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父女交心

蔡邕被女儿的话给吓了一跳。

连忙拉着其往府里走道:“人多嘴杂,回府再说!”

如此匆匆回了府里,虽天色已晚,蔡邕却也顾不得歇息,便问道:“琰儿说明白,到底为何这般来想?”

蔡琰不缓不急:“卫阑那日在府中,对温侯夫人的刁难绝非偶然。”

“女儿观察她言语间的试探,分明是早有准备!。”

“可为何要在咱们府里?说是凑巧,却叫人不信,便是当真凑巧,也该知会一声。”

“如此突然发难,不过是要把咱们拖下水而已!”

蔡邕眉头微蹙,手指轻轻敲击案几:“卫家与温侯素无嫌隙,此事或许另有隐情。”

“不,父亲”“蔡琰向前一步,烛光在她清丽的脸上跳动,“卫阑明知严氏是董相国义子的夫人,却偏要在我们府上发难。”

“她又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娃,哪里会如此肆无忌惮!”她顿了顿,声音更低,“只怕…此事与王司徒有关。”

“王允?”蔡邕面色骤变,“他不是已经…”

“不错!王司徒到底还没死!女儿怀疑有人还想救他,只是力量不够,需要积攒各方世家。”

蔡琰目光如炬,语气不缓不急,说的话…却叫人感觉石破天惊!

不等蔡邕反应,蔡琰只接着道:“近日城中暗流涌动,卫家与一些旧臣往来频繁。”

“父亲可还记得,上月卫阑突然开始频繁拜访我们府上?那时是王允余党被一网打尽之时!”

“只是那会儿以为…只是家中女眷联系罢了。”

书房内一时寂静无声,只有烛芯偶尔爆出轻微的噼啪声。

蔡邕起身踱步,宽大的衣袖在烛光中投下摇曳的阴影。

“琰儿,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半晌,蔡邕声音沉重却终于开了口,“若王允真还有人要救,董相国绝不会放过任何与他有牵连之人,我们蔡家…”

“正是如此,父亲。”蔡琰打断道,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锐利,“卫阑此举,就是要制造我们与吕布不和的假象,把咱们也拉下水。”

说着面色极冷:“一旦董相国起疑,我们全家性命堪忧。”

蔡邕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你分析得有理,董卓近来确实对我有所疏远,前日朝会上,我提议修撰国史之事,他竟当众驳回了。”

蔡琰的手指紧紧攥住衣袖,指节泛白:“事已至此,既然相国替咱们撕毁婚约,倒是好事。”

蔡邕叹息道:“虽说是相国下令,然卫仲道乃当世才子,与你的婚约天下皆知,若突然悔婚,咱们也应下,你的名声…”

“比起全家性命,女儿的名声算得了什么?”蔡琰苦笑,“况且,这正是向董相国表明我们与王允旧党划清界限的最好方式。”

“相国一开口,便是抄没半数家财!咱们可要随着卫家一同抄家不成?”

窗外一阵风吹过,烛火剧烈摇晃,将父女二人的影子拉长又缩短。

蔡邕凝视着女儿坚毅的面容,眼中浮现出复杂的神色——有心疼,有愧疚,也有骄傲。

“文姬,你可知这一决定意味着什么?”蔡邕声音沙哑,“从此你将背负悔婚的骂名,再难寻得好姻缘了!”

蔡琰转身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轻声道:“乱世之中,能保全性命已是万幸。女儿自幼读史,深知政治漩涡的残酷。与其坐等祸事临门,不如主动割舍。”

她回过头,眼中已有泪光闪动,却倔强地不让泪水落下:“父亲常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今…我们蔡家正站在一堵摇摇欲坠的高墙之下。”

蔡邕走近女儿,轻轻抚过她的发髻,这个动作让蔡琰想起小时候父亲教她认字时的温柔。

又听父亲道:“我蔡邕一生谨慎,如今却要女儿为我谋划退路,实在惭愧。”

蔡琰倒是依旧挺淡然的,只道:“今实是多事之秋,女儿只怕一着不慎,便是杀身之祸。”

蔡邕沉重地点点头:“你说得对。明日我便去拜访董相国,表明心意。至于卫家…”

蔡邕说着,眼中闪过一丝冷意:“既然他们不仁,休怪我们不义。”

蔡琰缓缓点头,似乎突然又想起一事:“父亲,还有一事需谨慎。前些日子,卫家与咱们来往密切,我们府上或有卫家耳目,或有人被他们买通,一切需要秘密小心做事。”

蔡邕赞许地点头:“琰儿说的是,今多事之秋,一切低调行事,小心为上。”

父女二人又低声商议了许久,烛光将他们的身影投在墙上,如同两株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的竹子。

最后,蔡邕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时候不早了,你去休息吧。明日还有诸多事情要处理。”

蔡琰行礼告退,走到门口时却停下脚步:“父亲,女儿还有一事相求。”

“但说无妨。”

“若...若女儿此生注定孤独终老,请允许我将余生投入整理父亲的文章典籍。”蔡琰的声音轻柔却坚定,“如此,也不枉父亲多年教诲。”

蔡邕喉头滚动,半晌才道:“傻孩子,你才华横溢,将来必有良配。不过…”他顿了顿,“若你真有意学问,为父自然欣慰。”

蔡琰微微一笑,那笑容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凄美:“多谢父亲。女儿告退。”

走出书房,夜风拂过蔡琰的面颊,似乎感觉到了一点湿润…

又有哪个女儿身…真就一心为学呢…

蔡邕这里风风火火,商量事情的时候,董卓这的氛围就好多了。

送别二人,董卓好生对着宋宪侯成二将问道:“奉先在兖州战事如何了?”

其实军情吕布一直往长安报送,不过见此二将来,还是问了一句。

二将知无不言,和董卓好生说了说情况。

只是两人来前吕布还没有得了陈宫信件,是以理论上还在中牟县里。

董卓听了,又是欣慰,又有些担忧问道:“中牟四战之地,奉先可说要先援兵相助?”

“不如咱再派先军马去,好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