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王每一道命令,都由充当传令的骑从执行。
骑从背上插着认旗,在洛阳城内军队驻地中来回疾驰。
马匹速度被激发到极致,全然不顾马匹体力损耗,一切以最快传达命令为首要。
不仅仅给自己所统辖的人马,还有给那位大监和宿卫各军将军传达消息的。
或许是昨夜的胜利鼓舞了太多人心,配合、协调进行的十分顺利。
在那位中领军将军的许可下,宿卫六军开始以一种之前未有的效率开始协同。
崔祎挑选的兵马,来自宗子羽林军八十八个百人幢里状态最佳的五十余个,将一切之前被取出待发的军械集中使用。
还有彭城王、北海王等实力较强亲王的王府护卫。
他们从宣阳门下如潮水般涌出,先在洛水北的大道上列阵,然后依次分批渡过永桥。
洛河南岸大道两侧分设金陵馆、燕然馆、扶桑馆、崦嵫馆及归正里等里坊。
洛阳东郭城墙长约二千米,西郭墙长四千余米,北郭城墙沿邙山而建,更长些。
这三道外郭城墙均以夯土筑造,墙宽约十米,外有护城濠。
而南郭,是没有城墙的。
这里是依赖洛河与浮桥形成聚集地,以洛水而为一天然屏障。
永桥南方的聚集区内。
湘东王亲率兵马出四夷里。
围观者如山如海。
萧明道身着具有南国风格的金光铠甲,高头白马,亲自带队。
身后的裴欢之、沈清阔二人同样身披甲胄、头戴兜鍪。
一千二百余名精心挑选的湘东王护卫,随着湘东王其人。
各地口语欢呼声如雷。
他们的驻地最南,因此先行。
而清河王所领人马后至此地。
这讳祎的少年宗王依旧是一身染漆的黑光大铠,骑青花战马,戴阿须伦面。
而欢呼声居然更盛。
要知道这些人可不是他的基本盘,能听出许多吴地口音来,甚至还有胡语声。
却比之前还响亮。
于时,宫中乐府犹奏新章。
出了四通市,再次列阵,分作数军。
最先出动的湘东王所部反而变为了后军。
萧明道为后军都督,所领都是他的自己人。
除了五十人的清河王骑从,负责于其间沟通协调,传递军情。
元戎崔祎自领中军。
中军有宗子羽林军骑步军三十七个幢。
清河,彭城,任城,南阳,北海诸王府护卫。
骑从百人。
并城内今晨临时征发的浮浪、赘婿、官奴婢、恶少年体力精壮者共计二千。
皆充为民夫,携带数百辆大车,满载辎重。
浮浪是逃散入洛而失去户籍的人丁,地位在赘婿之下。
而在这支部队前方先行的,是约有七百人的宗子羽林军骑兵幢,各王府能骑者,以及崔祎的五十余骑从。
林林总总近千骑。
他们作为先头部队,沿着伊水西岸徐徐展开一道骑兵幕。
一人双马,却不能快,要节省马力。
担负着侦察搜索的任务,要肃清伊水左岸的敌人。
作为前锋。
以清河王司马羊盏为前锋都督。
元戎崔祎又任从骑左郎崔冲晦为右军都督,作为大军行进途中的右翼哨探及先锋,下辖五个兵幢的骑兵。
这五个兵幢的兵力,主要由各家王府的护卫为主,间或有一些宗子羽林军的精锐斥候构成。
其中还夹杂着三十余崔祎信得过的骑从,同样负责协调,保证其军履行元戎的意志。
他们的任务,是像一张缓缓铺开的大网,分布在十里左右的大军行进的右翼,也就是靠近西方的方向。
这一安排至关重要,因为尔朱驰马的大军随时有可能从那个方向来攻击崔祎的侧翼。
至于另一侧,由于此军是沿着伊水而行,东有伊水,不必担忧。
在伊水的对岸,也就是伊水东岸、右岸方向。
从骑右郎崔黄须率领五百人的骑步混合部队在那里进行策应而行。
他们的任务同样是沿着昨天夜袭的那条道路再次行进。
击溃那些可能重新对各家坞堡构成威胁的尔朱军兵马。
不过,他们并非崔祎此次主攻的方向。
因此,临行前崔祎对崔黄须再三叮嘱。
毕竟这是其人第一次统领五百人的队伍。
虽说他在昨晚立下奇功。
崔祎也有重用他的意思,但崔黄须为人有些鲁莽,用起来必须慎之又慎。
在确认崔黄须充分领会了自己的意图后,崔祎才放心让他去统领这支兵马。
这可不单单关乎这场战争的胜负。
实际上,崔黄须所率领的五百人,更多的只是作为一支在水对岸调动的偏师,还不至于夸张到能影响整场战争胜负的程度。
崔祎也给予了崔黄须充分的权力,好让他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说到底,崔祎更多的还是担心,倘若崔黄须失利,自己就缺少了继续提拔他担任更高职位的理由。
毕竟其人确实具备独当一面、担任大将的能力。
实在不行的话,骑兵过河,步兵自求多福。
反正他们并非崔祎此次主攻的方向。
这数千人大军只能在伊水西岸行军。
这是因为出了宣阳门,跨过横亘在洛水之上的永桥后,自然而然就会抵达伊水西岸。
洛南,有着呈“之”字型走向的两条河流
一为洛水,由西向东;一为伊水,由南而北。
而洛阳的南郭城,恰好就在这个“之”字形的中间位置。
出了四夷里,过了四通市,自然而然就在伊水西岸。
想要像昨夜那般,借助伊水,来避开可能来自瀍水,谷水一带的尔朱军中军的袭击,那就必须在下游这较为平坦的河段渡河。
然而,遗憾的是,能够泅渡的只有马匹,最多再算上马匹上负重不算太重的骑手。
也就是小规模马军,如昨夜那般。
可对于一支拥有大量辎重部队的大军而言,是无法通过泅渡的方式过河的。
想要渡河,唯有借助浮桥。
但架设浮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即便是宿卫军中最为精锐的御捷军所配备的野战工程辅助部队,至少也得花费三到四个时辰才能将浮桥架设完毕。
而且,就算浮桥架设好了,大军要通过浮桥需要一支支列队渡河,也得耗费不少时间。
整个伊水流域,除了临时架设的浮桥外,就只有在伊阙地段,也就是龙门那里,有一座可供十二人并肩通行的永久性石桥。
可那地方离得实在太远了,并非他们此次行军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