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工伤康复的基本内涵、服务特点及服务内容

工伤康复是国家和企业体现人文关怀,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准确把握和厘清工伤康复的相关内涵、服务特点及服务内容,是全面有效地构建以职业康复为核心的一站式工伤康复平台的前提和基础,是更好地保障职工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一)工伤康复的基本内涵

工伤康复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是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尚无对工伤康复的权威定义,它通常是指在工伤保险制度框架下,以工伤职工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促进工伤职工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运用现代康复的技术与手段,为工伤致残人员提供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提高其身体功能以及生活处理能力、劳动能力,促进其适应或重新适应工作、家庭、社会生活的管理手段和措施。

工伤康复服务群体主要是因工伤(含职业病)致残或造成身体功能障碍,具有康复价值,需要进行医疗康复和职业社会康复的职工。一般来讲,只有存续工伤保险关系的职工才能够享受工伤康复待遇。工伤康复包括医疗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医疗康复是保证工伤职工全面康复的前提;职业康复是医疗康复的发展和完善,是帮助工伤职工保持和恢复适当职业能力的必要途径;社会康复则是帮助工伤职工回归社会的重要措施。目前,就我国现阶段工伤康复的发展水平而言,工伤康复机构所开展的工作内容主要集中于工伤医疗康复和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两个方面,工伤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仅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工伤医疗康复是工伤康复的基础,工伤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分别是工伤康复工作未来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

(二)工伤康复的服务特点

工伤康复的本质是在工伤保险的范畴内将现代康复学应用于工伤职工这一特定的群体,工伤康复属于康复的范畴,其康复目的和原则与传统的医学康复是相同的,但又有别于传统的医学康复,具有显著的特点。

1.特定的服务对象

工伤康复的服务主体是工伤伤残职工,即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而引起残疾或功能障碍,并经劳动保障部门确认的工伤职工。工伤康复实实在在地体现工伤保险对工伤职工利益的有效保护。工伤职工群体大多为青壮年劳动者,其残疾或功能障碍为外伤或职业病所导致,不同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功能障碍。

2.明确的工作目标

工伤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工伤职工全面回归家庭、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特别强调重返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工伤康复不同于针对残疾老人、儿童和疾病致残对象的康复,有着明显的工作、职业色彩。在医疗康复的基础上,围绕工作能力保持与再造这个核心,通过专业化的职业康复评估与训练程序,利用现有的再就业社会资源促进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

3.多种干预手段

除采用医疗康复的手段和技术提高工伤职工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外,还利用教育康复、社会康复的手段及职业康复的技术和方法,尤为重要的是利用心理康复手段促进工伤职工重返社会、重返工作岗位。这是因为一方面工伤职工往往处于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突发的意外使工伤职工的身心受到重创,极易产生消极或脆弱情绪等;另一方面由于工伤职工因工致残后将面临伤残补偿、单位安置等多方面矛盾和摩擦,敏感、厌世等心理问题一般较其他疾病或损伤更为突出。因此,工伤康复应强调全过程的心理干预与支持。

4.计划性和强制性相结合

工伤康复在入院出院标准、治疗时间、康复内容、所达目标等方面均有较强的计划性。从工伤职工申请进行工伤康复开始,就严格按照计划程序和内容实施康复评定和治疗,包括主管部门首先初步确定工伤康复期(即进行工伤康复治疗的时间),康复工作人员拟定具体治疗计划及预期可达到的目标并通知社保主管部门备查。此外,康复结束后工伤职工的各项工伤赔偿和相关待遇等也都有较强的计划性和预定目标。

同时,工伤康复作为工伤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补偿性和强制性。如我国现行采用国际通用的“先康复后补偿”的原则,社保主管部门规定工伤职工必须先进行康复,然后才能进行后期的伤残鉴定和工伤补偿。

5.强调多方位的沟通与协调

工伤康复涉及企业、医疗机构、工伤经办机构等多个部门。工伤康复的实施除需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外,还要协调工伤职工与其工作单位的关系,协调医疗综合治疗机构和专业康复机构在适时转诊和医疗康复衔接等方面的关系,指导工伤职工及家属了解相关工伤保险政策等,以促使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和促进工伤职工早日重返工作岗位。此外,工伤康复机构还需要定期与社保经办部门沟通以加强协调提高康复效率。

6.特定的费用来源

对于工伤职工而言,工伤康复实际上是一种工伤待遇,只不过这种待遇不是以补偿金的形式体现,而是通过为工伤职工提供各种康复服务来体现,这些服务的费用和成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表1-2 工伤康复与一般疾病康复的比较

(三)工伤康复的主要服务内容

现代工伤康复以工伤职工的全面康复为服务理念,涉及的服务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了工伤预防、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以及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等专业技术类工作,也包括了工伤康复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伤康复标准的拟定以及工伤康复管理等工作。就我国现阶段工伤康复的发展水平而言,工伤康复机构所开展的工作内容主要集中于工伤医疗康复和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两个方面,工伤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仅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工伤医疗康复是工伤康复的基础,工伤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分别是工伤康复未来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

1.工伤医疗康复

工伤医疗康复是工伤康复的重要基础,也是工伤康复服务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它,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将无从谈起。工伤医疗康复主要是利用各种临床诊疗和康复治疗的手段,改善和提高工伤职工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神经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创烧伤康复、运动作业疗法等,从广义上讲,还包括手术、药物等促进功能恢复的临床诊疗技术。通常在工伤职工临床急救诊疗结束后,即可开展工伤早期临床康复介入治疗。

2.工伤职业康复

工伤职业康复是工伤康复的核心部分,是促进工伤职工就业返岗的重要环节,也是工伤康复区别于其他康复服务的最关键环节。工伤职业康复主要围绕工作能力的保持与再造这个核心,通过专业化的职业康复评估与训练程序,使工伤残疾职工重新恢复职业劳动能力。职业康复的最终目标是根据工伤职工职业兴趣和身体功能使其从事力所能及的职业劳动,进而使工伤职工恢复就业能力、取得就业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的尊严,促进工伤职工在真正意义上重新融入社会。职业康复主要包括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训练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内容。

3.工伤社会康复

工伤社会康复是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残疾人和其他康复对象的康复问题。在全面康复过程中,工伤社会康复是促使工伤职工融入社会并重新参与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伤社会康复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减轻残疾造成的后果,使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使其获得权利、尊严和平等。工伤社会康复常采用个案管理的工作模式,提供政策咨询、残疾适应辅导、社区资源协调、家庭康复指导等服务。个案管理对工伤职工提供从入院开始直至回归工作岗位或社区生活的全程服务。所有服务及措施需要符合工伤者个性化的康复需求,包括沟通、协调工伤者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适当的转介,发现和利用现有资源,探索不同的重返工作机会或选择。

图1-1 工伤康复的服务内容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