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敲打太子

武英殿,崇祯皇帝端坐于龙椅上。

朱慈烺缓步走进殿内,“参见父皇。”

“见过宋伟了?”

“见过了。宋伟是山阴县人,接到朝廷的起复诏令后,便连夜启程,进京赴命。”

“儿臣见到宋伟时,他还是一副疲惫之象。”

崇祯皇帝点点头,“宋伟这个人朕还是了解的。”

“崇祯二年,建奴入塞,宋伟率兵勤王。后又率兵援辽,与建奴交战能不落下风。”

“不是吴襄那个绣花枕头可比的。”

“可惜宋伟身体不好,告病归乡多年,直到最近才被起复。”

朱慈烺回道:“儿臣见到宋伟时,他虽因赶路略显疲惫,可不难看出,老当益壮,精气神还是在的。”

崇祯皇帝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你可知此话何意?”

朱慈烺当然明白崇祯皇帝的意思。

“姜维北伐时,蜀中将领人才匮乏,青黄不接,无奈之下,只能以老将廖化充为先锋。”

“廖化并非无能,而是年岁太大,实值蜀中凋敝,无人可用。”

崇祯皇帝低头看向御案上的一封奏疏,眼神逐渐黯淡。

“宋伟年近六十,黄得功已然花甲。”

“如今的大明朝,也只有‘廖化’可用。”

说着,崇祯皇帝以目示意王承恩,后者拿起案上的奏疏双手捧着递给朱慈烺。

“小爷。”

朱慈烺翻看着,崇祯皇帝继续说着。

“四川有一户人家,种的李子树上竟然长出了黄瓜。”

“请巫师看过后,巫师说:‘李长黄瓜,百姓无家’。”

“若是在以往,散布这种大逆不道之言的人,早就被官府抓了。”

“可当地官府并没有查办,谣言也愈传愈烈。”

“这则谣言,还是一个进京做买卖的四川商人酒后说出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直到被东厂的暗探侦知。”

朱慈烺合上奏疏,“父皇,巫师神鬼之说,不过蛊惑人心之言,也就只能骗一骗无知愚人。”

崇祯皇帝淡淡道:“可这世上最多的,就是无知愚人。”

“李子是什么时节结果?黄瓜又是什么时节成熟?现在早就入冬了,可朕,今天才知道这则谣言!”

崇祯皇帝语气变得激动,接着将目光盯向朱慈烺。

“你说,大明朝真的气数已尽了吗?”

殿内侍奉的宦官,连带着大太监王承恩,尽皆跪倒在地,大气都不敢出。

朱慈烺的反应慢了半拍,面对如此沉重的话题,他也只能跪倒在地。

话到嘴边,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崇祯皇帝随即接着又说道,毕竟太子不过是十几岁的娃娃,他也没寄希望太子能够说出些金玉良言。

“今年四月,朕召保定巡抚徐标入对,知道徐标和朕说什么吗?”

“自淮来数千里,见城陷处,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仅余四壁,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未遇一耕者。”

“当真是应了那句,‘李结黄瓜,百姓无家’。”

朱慈烺不得不说话了,“天下糜烂至此,绝非圣上之过。”

崇祯皇帝知道这是太子的宽慰之言。

“朕是皇帝,天下糜烂至此,朕怎么可能没有责任。”

“起来吧,都起来吧。”

“谢父皇。”朱慈烺谢恩。

“太子,朕听说你在钟粹宫里经常拿着各地的军报盯着地图看,可看出了什么门道?”

崇祯皇帝清楚的明白,大明朝这副烂摊子,自己已经收拾不了了。

病急乱投医,他竟将希望寄托于自己十五岁的儿子身上。

“回禀父皇,儿臣愚钝,唯有一法。”

“南迁。”

崇祯皇帝替朱慈烺说出了那两个字。

“父皇英明。”

“你知道顺天府什么时候成为行在?又是什么时候成为京师?”

“回禀父皇,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成祖正式迁都顺天。其后洪熙、宣德两朝又改称行在。”

“直至正统六年,英宗诏告中外,‘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称行在’。从此,北京方彻为都城。”

崇祯皇帝点点头,“永乐十九年至正统六年,二十年的时间才定下都城。”

“军中将领,多为北人。朝中官员,也有近半数出自北方。一旦南迁,他们的家乡族人该怎么办?”

“马嵬坡之变,护卫唐玄宗李隆基的那些卫士为什么哗变,因为他们的家人全都被抛弃在长安!”

“打了,守不住,北方出身的官员将领就算心中不悦,可也说不出什么。”

朱慈烺进言:“父皇,可北方已是一片死地。”

“天下虽糜烂,但未到不可为之地。”

崇祯皇帝望着朱慈烺:“朕刚刚和你说的马嵬坡之变的教训,你忘了?”

马嵬坡之变,听着崇祯皇帝再次提起这个事件,朱慈烺陡然惊醒。

马嵬坡之变后,唐玄宗李隆基被迫让出帝位,取代唐玄宗的下一任大唐皇帝,是他的亲生儿子,太子李亨。

南迁的事情太大,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迁都的。

若事情真的到了那一步,大臣上奏,更大的可能性是让太子南下监抚,而让皇帝南下迁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崇祯皇帝今年不过三十多岁,又御极十六年之久,经验丰富,正是当皇帝的黄金年龄。

不说他那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格,单从权力这一点上来说,崇祯皇帝对权力的看重,不弱于任何人。

言语至此,不管崇祯皇帝有没有敲打朱慈烺的意思,他都只能当作有来小心应对。

“父皇教训的是,是儿臣考虑不周。”

崇祯皇帝还是那一句话:

“你还年轻,有些事等你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

“接下来,你还有一件事可有做。”

崇祯皇帝从御案上拿起一封奏疏:“这是蓟州总兵总兵唐通的谢恩疏。”

“接下来,你就好好想想该如何安置宁远一线的五十万军民。”

蓟州总兵唐通被封为定西伯以及赐婚的流程都已经走完了,特此上疏谢恩。

辽东总兵吴三桂的封爵、赐婚流程也差不多走完了。

不见兔子不撒鹰。

实惠已经拿到了手里,吴三桂等人就该上疏请求将宁远一线的军民迁回关内。

适才还拿马嵬坡之变敲打我,这接着就给我这么大一活。

打一巴掌给一甜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