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有关本研究的经济统计数据

一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一是访谈调查法,包括个别访谈、集体访谈,必要时开展电话访谈。二是实地观察法,由课题组成员到县、乡和镇进行实地观察,获得直接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和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音像手段进行保留。三是会议调查法,由课题组与省、县扶贫单位召开小型座谈会开展调研,有助于了解总体现状和政策措施。四是抽样问卷调查法,村调查和入户调查将采取这种方法,问卷由科研局统一编制,被调查的家庭户按规定科学抽取,以取得较为规范、统一和完整的信息。五是典型调查法,对有代表性的农户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六是文献调查法,通过对国家和当地有关精准扶贫的文献进行搜集和摘取,进一步提升本次调研的深度。

二 资料与数据来源

本书所涉及的统计数据有以下几个来源。①林川乡政府提供的乡及村的有关数据。②作干村村委会提供的资料,主要包括村文字档案和电子档案资料、村上报上级单位材料、上级单位下发至村委会材料,少数数据为村干部根据全村经济社会情况的估算。③本课题组调研所得数据,包括村调研和入户调研。调研方法包括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会议调查、抽样问卷调查、典型调查和文献调查。本课题于2016年12月开展了村庄调查;于2017年2月开展了针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抽样问卷调查和其他访谈调查,样本数量为60户,涉及人口241人。2017年7月开展的第三次调研主要是了解2017年上半年的村庄最新发展变化,并就相关问题开展补充性和扩展性调查。

三 抽样方法

本课题于2016年12月进行了村庄调查,在2017年2月开展了针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抽样问卷调查,同时还开展了一些重点户和重点人口访谈。样本数量为60户,涉及人口241人,占全村总户数的47.2%,占全村总人口的53%。其中,贫困户30户、贫困人口120人;非贫困户30户、非贫困人口121人。

本调研的村内问卷调查样本单位是住户。因为是以贫困村为考察对象,村内人口是由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构成,不仅仅要考察贫困村的贫困与脱贫情况,还要考察贫困村的发展情况,所以样本抽样既包括贫困户,又包括非贫困户。

如果不考虑样本对贫困村贫困程度的代表性,那么理想的抽样方法是对村内所有住户进行完全随机、等距、分组等抽样方法。受样本数量限制,这样的抽样方案对村内贫困户不具代表性。因此,为了保证样本对村内所有住户及贫困户的代表性,本入户调查采取了分层抽样方法。该方法是把一个总体分为不同子总体(或称为层),按规定的比例从分层中随机抽取样品,虽然抽样手续比简单,但是具有样本代表性较好、抽样误差较小的优点。

具体抽样时,以全村7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6户非贫困户家庭名单为基础,建立抽样框;对两组抽样框采取随机起点等距抽样,抽取了30户贫困家庭与30户非贫困家庭,抽样比分别达到了42%和54%。虽然调研组成员在当年春节过后就开展了入户调查,但是仍有多户人家因出门打工或走亲戚而家中没人,为此,相应分别补充了其他的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不过,由于作干村的抽样比率较高,降低了样本调整对数据可信度的影响。在推算村庄总体状况时,则用两类户数对各自样本统计数进行加权统计。

四 分析方法和数据可靠性

本调研在核算和分析调查数据时,分别计算了30户贫困户和30户非贫困户的社会与经济数据,在此基础上汇总产生了60户调研户的总体情况。根据30户贫困户和30户非贫困户的分层抽样比,估算了所有贫困户、非贫困户和全村总体的经济与社会数据。由于本调研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分层抽样比分别达到了42%和54%,估算的全村总体的经济与社会数据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本书统计图表中,除特殊标注,均来自作干村的村庄调研。


[1] 李健胜:《汉族移民与河湟地区的人文生态变迁》,《西北人口》2010年第4期。

[2] 刘中和:《论河湟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文化演变——以马家窑、齐家、辛店和卡约文化期为考察范围》,《文化研究》2014年第20期。

[3] 李健胜:《汉族移民与河湟地区的人文生态变迁》,《西北人口》2010年第4期。

[4] 霍福:《南京“竹子巷”与青海汉族移民——民族学视野下民间传说故事的记忆和流变》,《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 赵永:《近代河湟地区移民》,《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6] 梁新生:《简论清代河湟地区自然灾害成因》,《柴达木开发研究》2015年第12期。

[7] 陈新海、刘永清:《清代河湟地区的土地垦殖与环境变迁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