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巾类名物词

巾类名物词是指表示具有敛发功能的首服专名。上古时期的首服巾类名物词主要有、巾、帻、免/(wèn)。

一 巾类名物词词项语义特征

,束发的帛。《说文》:“冠织也。”《释名》:“,以韬发者也,以为之,因以为名。”《仪礼·士冠礼》:“缁,广终幅,长六尺。”郑玄注:“一幅长六尺,足以韬发而结之矣。”《汉书·江充传》:“冠步摇冠,飞翮之缨。”颜师古注:“,织丝为之,即今方目纱是也。”清恽敬《说弁二》:“古者敛发以,如后世之巾帻焉。”

【巾】

巾,裹头的头巾。《洪武正韵》:“蒙首衣也。”《玉篇》:“佩巾,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急就篇》注:“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头也。”扬雄《方言》:“覆结,谓之帻巾。”《释名》:“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于四教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头巾》:“古以尺布裹头为巾。后世以纱、罗、布、葛缝合,方者曰巾,圆者曰帽,加以漆制曰冠。”

【帻】

帻,古代包扎发髻的巾。《说文·巾部》:“发有巾曰帻。”《玉篇》:“覆髻也。”《急就篇》注:“帻者,韬发之巾,所以整嫧发也。常在冠下,或但单着之。”扬雄《方言》:“覆结谓之帻巾。”《广雅》:“承露帻,覆结也。”蔡邕《独断》:“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群臣皆随焉,然尚无巾,如今半头帻而已。至王莽内加巾,故言王莽秃,帻施屋。”《后汉书·舆服志》:“古者有冠无帻,秦加武将首饰为绦袙,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未冠童子帻无屋。”

【免/(wèn)】

免,古代丧服,去冠括发,以布缠头。《礼记·檀弓上》:“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陆德明释文:“以布广一寸,从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又却向后,绕于髻。”《仪礼·士丧礼》:“众主人免于房。”郑玄注:“齐衰将袒,以免代冠……今文免皆作。”《左传·僖公十五年》:“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杜预注:“免、衰绖,遭丧之服。”《左传·哀公二年》:“使大子。”杜预注:“者,始发丧之服。音问。”孔颖达疏:“此用麻布为之,状如今之着幓头矣。”

二 巾类名物词词项属性差异

,束发的帛。在所测查的文献中共有8例,均见于上古中期的《仪礼》。

(65)“宾盥,正如初,降二等,受皮弁,右执项,左执前,进,祝,加之如初,复位。”(《仪礼·士冠礼》)

巾,裹头的头巾。在所测查的文献中,仅2例,《诗经》和《仪礼》各1例。

(66)“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诗经·郑风·出其东门》)

帻,古代包扎发髻的巾。在所测查的文献中仅有1例,见于上古中期的《春秋左传》。

(67)“齐侯赏犁弥,犁弥辞,曰:‘有先登者,臣从之,皙帻而衣狸制。’”(《春秋左传·定公九年》)

——杨伯峻注:帻,《说文》:“发有巾曰帻。”段玉裁注引《方言》:“覆髻谓之帻巾。”

免/(wèn),古代丧礼中去冠括发、以布缠头的首服。多用“免”。在所测查的文献中,“免”有55例,其中上古中期7例,上古后期44例;“”有4例,其中上古中期3例,上古后期1例。

(68)“主人髺发袒,众主人免于房。”(《仪礼·士丧礼》)

(69)“季氏不,放绖而拜。”(《春秋左传·哀公十二年》)

首服有“分贵贱、别等威”的作用,上古时期最为显著。同是敛发,贵族用冠,平民扎巾,贵贱从头开始便一目了然了。上古文献对于平民生活的记录非常有限,所以首服“巾”类词语的使用频率是极低的,不是因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失,而是因为巾的使用者的低贱。

由用巾裹头,发展为用巾包扎发髻,帻便成了平民敛发的重要物品。但在汉以前,二者的应用还是限于平民的。,是敛发的帛,仅见于《仪礼》。在现实生活中,贵族会先使用它敛发,然后再戴冠。免/(wèn),古代丧服,相当于丧冠,去冠括发,以布缠头。

巾类名物词词项属性差异见表1-10,词频统计情况见表1-11。

表1-10 巾类名物词词项属性分析

表1-11 巾类名物词词频统计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