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问题研究
- 王中汝
- 5919字
- 2025-03-31 17:38:57
人类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写了1880年法文版前言并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7])中,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8]《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再次强调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发现”,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9]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人类生存、发展、解放的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或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贡献。
一 物质生产
人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的解放,人对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也要通过生产实践并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持续得到深化。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揭示了这个真理:“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10]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活动,本质上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物质交换活动,是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材料进行的。这个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力,二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的生产能力,或者为生产本身服务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等内容。在生产力中,生产者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体现在对生产对象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生产工具的改良越来越快,甚至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这并没有降低生产者的地位,毕竟科学技术的真正突破也离不开生产者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的第二个内容,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它体现在特定的生产组织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上。有人出智力,负责设计、销售、管理、生产调度,指挥直接劳动等。有人出体力,在生产第一线上工作。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拥有生产资料者,出智力、管理。缺乏生产资料者,大多是直接劳动者。这种状况,即使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也没有根本改变。生产关系,决定了分配关系。拥有生产资料者,除了自己的智力回报外,还取得利润。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取得工资性收入。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以及生产组织形式。反过来,一定的生产关系,在其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独立性,会对生产力起反作用。或者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然,这种阻碍也仅仅是在一定限度内。当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时候,社会生产方面的革命性变革就要来了。必然结果是,旧的生产关系被打破,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范畴,结合在一起,被称为生产方式。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在马克思主义的词典中,生产方式也被称为经济基础。“经济”一词,主要就指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根本。“基础”一词,意思是物质生产活动,或者生产方式,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具有第一性的活动。
一个社会,除经济或物质生产活动外,还有别的领域或活动存在。有政治法律的,负责公共事务的处理、公共秩序的维持。有精神文化层面的,如宗教、伦理道德等。这些方面,被马克思、恩格斯视为“上层建筑”,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来讲,缺一不可,都很重要。怎么去观察一个社会的政治、精神文化方面的状况?它们是怎么运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经济是基础,决定政治的、精神的上层建筑;政治的、精神的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是强调人们不同活动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经济是基础,作用最重要。这在方法论层面告诉我们,观察一个社会的运行,首先要从经济入手,才能得出科学、明确的判断和结论。在实践层面,要求我们要把经济建设或者物质财富的创造,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上,除非发生了战争等情况,这个中心都不能动摇。当然,说经济最重要,不是说经济是“唯一”重要的,别的都不重要。别的也重要,也要搞好,但必须有搞好经济这个基础和前提。也不是说,只要经济搞好了,别的自然而然就好了,不需要努力了。经济搞好了,别的方面不努力,也搞不好,反过来可能会拖累经济。
第二,重视政治、文化等的反作用。这个方面的反作用,体现在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方面。对此,恩格斯有过明确的论述:“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费。”[11]对于我们来说,要搞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深化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讲到政治上层建筑,不能不提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政党学说。政治上层建筑要对经济基础发挥作用和反作用,是通过国家政权和政党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揭示了国家的由来、本质和发展前途。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原始社会(部落、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机构演变而来的:本来只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国家,在私有制和阶级斗争产生之后,具备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职能——成为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政治上进行统治的工具,也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需要注意的是,过去人们强调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而忽视它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不对的。恩格斯的话,非常值得思考:“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12]国家不是永恒的,有产生就有消亡。当生产资料不再被特定阶级而被所有人共同占有、共同支配时,当社会成员不再被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时,当阶级斗争、阶级统治乃至阶级消亡时,国家也就消亡了。在这里,消失的是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而不是公共服务职能。只不过不再有政治统治职能的国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政权了,而变成了别的东西,正像它在原始社会的“前辈”一样。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揭示了政党的本质和作用。政党,是由一个阶级中最了解阶级利益、最先进的那部分组成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担负着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为本阶级利益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要有鲜明的独立性、阶级性。在组织原则上,无产阶级政党要实行高度的民主制。道理很简单,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下而上的民主,才能让党员群众参与到党的事务上,弄明白自己解放的条件和进程。发展党内民主,还有利于克服党内的不良倾向,维持党的团结统一。恩格斯曾指出,不能把无产阶级运动“变成一个相互吹捧的协会或鼓动家彼此保险的保险公司”,不能放弃党内的“自由批评权”。[13]尤其是,“要使人们不要再总是过分客气地对待党内的官吏——自己的仆人,不要再总是把他们当做完美无缺的官僚,百依百顺地服从他们,而不进行批评”。[14]因为,能够展开“无情的自我批评”,恰恰是党有强大的“内在力量”[15]的证明。
