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监王承恩一声呵斥,群臣纷纷跪倒请罪。
“饱读诗书,圣人门徒。身着官袍,头戴乌纱。议事时竟如同悍妇骂街!”
“诗书之训何在?礼仪谦卑何在?”
“尔等还有何颜面立于士大夫之列!”
龙椅上的声音很是不满。
群臣叩首:“臣等有罪。”
“有罪的,自己去吏部、都察院领罪。”
“臣等遵旨。”
崇祯皇帝扫了一眼群臣,定格了片刻,这才说道:“都起来吧。”
“谢皇上。”
“宁远的事,兵部怎么看?”崇祯皇帝直接开始点名。
兵部尚书张缙彦躬身;“回禀皇上,将宁远军民迁回关内,益处群臣都已经说过了。”
“以臣愚见,此法可行。”
崇祯皇帝又问:“户部呢?”
户部尚书倪元璐应声奏对:“回禀皇上,臣亦认为,此法可行。”
“内阁呢?”
朱慈烺的精神瞬间提了起来。
迁移宁远军民这件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是崇祯皇帝不想担责,被内阁当住挡住了。
内阁首辅陈演对着魏藻德微微使了个眼色。
原本支持迁移宁远军民的工部尚书范景文被火速提拔入阁,只要是脑子没有坏掉的人,都能猜出是为什么。
如果范景文先开口,皇帝直接宣布按内阁的意思办。
弃地的锅,可就甩在了内阁身上。
陈演可不是那种愿意为君分忧之人。
他心中想的,只有自己。
这以后若是秋后算账,自己很有可能被追究责任。
就算不被追究责任,那群言官不一定敢对皇帝怎么样,但绝对敢堵着内阁的门骂娘。
大明朝的政治环境极其清明,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可能。
像杨嗣昌那样的宠臣待遇,是极少数。
杨嗣昌敢公然叫嚣与建奴议和,而后集中力量清剿流寇。
那时的杨文弱,就算有人弹劾他,皇帝不仅不怪罪,反而还会维护。
陈演自知在皇帝心中的分量远远逊色于杨嗣昌,而且,皇帝还十分恼怒自己。
他又如何敢赌自己能够扛得下这口锅。
魏藻德想的与陈演相似,他虽然深受皇恩,但他想的也是明哲保身。
在得到陈演的示意后,魏藻德立刻上前进言,绝不给范景文留空。
“启奏皇上,无故弃地三百里,臣不敢任其咎。”
陈演跟着上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始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予以人,如弃草芥。”
“皇上,祖宗之地岂可轻言放弃。”
“臣万死不敢辞其咎。”
朱慈烺目不转睛的盯着崇祯皇帝。
要是崇祯皇帝还死要面子,回去之后他就彻底摆烂。
趁着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什么好吃吃什么,什么好玩玩什么。
大明不值得。
范景文躬身上前,刚要开口,就立刻退了回去。
因为,龙椅上的人站了起来。
“好一个万死不敢辞其咎。”
“太史公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的性命,只有一条。国事还离不开元辅,元辅还当保重。”
陈演知道皇帝恶了自己,他不敢抬头,只能硬挺着打起精神。
“臣,谢皇上关怀。”
“范阁老。”
“臣在。”范景文上前。
“朕看你有话想说?”
“启奏皇上,臣以为宜将宁远军民迁回关内。”
“此举的益处,适才很多人都说过了,臣不再赘述。臣只想说,除了诸位臣工所说的益处之外,还有一益。”
崇祯皇帝很配合的问道:“哪一益?”
“回禀皇上,宁远已是一座孤城。常言道,孤掌难鸣,更何况宁远面对的是穷凶极恶的建奴。”
“若建奴再度兴兵,围攻宁远。朝廷可有余力相救?宁远一线几十万军民,该当如何?”
“关内的百姓是我大明朝的子民,关外的百姓,同样是我大明朝的子民。”
“何故重内薄外,使宁远军民暴露于建奴兵锋之下。”
“迁移宁远军民,除却利于军事,更可活百姓无数。”
听着范景文的话,朱慈烺想再给崇祯皇帝加把火。
以太子之尊,主动提出放弃宁远一线,倒逼崇祯皇帝点头答应。
结果,左脚刚刚向前迈出,崇祯皇帝就心有灵犀似的把目光移了过来。
“说的好啊。”
崇祯皇帝一个眼神瞪在朱慈烺身上,示意他赶紧退回去,别胡闹。
“人命关天,更何况还是几十万条人命,不得不慎重考虑。”
“宁远一线五十万军民,应当安置在哪合适?”
朱慈烺长松一口气。
崇祯皇帝总算是答应了。
户部尚书倪元璐上前,“启禀皇上,辽东民政,归属山东管理。辽东镇的军需,也多由山东自海路供给。”
“按理来说,迁移宁远军民,应当从海路、陆路,双管齐下。”
“近日户部接到山东巡抚邱祖德奏报,山东不少府县,出现了瘟疫迹象。”
“按其描述,染病者的状况,与京畿感染瘟疫者相同。”
“山东,是无法接纳宁远军民。”
“京畿瘟疫已经散去,当下,只能靠京畿地区安置宁远军民。”
京畿因瘟疫致使军民百姓倒下大片,崇祯皇帝不由得问道:“山东的瘟疫要紧吗?”
“回禀皇上,山东紧临京畿,京畿爆发瘟疫时,户部便移文山东,令其严加防范。”
“据山东巡抚丘祖德所述,瘟疫在可控范围内,不碍事。”
崇祯皇帝点点:“接纳安置宁远军民,就只能在京畿了。”
倪元璐躬身道:“皇上圣明。”
“进了山海关,便是永平府。在永平府及其周边安置宁远百姓,最为合适。”
崇祯皇帝问道:“永平府容的下这么多人吗?”
蓟辽总督王永吉回道:“回禀皇上,永平府在臣的治下。”
“臣上疏时曾有过计算,以永平府内的州县和卫所,加上周边的州县卫所和山海关,足以接纳宁远百姓。”
“可有足够把握?”崇祯皇帝又问。
京畿那么大地方,又因感染瘟疫倒下不少人,接纳五十万军民不是难事。
崇祯皇帝问的是,迁移五十万人,军队不用多说,迁移百姓,可有把握不出乱子?
“回禀皇上,辽东百姓皆是军户,且常年备战。男女老少或多或少皆通晓部分兵事,臣,有把握。”
王永吉就差拍胸脯保证了。
崇祯皇帝没有立刻给予答复,而是又扫视了殿内群臣,目光由远及近,最后落在内阁首辅陈演身上。
陈演只觉得后背凉飕飕的。
崇祯皇帝没有去管陈演,接着又将目光又移到太子朱慈烺身上。
最后收回目光,又沉思片刻后,崇祯皇帝终究还是下定了决心。
“户部、兵部,会同有司,全力安置宁远百姓。”
“此次事宜,由太子全权负责。”
“另外,从德州调部分漕粮至永平府,用以安置宁远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