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漓江的品格:漓江出版社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
- 漓江出版社
- 1692字
- 2025-04-08 01:17:30
漓江长流,书香永伴
2018年10月,漓江出版社出版了刘硕良先生编注的书信集《春潮漫卷书香永——开放声中书人书事书信选》,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张谦女士以此书一套见赠,足见顾念之重。刘先生乃出版界名家,曾任漓江出版社副总编辑之职,主管该社的外国文学出版,此书即是刘先生四十年间与国内外国文学译著者、读者和出版者通信的选编,其中不乏前贤大儒之音,华章丽辞,璀璨星河。忝为后学,余与刘先生缘悭一面,更与外国文学译著界不通音问,作为写作者与漓江出版社合作的次数也少之又少,未开卷之时,以为读此皇皇两大卷文章但有增广见闻之功,向长者请益之利,开卷后才发现大谬不然。该书卷首竟然印有共107个彩页,其中又有四十年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的陈列图片展示,仅仅粗略地一览,便能发现我当年曾经买来读过、现在仍然珍藏的图书就有20余种。偶一回头,我就能在身后书橱里发现诸如《弗兰德公路》《赫索格》《荆棘鸟》《天边外》《世界中篇名作选》等数十本当年该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虽不常读,但亲切如旧。
这可能就是读者和出版社、译著者、出版者的真实关系了吧。虽然第一次发现这个秘密仍然很惊奇。仔细想起来,购买这些书的时间大多在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那时候我们还很年轻,“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伊始,思想解放,随着今天所谓的“八十年代文学”繁荣景象的出现,外国文学作品也被大量地翻译引进中国,我们的读书热情只能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想读的书自然也兼收并蓄,珍馐不辞,糟糠不厌。在所有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社中,漓江出版社是极为有影响力的一家,至少对我这样买书不挑出版社的读者而言,至今家中仍能存有那么多这一时期漓江版的外国文学图书,即可见该社当时在中国读者大众中的地位。八十年代中期有十年我和家人两地分居,每年从部队回到妻儿所在的中原某古都探亲,总会三天两头去楼下的一家小书店看一眼,而每一次都总能在这家小书店发现新出版的外国文学译著,其中漓江出版社的新书又总是会出现在非常醒目的位置上。不只是书,就连装帧设计也极有漓江社自己的特色。那时工资不高,但书价也不太高,一部1986年3月版的《荒原狼》定价3.30元,一部1988年3月版的《少女西丽亚》是3.15元,不用咬牙也就买下了。今天再拿出这两部书来看,书的版权页上果然都印有作为责编或者主编的刘硕良先生的大名。
好像是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圣人亦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宰予昼寝,不去读书,夫子痛心疾首,骂他朽木不可雕也。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夜读,夫子韦编三绝,都是因为书的好处。爱尔维修说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马克思加上一句: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中国古人讲“文化”二字,一是文治,二是教化。文治也好,教化也罢,无非是马克思讲的,通过改变环境和教育来改变人,让人类从野蛮变得文明。靠什么改变环境,推行教化?读书。书之为用者之大,甚至连中国人是中国人并且有五千年的历史这件事,也要靠它来记载,还要靠它来证明,不然我们自己都会含糊。书从哪儿来?过去就不细论了,现在有了网络也不论,当年我们需要大量阅读的时候,它们只能来自一个地方:像漓江出版社这样的优秀出版社。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取出几本当年漓江出版社的书翻看,发觉不少书竟完全变得陌生了。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年我们读过了,作为精神食粮它们滋养了我们正在发育的精神,不知不觉让我们也成了马克思讲的“改变了的人”。书——这里指的仅仅是漓江出版社的书——也让自己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它们同样在长达40年的时间内参与了“另一种环境和教育”的塑造。40年来每一个出版人的辛勤劳动,都值得像我这样的读者向其表达深深的谢意。
漓江出版社40周年社庆之日,应约写一点感想,想到了标题上的八个字。漓江当然会长流不息,作为漓江出版社的读者,我更希望她的未来仍能像漓江一样川流不息地出版更多的好书,永远出好书,奉献给对她寄予美好期望的读者。漓江长流,书香永伴!祝福漓江人!
作者简介
朱秀海 当代作家、编剧。曾任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