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泉让突击队绕出营寨,携带火油,来烧投石机了。
为了保持机动性和精锐,这突击队只有两百余人。
而投石机旁有杨彦留下的五百铁骑,其中百人携带重弩。
匈奴突击队未到跟前,便被重弩射的人仰马翻,最后又被铁骑一波带走。
呼延泉得知突击失败,而营中战斗正激烈,便也顾不上投石机了。
此时,杨彦部铁骑已换好了战马,再次展开了狂飙突击。
匈奴抵挡不住,连连后撤。
呼延泉带亲兵督战,也止不住族人的溃散。
不少将领跑到呼延泉身边请求撤入山中:
“上山之后河东铁骑便没优势了。”
“且不把山上的徐晃军打下去,我们会腹背受敌。”
“快撤上山吧!”
面对这些将领的叫嚣,呼延泉真想啐他们一脸。
他们匈奴也是骑兵的好不好?!
都上山?战马不要了?!
而且,现在上山就是溃败,会被卫家军追杀死的很惨。
所以,要撤也需要留下军队殿后。
休兰拓部是指望不上了,这群孙子跑得比兔子都快。
呼延泉只能亲自殿后,大部分匈奴则撤往山上。
但是当他们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却听到山上传来呼喊:
“山头被汉军拿下了,快跑!”
“快往下撤!山头丢了。”
“山下的营寨必须守住!”
随着声音而来的是无数奔逃下山的匈奴。
正在阻击敌人的呼延泉简直不敢相信,
山头上的数千妇孺一点用没有?
左图这个混蛋带了一千兵上去支援,没赶上?
总之,呼延泉看到族人从山上奔逃下来了,个个仓皇如被捅了窝的老鼠。
而山下营寨大部分已被汉军占据,他们面对的是河东铁骑的屠刀。
这一仗才开始,却已经完了。
呼延泉满脸挫败,再次感觉到对战杨彦是这么的憋屈无助。
呼延泉抬眼望去,只见奔逃的族人早没有了战斗意志,被两面汉军驱杀得辨不出方向。
呼延泉只能带着他们向北方逃窜。
但是因为刚才很多匈奴上山,把战马都丢了,
没了战马的族人哪跑得过河东铁骑,在追杀中纷纷毙命。
无奈之下,呼延泉引族人去了旁边的峡谷。
这峡谷在山脉北段,谷内崎岖难行,山上丛林密布。
只要进了峡谷,他们就能躲开汉军的追杀了。
但这一处也几乎是死地!
呼延泉明知此地特点,却也没有办法。
逃窜一夜,呼延泉终于带着三四千人躲进了峡谷。
汉军追杀到峡谷口后,遭到呼延泉亲兵的反击,便折返去追杀其他溃兵了。
杨彦等人厮杀一夜,杀敌三千余。
这三千人的脑袋就垒在了峡谷口,让谷内的匈奴看的清清楚楚。
守住谷口,扎营休息的时候,卫觊拿着地图来了:
“此谷形如口袋,且周围山脉陡峭,无法通行,匈奴一头扎进去,这是自寻死路。”
杨彦惊喜之余,也有些奇怪:
“呼延泉来彘县也有几日了,难道他不知道这山谷是死地?”
“恐怕周围山脉有僻幽小路能出去。”
卫觊点头:
“的确有小路,而且不止一条,但小路仅容一人通过,我们派兵守住出口,便可截杀。”
这就是羊肠小道的特点了。
不管你有多少人,只能依次通过,而守在外面的人就有数量优势,以逸待劳,来一个杀一个。
卫觊又道:
“呼延泉也知道这种劣势,不过他昨晚慌不择路,无处可去。”
“另外,也是想负隅顽抗,坚持等援军到来。”
杨彦也明白了:这峡谷虽然难逃,但也难攻。
呼延泉只要守住谷口就行,等到援军到来,便可一起发力。
杨彦毕竟只有五千多人,而匈奴和乌桓动辄就是几万骑兵。
更重要的是,杨彦在这里跟匈奴对峙,后方可能不稳。
且不说杨县等地的贼寇和匈奴,恐怕闻喜等地的士族也会蠢蠢欲动。
还有李榷和郭汜,也一直都在虎视眈眈。
而且,杨彦的粮食补给也快供不上了。
自从彘县营救了上万汉人后,杨彦的军粮已出现短缺了。
卫觊又指着彘县城的方向,道:
“他们会强攻彘县,我们只有五千兵,恐怕照应不过来。”
杨彦不由感慨了一句:
“这么看来,呼延泉虽是迫于无奈躲进峡谷,但也知道我们短板,妄图耗死我们。”
卫觊却笑道:
“但这也是我们一举消灭河东境内匈奴的大好时机。”
“将军再调两千兵来吧。”
杨彦迟疑着没有答应,因为自己这边真的是一大堆问题。
读过历史的杨彦知道:将兵在外,最怕偷家!
卫觊知道杨彦的担忧和现状,便道:
“我现在就返回安邑,为将军运送军粮、稳定后方。”
杨彦颇为动容,因为此战只要困死匈奴便是大功。
而卫觊提前回去,几乎是主动放弃功劳和名声。
这份不居功的豁达,甘于幕后的低调,让人敬佩。
杨彦想开口挽留,但终究没有说得出口。
因为杨彦知道,只有卫觊回去才能稳定后方,运送军粮。
而此时的卫觊也很担心,他怕杨彦不相信自己,
或者,不相信自己能稳定士族而退兵。
毕竟杨彦继续调兵围杀匈奴,所冒的风险太大了。
他的老家很可能会被反对势力一举拿下,到时候杨彦努力获得的这一切都会成为泡影。
但,卫觊更知道,杨彦一旦退兵,围剿匈奴的大业便会功亏一篑了。
所以,这是个两难的抉择。
且这种遗憾在历史上无数遍的重演,也有过无数次的教训。
真的很考验的决策者的果断和预见性。
最后,杨彦打断了两人的沉默:
“好,我调兵,后方就交给伯觎了。”
低沉的一句话,却展现了无尽的信任。
这一刻的卫觊是震撼而激动的。
而杨彦颇有些惋惜道:
“即便伯觎不能亲见大破匈奴,此战你也是首功。”
卫觊笑了。
他这才明白,刚才杨彦的沉默是为自己无法领功而惋惜。
他心中不由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信重。
其实,卫觊要驱杀匈奴是为民生,从来不是为自己的名利。
所以,他不在乎这些名利。
反而是杨彦的信任和情义让他感动。
卫觊继续提议:让裴潜一块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