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风后须防骨质疏松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约占三分之二,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原发性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三分之一。近年来,中风后骨质疏松的防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 中风后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中风后发生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机械刺激减少而导致的全身骨量丢失,是一种废用性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范畴。有研究显示,在机体废用状态下,骨质疏松患病率可高达80%。患者可出现腰背部、坐骨结节、足跟部等处疼痛,常在翻身、坐位、站立、负重时加重,病程较长者还会发生关节粘连、僵硬,出现肾结石,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后容易发生椎体和髋部等处骨折。中风患者容易发生骨折,除了与骨质疏松患病率增高有关外,还与其机体平衡功能下降容易跌倒有关。一项包括512214例中风患者和22559例髋部骨折的研究结果表明,中风患者髋部骨折风险增加50%,且年龄越大,髋部骨折风险就越高,另外女性髋部骨折风险明显高于男性。

二 中风诱发骨质疏松的机制

机械应力刺激减少是中风后诱发骨质疏松的主要机制。中风后由于肢体瘫痪、行走不便,骨骼负重迅速减少,进而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从而诱发骨质疏松。研究表明,卧床和制动时间过长是骨密度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卧床1~3个月,跟骨骨量将丢失2.6%~11.2%。

中风患者通常遗留多种后遗症,如偏瘫、吞咽困难、抑郁、癫痫等,均可诱发骨质疏松。如瘫痪侧肢体由于肌肉麻痹、运动受限,容易发生骨萎缩和病理性骨折;吞咽困难的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抗抑郁和抗癫痫药物会影响骨骼的新陈代谢。

另外,中风后神经损伤和内分泌异常,也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有关。

三 如何预防中风后骨质疏松

首先,中老年人一定要积极预防中风。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坚持锻炼,定期测量血压,检测血脂、血糖,一旦发现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就要坚持服用降压、调脂和降糖药物。心房颤动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长期抗凝治疗。

其次,罹患中风后要尽早恢复运动,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即主要依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以延缓骨质丢失和肌肉萎缩。长期制动导致的骨量丢失,虽然在运动后可以恢复,但常常需要2~3倍的时间。

最后,要定期检测血钙、尿钙、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中风后,患者骨质丢失加快,其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可逐渐升高,伴尿钙、血钙升高。由于骨密度变化比较缓慢,因而对尿钙、血钙、骨转换标志物增高的患者,即使没有发展到骨质疏松,也要尽早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