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笔者在过去30多年外交史研究历程中,不断接触到陆征祥,但受过去刻板印象影响,并不认为他是优秀、重要的外交官,没有要好好研究他的想法。直到2007年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外交档案开放“驻比使馆保存档”后半部,提供许多全新而重要的史料,笔者除据此写成《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一书外,对这个档案的身世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几经追索,发现这个档案是1920年代陆征祥带到欧洲,后来再交给中国驻比利时使馆的,意外地保存了民初外交的内部视角,学术价值极高。接着笔者又用这个档案前半部中的《国体问题来往电》,与英国外交档案(F.O.)及《日本外交文书》对照,写成《洪宪帝制外交》一书。[1]

两本专书完成后,笔者对陆征祥的外交观念及手腕,有了较深的体会与认识,也对当时北京政府的外交处境更加了解,脑中浮现探索陆征祥与中国外交的念头。恰逢台北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与比利时布鲁日本笃会圣安德鲁修道院(St.Andres’Abbey in Bruges)签约合作,将陆征祥保存于该修道院的私人文书与文物于2018年完成数字化扫描,共2万多页,2019年1月起以“陆征祥文书”之名在台湾史研究所档案馆开放使用,开启了可以贴近陆征祥内心世界的一扇窗。[2]笔者于2019~2021年做了较长时间的大量阅读,逐渐有可以写本专书的把握。

现在看来,陆征祥的外交生涯多彩多姿,经手许多重要交涉,对国际公法、公理正义有过憧憬,但在巴黎和会中理想幻灭,随即出使瑞士,最后因国事动荡、夫人过世等重大失意,告别俗世,进入天主教修道院,却意外获致非凡的宗教成就。笔者一方面自认为与陆征祥有特别的缘分,一方面感觉将陆征祥的外交生涯、精神生活做较全面研究有其意义,而且各方面条件似已具足,乃不揣谫陋撰写本书,就教于读者诸君。


[1]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洪宪帝制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有关03-13“驻比使馆保存档”之身世,详见本书第七章第五节。

[2] 陆征祥文书之由来及详细内容,参见冯先祥《圣安德鲁修道院杂记:陆征祥的史料、回忆录与传记》(台北《古今论衡》第31期,2018年10月)及台北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档案馆T1063陆征祥文书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