高也罢。

彭刚是打心眼里尊敬佩服的。

彭家耕读传家六代,只他一人通过县试成为童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有刘炳文这位名师指导。

教育资源有多重要,上一世县中毕业,高考全县第四才得以进入香山大学的彭刚深有体会。

他的一个大学舍友来自临省的省教育厅直属重点高中。

彭刚第一次从这位舍友口中得知,他们学校一本率超过98%,他的高考成绩只是班里的平均水平时震撼不已。

来到奇石墟,彭刚前往肉铺买了二十斤五花肉,记忆中,他的老师刘炳文就好这口。

提着二十斤五花肉路过石记炭行时,彭刚好奇地向炭行内张望,正巧瞥见挂了一身花彩的石达开和一个汉子谈话。

石达开也注意到路过的彭刚,忙邀请彭刚进来坐,并将身侧的同样挂彩的汉子介绍给彭刚:“这位是六合村的秦日昌,刚刚入了教,往后也是咱们教内兄弟了。”

“六合村的事情解决了?”彭刚问道。

“土人都是一群欺软怕硬的主,你只要比他横,他们反惧你三分。”石达开说道。

“日昌兄弟入教后有何打算?”彭刚瞅着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石、秦二人,两人此时的关系非常融洽。

很难想象,历史上秦日昌这位天国悍将没有死于清妖之手,而是被他身边的好兄弟石达开云中雪飞。

日后骁勇善战的天国悍将就在自己面前,要说没有拉拢收为己用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可以彭刚目前的处境,他和秦日昌谁收谁还不一定呢。

彭刚只得收回不切实际的想法。

他现在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交情没交情,要名望没名望,秦日昌好歹是一个练家子出身的矿工头目,凭什么跟他彭刚混?

“继续干团练。”秦日昌呵呵一笑,说道,“独木难成林,一人不为众,我在龙山的银矿场做工的时候结识了好些兄弟,我打算和教主、冯先生一起回一趟龙山,拉他们一起入教入团练。”

此次六合村的械斗,秦日昌参悟出独木难成林的道理,想回龙山银矿场拉一些好兄弟一起入教。

有这种想法,这个秦日昌也不是甘居人下之辈。

“教主和冯先生也在贵县?”彭刚问道。

教主即是拜上帝会的精神领袖洪秀全。

洪秀全常年都在广东,直到去年听说冯云山在广西的传教事业有了起色,才再次来到广西。

这一次,洪秀全享受到了教众的供奉,还新娶了两房小老婆双修,绝口不提他对广西水土不服,不忍拖累表兄弟的往事。

“冯先生和教主都在赐谷村。”石达开说道。

彭刚已是教内中人,还是冯云山亲自洗礼入教的。石达开没必要对彭刚隐瞒冯云山和洪秀全的行踪。

六合村的械斗就是冯云山在幕后组织,冯云山希望通过这次械斗,向贵县的客家人释放出只要加入拜上帝教,就能得到拜上帝教的庇佑的信号。

以此吸引更多贵县的客家人加入拜上帝教,壮大拜上帝教在贵县的力量。

“早知如此,来的路上我应该顺道去赐谷村拜访一下冯先生。”彭刚不无遗憾地说道。

见彭刚提溜着一大串五花肉,石达开很快猜出彭刚来奇石墟的目的:“你要拜会老师,请老师为你做中人?”

“骤然上门麻烦老师,总不能空手过去。”彭刚笑道。

秦日昌是个有眼力劲和边界感的人,听石达开和彭刚谈起他们的老师,便收拾起刚在奇石墟买的凉席、黑伞、冥钱、香蜡、鞭炮以及若干贡品同二人告辞作别。

“你们两位谈,时候不早了,我得回去给我阿爷迁坟,家里人还等着我哩。”

将秦日昌送到墟口,石达开也买了些五花肉同彭刚一起上门拜访刘炳文。

刘炳文住处就在奇石墟附近,奇石墟不大,没多久,两人就来到刘炳文的住处。

刘炳文的院子说不上有多气派,只比彭刚家的院子稍好一些,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完全看不出这里会是本县第一大儒的宅院。

给彭刚、石达开二人开门的是他们的师娘李氏。

“师娘,学生冒昧上门叨唠,还请师娘莫怪。”彭刚和石达开朝师娘鞠躬说道。

“上门看望老师就上门看望老师,你老师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带这么多东西做什么?”李氏嗔怪着将二人迎进,并亲自沏了热茶招待两人。

“你老师还在学馆教学授课,你们两个先坐会儿。”

彭刚和石达开坐了会,百无聊赖之下,彭刚走向书橱,好奇地查看书橱的藏书。

刘炳文藏书颇丰,书架上的书有《蜀輶日记》、《陶文毅公全集》、《经世文编》、《安吴四种》,《海国图志》等书籍。

诸多图书中,彭刚只认识《海国图志》,其他的书没怎么听过。陶文毅公应当是嘉道两朝的重臣,官至两江总督的陶澍。

陶澍此人彭刚还是在阅读左宗棠传记的时候顺道了解的。

陶澍不仅是一个业务能力很强的官僚,还有识人之能。陶家和左家是亲家,此时署理贵州安顺知府,刚刚开启官场生涯的胡林翼也是陶家的赘婿。

陶澍虽已故去九年,但他生前在湖南播撒下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受陶澍影响成长起来的湘系经世派官僚,崛起时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以彭刚对晚清历史的粗浅了解猜测,这些书籍多是经世派官僚的著述。

刘炳文将《陶文毅公全集》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想来陶澍这位已故的经世派名臣是刘炳文的榜样与偶像。

或许刘炳文在任时可能就是一位名声不显的经世派小官。

书架上最吸引彭刚的不是这些经世派所著的藏书,而是一副被折叠起来,落满尘灰的两广舆图。

这可是个好东西啊!

蒙尘的广西舆图看得彭刚两眼放光。

他是个很喜欢地图的人,后世他的办公室里就挂着三副地图,一副是共和国地图,另两幅是广西行政区划图与广西地形图。

虽说这两副地图他已经看了无数遍,了然于胸。

但想要在没有任何地图参照和工具的辅助下比较准确地画出广西地图,难度还是很大的。

炊烟起、日西斜,正当彭刚惦记着刘炳文书架上的两广舆图时,一袭靛蓝色土布长衫的刘炳文,已经披着斜阳从隔壁的学馆款款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