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手记

单波 王松茂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媒体发展也进入传播创新的时代。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塑造了中国媒体发展的路径。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本刊更加意识到,我们必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沉浸于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中国问题与创新实践,提炼中国媒体发展的智慧,才能回馈伟大的改革开放。

沉浸于中国媒介市场领域可以发现,在中国媒体产业超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所释放的巨大活力。特别是在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产业化的背景下,媒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媒介融合的驱动下,新技术正在对传统媒体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创新在媒体产业发展中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日益凸显,为此,本年度报告对市场主体、新型业态、企业转型予以特别关注。《2017年中国数字营销行业发展调查报告》通过考察普通员工对数字营销行业现状的感受和困惑、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判断,并结合数种重要的行业研究报告进行综合分析,观察数字营销行业的发展现状,并总结了数字营销行业的趋势:以效果为导向的广告需求催生出广告产品样式的翻新以及广告代理方式的转变,科技的创新为广告产品的投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渠道,消费者在碎片化的信息汲取模式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之下,越来越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营销内容上,广告效果的监测和预估向更为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中国互联网电视产业组织优化与政策创新研究》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规模持续减少,互联网电视用户规模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的背景下,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重点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电视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产业创新的对策建议:提供优质的互联网电视节目内容,创新互联网电视产业的技术手段,拓展互联网电视产业的增值业务,调整互联网电视产业的商业模式,强化政府规制与提供政策支持结合。《中国电影众筹商业模式发展现状调查》通过观察我国电影众筹平台及其商业模式现状发现,收益类型的差别代表着新商业模式的重点,作者对当前中国电影众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收益类型可归纳为实物收益、资金收益、其他权益三种。在商业模式优化发展过程中,以资金收益模式为代表的单一商业模式逐渐向多元综合型商业模式演进,并形成了优化顾客价值链、促进电影消费边际效益递增、适应电影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发展等特点。但在迈向成熟化发展过程中,在商业模式上仍存在盈利目的一边倒、缺乏电影产业特点、管理机制欠缺、易受行业弊端影响等问题。《传统广告公司的数字化转型研究》一文关注企业转型问题。广东省广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标杆型的传统广告公司,在数字化的冲击下,传统广告公司面临向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挑战。作者深入分析了样本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进行的积极探索: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数字化产业布局,成立大数据中心实体部门,助力各业务部的发展,广泛吸纳数字化人才,为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做储备;联合多家企业搭建大数据营销生态系统,创建G-Nora平台打造“广告界的天猫商城”、针对营销的各个环节自主研发相关数据产品,以更好地服务于客户的多重需求。同时,作者也发现,广东省广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仍然存在思维方式转变难、新老策划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数据边界、已有的渠道模式或供应模式使得大数据产品的推广受到限制。

沉浸于中国媒体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使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媒体以创新的姿态转向跨文化传播,在一个相互交往又相互冲突的世界里,以“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方式寻求文化间的互惠性理解与合作。《2017年跨文化传播事件评析》广泛搜集了2017年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案例,提取十大典型的跨文化传播事件,试图挖掘文化交流与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便在清晰、全面地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浪潮此消彼长的现实格局中,进一步反思多元文化和谐并存的可行之道。《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媒介接触与中国形象感知》关注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日益增多的在华留学生群体,深入调研其跨文化媒介接触行为模式及其认知中国的方式和深层动因,并且通过分析在华留学生跨文化媒介接触和直接经验的特征,提出在优化跨文化传播基础上建构中国形象的路径。《在穗非裔群体的健康信息寻求与健康促进研究》通过问卷、深访和实地调研等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在穗非洲裔群体的健康信息寻求影响因素、健康信息寻求与健康促进的机构与途径展开研究,提出了跨文化的健康传播策略。

沉浸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之一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在实现区域发展平衡、消除交流贫困的过程中,传播创新和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可忽视。《2017年我国中西部传播创新报告》结合中西部地区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从传统媒体转型、媒体对农传播、主动补位“一带一路”报道和促进民族团结四大方面,勾勒出2017年中西部媒体的传播创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宁夏移民村的媒体使用与关系重构调查》通过对宁夏规模较大移民村村民媒介使用状况的调查,发现重电视机的物质属性、轻电视内容的偏向折射出移民因失去土地而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人际传播与网络沟通整合了不同场域的村民,使之形成新的经济利益和价值认同的共同体。《乡村传播视域下“精准扶贫”报道的效果研究》则选取贵州省和陕西省的少数民族村与西部贫困乡村为田野地点,深度了解贫困户的媒介接触情况,探讨“精准扶贫”报道在乡村传播这一基层传播闭环中的效果及其改进机制,认为当前“精准扶贫”报道与贫困户的媒介接触、信息传播和利益诉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并构建了面向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政策信息传播模式,提出了改进“精准扶贫”报道效果的建议。

沉浸于媒体与社会发展矛盾,在媒体实践的田野中发掘中国的创新元素,是我国学术研究用全球化的视野探讨本土问题,又用本土学术创新回馈世界的方式。《澎湃新闻的互联网传播创新》探索了主流媒体如何在承担重要社会价值与责任的同时,大胆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方式,以促进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澎湃新闻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利用先进技术生产最冷静的思想分析和最活跃的时政新闻,在网络新闻领域取得了可观的传播成效,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标志,实现了从现象级媒体向平台级互联网媒体的道路拓展。《残障文化与另类新媒体传播:基于传播行动者的视角》将近年来互联网新兴的残障文化放入中国助残社会组织变迁的宏观历史脉络之中,通过聚焦两个残障微信公众号的个案研究,对残障另类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实践进行政治经济结构的语境化分析,探讨残障组织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建构残障文化、开展公众倡导与残障社群建设。从传播行动者个人生命史的角度来理解残障文化与身份认同的相互关系,分析中国语境下的残障组织与政府、基金会、专业媒体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关系,以此帮助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残障文化的生成方式。《清明祭祖的文化传播意涵分析》则阐释了清明祭祖深邃的文化内蕴,作者认为,清明祭祖形成了“三层递进”模式,即由形式共享递进至意义认同,再递进至信仰塑造。在年复一年的反复演练和意义确认中,对清明祭祖产生一种笃定不移的精神状态,是谓信仰塑造。在“三层递进”过程中,公认的道德标准、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一一落到实处,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借此建立。清明祭祖的当代复兴,既是对文化传统的接续,也是对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困境的回应。

波澜壮阔的中国媒体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时代问题和传播智慧,我们身处其中,庆幸时代机遇,感受社会责任,祁望在宏阔的视野与敏锐的洞察中呈现中国媒体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们一直在努力,而且越来越多的同仁愿意与我们一起努力。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想,为了中国媒体创新的精神,我们应该一直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