第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学说,既是经济分析方法,也是利益分析方法。任何一个社会,所存在的不同个人、不同群体之间的摩擦、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之争,是利益的博弈。当然,不同的利益冲突也有性质之分,有不可调和的对抗性冲突,更多的则是可以协调解决的非对抗性冲突。看清楚冲突的实质,才能通过合适的手段化解冲突。
四 阶级斗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在各自内部的互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推动着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历史究竟是怎样展开的呢?阶级以及阶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阶级斗争,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正如前述,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决定了阶级的划分,决定了剥削的产生。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争夺社会财富的斗争,或者说是利益的博弈。对于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来说,不同的劳动形式,不同的所有制关系,不同的劳动产品、社会财富的分配,都是激发或降低劳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来说,利润的多少,向劳动者让步的限度,提高利润的新的劳动方式,科学技术、生产方法的变革,等等,也决定着自己的命运。在阶级社会,阶级之间围绕各自利益的斗争,推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互动,推动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传导机制和直接动力。
这里需要注意的,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阶级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合作总是主要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的第一要务。生产只能靠合作来保障。斗争本身,只能影响生产的条件,而不会对生产本身发生作用。过去,人们有一个认识误区,一谈到阶级就和阶级斗争画上了等号,一谈阶级斗争就和暴力手段画上了等号,这种认识是失之偏颇的。认识上的偏颇,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有关,和我们受革命传统影响过大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西欧的革命时代,他们首先是革命家,自然看重阶级斗争的作用。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共产党是靠长期革命斗争夺取政权的,受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也很深。
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在谈到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时讲过一段话,非常有启示意义:“在达尔文以前,他的今天的信徒们所强调的恰好是有机界的和谐合作……达尔文的学说刚刚得到承认,还是这些人立刻到处只看到斗争。这两种见解在狭小的范围内都是有道理的,但两者也都同样是片面的和褊狭的。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的相互作用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有生命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把片面的‘斗争’写在旗帜上。但是,想把历史的发展和纷繁变化的全部丰富多样的内容一律概括在‘生存斗争’这一干瘪而片面的说法中,是极其幼稚的。这等于什么也没有说。”[16]
第二,阶级斗争,并非总是流血的、暴力的、人头落地的,更常见的是和平的阶级斗争。人类社会的变革,越是处在不发达、文明程度不高的阶段,越是充满了流血暴力。随着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暴力的作用越来越小,和平的手段则越来越普遍。而且,暴力的作用,往往在变革的临界点上非常突出。这是可以观察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暴力的作用更是下降了。
恩格斯说过,“阶级之间的战争的进行,并不取决于是否采取真正的军事行动,它并不是永远都需要用街垒和刺刀来进行的”。[17]恩格斯还指出,“通过和平的和合法的方式进行”的“阶级之间的斗争”,“即通过竞争、工会组织以及其他各种和平斗争的手段进行,——在英国,100多年来阶级之间的对抗一直就是通过这些手段进行的”。[18]有些时候,这种斗争还“极为激烈”,包括“在法律上规定八小时工作日”的要求,“土地、矿山、交通工具的公有化”以及“其余的生产资料公有化”的要求等。[19]再如,“出版自由,不同意见的自由斗争就意味着允许在出版方面进行阶级斗争”。[20]在民主制基本确立的条件下,通过普遍选举、游行示威等途径争取无产阶级的活动空间,培育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展示无产阶级的力量,较之武装斗争更加普遍。
第三,谈到阶级斗争,就避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马克思曾说过,阶级和阶级斗争,都不是他的发现,他的真正贡献不在这个地方,而在别处。马克思是这么说的:“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1]
专政,在英文中和“独裁”同义,古罗马共和国就有了,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特别是罗伯斯庇尔统治期间再次出现过,是一种暂时停止宪法和法律实施、依靠暴力强制进行统治的政治形式。在历史上,专政的主体一般是个人。马克思、恩格斯把它的主体,扩展到除个人外的阶级或阶级中的集团。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三点发现,可以做以下理解。
一是,阶级不是永恒的,是要消亡的。阶级的产生,是历史的。阶级的存在,同样是历史的。当阶级的存在条件消失了,阶级也就不存在了。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说,占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统治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要灭亡;相应地,无产阶级也因为革命的成功,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占有,也要灭亡。这个道理,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依据。
二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到政权稳固、敌对阶级的经济社会力量完全被肃清这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统治形式。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特点,是依靠国家政权的有组织的武装暴力,而非宪法和法律,实现和维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个历史阶段,不属于任何一个正常的经济社会形态,只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到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阶段,因而也是一个暂时的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指出过这一点:“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2]
三是,无产阶级专政,本身不是目的。它的根本任务,是为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创造条件,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等,最后建立一个无阶级压迫、无人统治人的社会,人们经常把这种社会称为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社会。
以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主要内容。当然,人们在运用这个学说时犯下的错误,例如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名义搞肃反扩大化,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名义搞“文化大革命”,这个账不能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