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老师”的三点认识
在新中国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好老师的“四个标准”。
我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讲话,语言平实,内涵丰富,有理有据,有情有义,不是官样文章,不是应景文章,而是一篇用心之作,从中我读出了谦虚、真诚和对老师的友善,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反复学习、反复领会。习总书记说“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我们也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讲话是我们老师成为好老师的“镜子”。
学习讲话之后,我个人有一些初步的体会与收获。我想,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学习体会与收获。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学习的初步收获,对我而言,就是进一步明晰了、坚定了我做老师的几个认识和观点。
1.好老师是学生培养出来的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有时也跟年轻老师说,好医生是病人培养出来的,好演员是观众培养出来的,好老师是学生培养出来的,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学生,我们要善待我们的学生。
这个看法,是我做老师做久了慢慢体悟出来的,我认为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好学生的好学、好问和对老师的好,无形之中对老师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迫使你比学生更好。好学生会让老师更好,这个观点可能没有人反对,陶行知说:“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
好学生会让老师更好,那么所谓的“差生”呢?“差生”能不能培养好老师呢?回答也是肯定的。
全国名师李镇西老师主动要求带“差班”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他说:
有一年,我主动要求担任了一个由全年级行为习惯和学生成绩都很糟糕的“差班”的班主任……我反复和任课老师聊一个观点: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我们在教这个班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我们想象不到的难题,而每一个难题都是课题,因此,教书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科研的过程。
可以说,李镇西老师就是带“差班”带出来的好老师。所以说“差生”也可以培养好老师。
我想,如果我们的老师都有“好老师是学生培养出来的”的牢固观念,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摆正我们的位置,摆正我们的心态,一定能够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尊重、理解、宽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那么,我们老师是否要一味地迎合学生、讨好学生呢?不,当然不是。一方面我们要教育学生,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这两个角色定位是不能改变的,老师不能放弃教育者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说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差异。
2.好老师是愿意把职业做成事业的人
职业,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事业,却是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是一辈子的坚持。如何区分职业心和事业心呢?可能见仁见智,按照我的初步理解,对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是职业之心,而不计付出、不计得失才是事业之心。
教师工作首先是一个职业,是绝大部分老师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作为一个职业,要干好它,也需要基本的职业精神,如忠诚与热爱,这恐怕是所有职业的共同要求。对教师工作而言,没有基本的职业精神,就不可能有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和付出,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工作还是一项事业,比一般职业的责任更加重大。教师肩上,一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说“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做老师“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也就是说,合格的老师要有职业心,而好老师不仅要有职业心,更要有事业心。如果说职业心要求的是正常的付出,那么事业心要求的就是超常的付出;如果说职业心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的得失,那么事业心更多考虑的则是事情的成败。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事业心,只是关注个人的名利得失,那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
李希贵曾经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那么,你就不能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却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同样道理,好老师就是不同于一般的老师,他应该有比一般老师更高的追求、更多的付出。
3.好老师是苦干加巧干干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好老师不是天生的。”也有人说,好老师不是评出来的,是说出来的、听出来的、读出来的、写出来的、悟出来的,总之,是干出来的。
对治国理政来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教书育人来讲,“空谈误人,实干兴教”。
好老师的“干”,需要“苦干”,也需要“巧干”。
所谓苦干,就是“八小时以外,奋斗终生”。这是著名史学家谷霁光的一句名言。他一生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如江西大学校长、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等),但他视学术为生命。他说:“学者不治学,虽生如死。”所以他坚持“八小时以外,奋斗终生”,他的一生是伏案而读的一生,是伏案而作的一生。
“八小时以外”本来是休息与休闲的时间。列宁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当然需要休息,但如何休息与休闲,个体差异很大。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有一篇文章——《业余时间决定人生》,主要观点是: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不在上班时间,而是在下班的时间……大家都有正常的8小时全职工作,这8小时内就很难看出高低。你愿意把业余时间奉献给什么,自然也就成了人生的关键了。哈佛也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义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如果说,军人的任务是打仗和准备打仗,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师的任务就是讲课和准备讲课了。教学讲究“七分备三分讲”,备课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是个无底洞,“八小时之内”备课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有的好老师是“用一辈子备一堂课”。
关于老师业余时间的休闲生活,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有一篇硕士论文——《中学教师休闲生活探析——以C市某中学为例》,其中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发、收120份,其中一个问题“你经常参加的休闲活动有(列有15个选项)”的调查结果,排在前五位的是:
上网聊天、浏览信息、看电影65.9%;
看电视、听广播52.7%;
一般健身50.5%;
打麻将、打纸牌34.1%;
发展兴趣爱好,如下棋、绘画、书法29.7%。
而“阅读、写作、按计划学习、上图书馆看书”为15%,排在第11位,有18位老师。
这个调查结果有没有普遍性?其他地方的中学老师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没有调查,不好说,但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没有用于读书、备课的老师,却大有人在。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故步自封,自以为是,是很多中学老师的通病。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桶水”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上海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也常问老师关于“水”的四个问题。其一,老师若干年前的那桶“水”,现在还剩下多少?其二,剩下的这桶“水”,水质如何?其三,学生会喝下你倒的这碗“水”吗?其四,如何让学生自己找“水”喝?
2014年9月18日,华南师大文学院曹础基教授在该校一个学习论坛上跟中文系师范生算了一笔账,“人教版教材规定小学生要掌握一百二三十篇古诗文,中学六年加起来至少三百篇,将这三百篇古诗文比作一碗水的话,将来要教语文的中文系师范生就得要准备好一潭水,准备这一潭水需要掌握多少篇呢?但现在,有些老师甚至连一碗水也没有”。
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是“缺钙”;没有扎实的学识,是“缺水”。“缺钙”“缺水”的老师,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的。
那么,“一潭水”从哪里来?光靠“八小时以内”肯定是不够的。没有“八小时以外,奋斗终生”的信念和做法,就不可能有一潭水,就不可能有扎实的学识。
学识是需要积累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古人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如果还不抓住“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来阅读、写作与思考,扎实的学识从何而来?不学无术很正常,在学校里,最怕的就是不学有术的人。
所谓巧干,就是“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下的很多中学教师,常常有职业的倦怠感,而有的老师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还觉得有职业的新鲜感,还能够常教常新,还有做老师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应该成为好教师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生活方式。
(原载于《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12期,发表时副标题为“学习总书记第30个教师节讲话精神的初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