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经济形势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外有所患、内有所忧的复杂形势下,中国经济迎难而上,继续保持总体稳定、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2018年中国经济取得重要的成绩: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增速位于合理区间内;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内需动力保持强劲,物价就业表现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凸显,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风险水平整体可控。当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部分结构性问题,面临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系统性金融风险点多面广,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突出,结构性杠杆风险值得关注,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变幻莫测。2019年,中国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政策方略,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增速水平略有放缓

2018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内。综合来看,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大关,实际经济增速为6.6%,较2017年放缓0.2个百分点(见图1-6),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30%。分季度看,2018年四个季度我国GDP实际分别增长6.8%、6.7%、6.5%、6.4%,呈现逐季回落趋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4644元,同比增长6.1%。

图1-6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速

资料来源:Wind。

从生产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引领新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4734亿元、366001亿元和46957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2%、40.6%和52.2%(见图1-7)。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过经济总体增长速度,达到7.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顶梁柱”。具体来看,2018年工业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66.2%。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幅达到30.7%;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产业增加值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图1-7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资料来源:Wind。

从需求看,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动力结构发生改变。2018年,消费增长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继续凸显。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较上年大幅提升17.4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占比提高。投资驱动效应有所削弱,2018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增速较上年放缓1.1个百分点。受地方政府去杠杆影响,2018年基建资金大幅缩减,基础设施投资额仅增长3.8%,这是造成投资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2018年制造业投资增长9.5%,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这一回暖现象部分得益于制造业企业利润的回升。对外贸易方面,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不利形势下,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比上年减少5217亿元。出口和进口增速出现同步下滑(见图1-8)。因对中美“贸易战”持有继续升级的预期,国内厂商出现“抢出口”行为,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中国外贸损失。在贸易争端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我国对外经济面临受挫风险。但是,随着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顺利举办,我国坚定地展现出持续扩大开放的决心以应对来自国际复杂环境的困难与挑战。

图1-8 进出口差额与增速变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

综上,在置身复杂严峻国际形势、面临前所未有发展挑战的2018年,我国经济整体稳中有进,虽然增速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合理运行区间。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内部需求持续发力,最终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二)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就业形势表现良好

201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波动温和。从消费领域看,201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当月同比与环比数据除受“春节效应”影响而在年初出现较大波动外,其余月份波动趋平,总体延续了2017年的上涨态势(见图1-9)。2018年CPI同比上涨2.1%,增幅较上年扩大0.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由降转升是拉动CPI加速上涨的主要原因。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我国能源价格增速较快。但是由于服务价格涨幅回落,核心CPI增速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从生产领域看,2018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购进价格指数(PPIRM)分别较上年增长3.5%和4.1%。二者当月同比增速均表现出“倒N”形走势,其中PPIRM增幅始终高于PPI增幅,反映了我国工业企业增长质量的提高(见图1-10)。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成为影响PPI增速上升的主要原因。上游行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于中下游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价格增速出现回落,带动PPI整体增速下滑。

图1-9 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与环比变动

资料来源:Wind。

图1-1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与购进价格指数(PPIRM)变动

资料来源:Wind。

2018年,我国就业形势良好。201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61万人(见图1-11),较2017年增长10万人,创历史新高。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低于5.5%的预期目标,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双创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增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与物价的双重稳定说明我国政策实施有效,同时反映了我国经济具备平稳发展的良好基础。

图1-1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资料来源:Wind。

(三)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

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现成效,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经济转型循序渐进,发展进程蹄疾步稳。具体来看,“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新成果。2018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5%,继续保持高水平(见图1-12)。煤炭、钢铁去产能效果显著,全年共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以上,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去产能任务目标。随着加快优质产能释放政策的持续推进,传统能源生产有望恢复增长。房地产去库存扎实推进,201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较上年同比下降11.0%,棚改货币化力度不断增强。宏观杠杆高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居民与政府部门杠杆水平总体可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杠杆率较上年末下降0.5%。减税、降费等积极财政政策陆续推出,制度性交易成本逐渐降低。生态短板得以补长,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投资同比增长43.0%。

图1-12 煤炭、钢铁产量及工业产能利用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Wind。

2018年是三大攻坚战开局之年。重大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系统重要性机构风险可控,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势头得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83862亿元,未超规定限额,新增地方债规模与PPP投资规模显著缩小。精准脱贫卓有成效。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下降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1.4%。污染防治成绩斐然。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3.0%,清洁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上升1.3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增长6.5%。

