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什么时候学会了用火?

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古人发现了一个神秘的自然现象——每当雷电击中树木或火山喷发时,就会引发熊熊大火。一开始,他们很害怕这一现象。但后来,有人吃了被火烧过的食物,惊奇地发现这些被火烧过的食物非常美味。

于是,大家便尝试用火来烧烤食物。自从吃上营养美味又容易消化的熟食,他们的身体更强壮了。而且,有了温暖的火,他们再也不用害怕寒冷和黑暗。就连凶猛的野兽也不敢来了,因为野兽怕火。从此,火成了古人生活中重要的助手。

只是,这些自然火一旦熄灭就没办法再使用了,只能眼巴巴地等待下一次火种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古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居住的山洞口或洞内挖一个洞,将火种引入洞内,然后不断地往里面添加柴草、树枝等使其保持燃烧的状态,这样就能将火种保存下来。

火持续燃烧需要很多柴草或树枝,有时遇上阴雨天气,柴草、树枝供应不上,火就会熄灭,古人又开始犯愁了。但是,大家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长期的劳动和反复试验中,智慧的古人发明了击石取火和钻木取火等人工取火方式,这可比等待自然火种要方便多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人都是通过人工取火来采集火种的。

钻木取火利用摩擦生热原理,干燥的木头在摩擦时产生的热量可以将木屑、枯草等易燃物引燃,从而达到点火的目的。

但人工取火也有问题,每次用火时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来钻木,而击石则需要获得并保存特定的燧石。有时候,两个条件都不好,等得肚子都饿了,火还没点着。怎样才能将火种保存下来,随取随用呢?

后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古人发明了灶坑取火法。每次做好饭后,大家会用灰烬将灶坑内燃烧的余柴掩埋起来,使余柴在低氧状态下缓慢燃烧。需要用火时,再扒开灶坑中的灰烬对着余柴吹风,火苗又会蹿起来继续燃烧。

灶坑取火法大大方便了古人的生活,但它也有不足的地方。当时人们住的是低矮的窝棚房子,如果没有人看管的话,持续缓慢燃烧的火苗很容易引发火灾。有没有更安全的取火方法呢?

八九千年以前,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已经掌握了用火技能的古人学会了烧制陶器。他们用夹砂陶土烧制罐子用来保存火种,这就是古人的伟大发明——火种罐。洛阳博物馆就收藏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火种罐。使用火种罐来保存火种的方法被称为“火炉法”。

看起来粗笨的小陶罐究竟怎么保存火种呢?原来,古人将陶罐设计成小口圆唇、斜肩、束腰的筒状,并在罐腹中部和罐底都开有小孔。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这是为了便于氧气的流通。

不用火时,将燃烧的红炭火种放在陶罐里,并在红炭上覆盖未燃的黑炭,适度封闭陶罐口部,使黑炭处于半燃半灭的状态。取火时,打开罐口部,对着里面吹气,火种重新获得充足的氧气后就会再次燃烧起来。如果罐里的炭灰太多影响使用,只要晃动罐子,灰烬就会从底部的小孔排出去,是不是很方便呀?

有了这个可移动的火种罐,古人就不再为保存火种而发愁了,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取火做饭,在寒冷地区也能过上温暖的生活。而且,火种罐还大大降低了火灾发生的频率,用火更加安全了。在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的远古时期,古人凭借与自然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解决了用火的难题,改善了生存条件。

国宝档案

夹砂红陶火种罐

年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

材质:夹砂红陶

尺寸数据:口径4.5厘米,底径9厘米,高11.8厘米

发现地:河南洛阳孟津寨根遗址

收藏地:洛阳博物馆

继火种罐以后,古人又发明了神奇的火折子。他们将粗糙的土制纸卷紧,塞进有盖子的小桶里,点燃后又立即吹灭,只保留中间一点红色的“火芯”,再盖上盖子。需要用火时,打开盖子晃一晃或者往里面猛烈吹气,“火芯”就会变成火焰,火折子堪称古代版的打火机。

小巧的火折子不仅可以用来点火,还是照明用的“手电筒”呢。在没有路灯的古代,古人夜间外出就可以携带火折子来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