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伦理规范的建构:基于中外的经验
- 牛静
- 1286字
- 2025-04-08 19:45:45
二 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介绍西方成果而非进行本土化的建构,如对元伦理学、新闻伦理发展、建构路径等进行介绍。[1]国外研究者对该问题的研究趋于成熟,其研究视角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对全球新闻伦理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斯蒂芬·J.A.沃德(Stephen J.A.Ward)认为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是其理论基础。[2]吉莉安·布洛克(Gillian Brock)指出世界主义是指每个人,不管其公民身份和其他社会关系如何,都拥有作为道德关怀之终极单元的全球地位,因而都有资格获得同样的尊重与关心。[3]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指出至少有三种“轴心式的”基本道德价值是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的,它们是尊重他人和对他人的义务、对生命意义的充分理解、人的自我尊严。[4]克利福德·G.克利斯蒂安(Clifford G.Christians)指出有三种原则是作为原准则(protonorm)存在的,即人类尊严、获知真理和非暴力,新闻伦理准则需要与原准则相一致,[5]因为“我们必须为那些我们并不知道、和我们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决定可以影响到他们的那些群体承担起责任”。[6]
其二,基于不同的伦理学路径探讨全球新闻伦理问题。
尼克·库德瑞(Nick Couldry)基于美德伦理对新闻伦理进行建构。他选择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美德(good)作为依据,认为新闻伦理应该根植于美德伦理。[7]斯蒂芬·J.A.沃德从契约伦理的视角对新闻伦理进行建构。他认为受全球新闻伦理指导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履行的是他们与多重社会群体之间的契约,而不仅仅是与地区性群体之间的契约。[8]莎肯塔拉·拉奥和赫尔曼·瓦瑟曼(Shakuntala Rao & Herman Wasserman)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认为规范伦理的思想必须根植于全球权力背景下的历史与政治脉络中,且认为全球新闻伦理的建构需要根植于非西方的情境中,才可以抵制西方霸权的价值观。[9]
其三,全球新闻伦理意识指导下的业务操作。
研究者指出全球新闻伦理需要从业者培养“世界性的想象力”和承担全球公民责任(斯蒂芬·J.A 沃德)。[10]马吉德·德黑兰尼(Majid Tehranian)提出了“和平记者十戒律”以促使新闻从业者理性报道冲突新闻。[11]卡利·威尔-约尔根森和默文·帕蒂(Karin Wahl-Jorgensen & Mervi Pantti)对传统报道方式提出了反思,指出新闻从业者在提供中立事实时,需要考虑世界四海一家的大同理念和全球情怀中对他人的同情伦理,应该富有同情心地呈现受害者的情况,从而使全球公众在阅读新闻时感同身受。[12]
如何审视与建构全球新闻伦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议题,各国研究者从世界主义、美德伦理、契约伦理等角度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跳出狭隘的地方框架,在更为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下审视媒介的伦理责任。然而,研究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是分散的而非系统的;对世界主义的论述较为宏观,而没有考量世界主义的流派及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等新闻伦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者们在讨论如何建构全球新闻伦理时缺乏东方伦理经验,中国的媒体经验及传统伦理并没有进入目前国际社会的讨论之列。
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分析新媒体对区域性新闻伦理的冲击,进而分析建构全球新闻伦理所面临的来自道德特殊性理念、东西方价值冲突等的挑战,随后结合中国传统伦理梳理不同的道德思考路径,在考察中外新闻伦理信条的基础上,提出与东方伦理、我国媒体经验兼容的新闻伦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