(四)监管体系全面升级,引导金融回归本源

延续2017年金融监管不断强化的趋势,2018年我国金融监管整体继续以“严”字当头,金融监管持续深化。一是监管体系发生重大变革。2018年“两会”通过银监会与保监会合并为银保监会的机构改革方案,长达15年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成为历史,“一委一行两会”监管新格局正式形成。二是监管职责更为明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起到整体协调功能,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统筹负责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主体,银保监会与证监会负责维护金融行业稳健运行,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监管政策不断细化。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商业银行表外理财、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民间借贷及网络借贷等可能隐含重大金融风险的金融业务监管不断强化。从分业监管到协同监管、功能监管,意味着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对实现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在强监管作用下,我国金融去杠杆加快步伐。以银行业为例,2017年以来,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主要针对同业业务、表外理财与非标业务进行针对性监管,严管嵌套、通道等乱象。2018年,我国同业存单实际发行规模仅比上年增长4.6%,增速实现显著下跌(见图1-13)。表外理财业务规模有所收缩,理财发行量同比增速出现持续负增长。201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略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流动性持续增强,资本充足率高,杠杆率处于低位,风险整体可控(见表1-2)。

图1-13 同业存单发行情况

资料来源:Wind。

表1-2 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

2018年,我国M2同比增速表现平稳(见图1-14),深刻映照了“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政策要求。受金融去杠杆以及中美“贸易战”影响,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下滑。中国人民银行预调微调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流动性管理举措,保障了金融稳定前提下实体经济的正常融资需求。

图1-14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与M2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五)“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所缓解,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抓好主要矛盾、解决发展问题是实现平稳过渡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保障。目前,我国社会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在经济运行中,就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考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40年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11.4%、10.4%、10.4%和9.0%,各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相对缩小。从产业结构看,各经济区域增长动力实现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从投资情况看,2018年,东、中、西及东北地区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5.7%、10.0%、4.7%和1.0%,中西部地区吸引投资水平有所增强。目前,我国已形成东部领跑、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格局,各区域分别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推进经济协调性发展。

考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表1-3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251元、1461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同比增速分别为5.6%和6.6%,差额扩大速度减慢;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26112元和12124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分别实际增长4.6%和8.4%,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提升较快。

表1-3 中国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

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也已发生变化。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通过放缩需求总量的宏观政策调控方式已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升级转型所面临的困难,相反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触及我国经济体制机制的根基。经过三年砥砺奋战,“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重要进展,然而,“僵尸企业”仍未完全清退、部分城市“炒房”热度仍然不减、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仍居高不降,诸多问题指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是长期性的。虽然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能动摇。

展望2019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思潮纷纷抬头,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不惜打破全球经济平衡以促进本国发展,各国经济发展协同性被严重削弱,立场分化趋势愈发明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遭到挑战,世界经济形势由不确定转向更不确定。

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主要面临以下不确定性因素。一是中美“贸易战”可能再度升级。随着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美国总统大选波澜又起,特朗普政府有强烈动机对我国实施强硬战略。二是全球债务问题压力不减。全球主要经济体杠杆水平持续上升,美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创历史新高,中国杠杆结构性问题亦较为突出,部分新兴经济体主要面临外债压力。三是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面临贬值风险。2019年美联储或继续加息操作,伴随欧日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新兴市场国家融资环境更为恶劣,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可能持续深陷货币贬值的“泥淖”。

整体而言,在风险因素的作用下,2019年世界经济预计难以维持稳健复苏势头,放缓与调整或将成为新的“关键词”。发达经济体可能面临经济趋缓、分化加大等风险,整体增速进一步下降至约2%。欧盟不仅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英国脱欧等诸多政治经济问题将更加凸显,欧盟国家增长可能加大分化倾向。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增长减弱、风险增加的趋势。IMF预计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小幅降至4.5%。

2019年中国经济面临新风险。一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外需不确定性实质性加大。二是杠杆结构有待调整。高负债结构上的严重失衡致使债务风险主要集聚在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上,需要进行结构性去杠杆。三是金融市场风险需要警惕。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都受制于外部环境,需要重点关注。

2019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产出平稳、结构优化的态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好“六个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展望2019年,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困难重重,但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路线,中国经济底子厚、韧性强、潜力大,加之以积极态度应对贸易摩擦、以稳健政策化解金融风险、以创新眼光引导产业发育、以鼓励方式激活企业动力的政策配合,必将实现经济增长出现新跨越、经济发展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